新形势下“和诗以歌”的校园实践研究

2023-04-27 23:03刘周晨星王少帅邓茗凯李丁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刘周晨星 王少帅 邓茗凯 李丁

摘 要:“和诗以歌”这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古已有之。诗词本入乐,古人经常以诗做歌,咏唱相得益彰。如今,文化力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任重而道远。校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将“和诗以歌”的形式引入校园文化实践,把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以激活古典诗词,这是促进古典诗词传承与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实践途径。本文将从“‘和诗以歌’形式的发展演化”“新形势下‘和诗以歌’的意义”以及“‘和诗以歌’的校园实践探索路径”三方面探究“和诗以歌”形式在校园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诗以歌;校园实践;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82

1 “和诗以歌”形式的发展演化

1.1 源来与发展

“和诗以歌”的形式在《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带动下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这种形式并非新概念,而是有着悠久古老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源来便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儒郑玄《诗谱序》云:“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然则诗之道,仿于此乎。”,而沈约认为:“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同样强调:“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由此观之,“和诗以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早有渊源。“诗歌”一词本身就包含了“音乐”这个元素,是文本的“诗”与音乐的“歌”的结合。同时,上述观点也很好地说明诗歌这种艺术形态产生于原始的时代,源自一叹三唱的民歌,有着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而从功能与产生体制的不同着眼,诗歌可分为歌谣、乐章与徒诗三大体系,其中歌谣作为最原始的一种诗歌形态,同时也是最自然的诗歌形式。所以说诗歌在其本质上是具有音乐性的,具体而言,《诗经》与楚辞被誉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不同风格的源起,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也与音乐息息相关。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就和歌可唱,《风》是地方民歌,《雅》是宫廷乐辞,而《颂》则是庙堂祭祀的舞曲歌词,可以说《诗经》不单单只是诗,也是北方音乐文学。楚辞则不仅在形式、语言上吸收了楚地民歌的精华,如结尾的“乱”,而且也受到北方音乐的影响,如“二八齐容,起郑舞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等等表明以郑、卫为代表的北方歌舞已经被南方吸收融合,楚辞也就成了以南方音乐为核心的多种音乐合璧之作。

这两部具有后代诗歌起源性的作品与音乐息息相关,也就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诗歌可唱,《集异记》中记载“旗亭画壁”一事,便是唐代唱诗的最好证明。宋代更是音乐文学发达的年代,词作为宋代文学的标志更是一种歌词。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人以什么样的旋律进行歌唱已经很难得知,但是“和诗以歌”的形式是“活的”,让诗歌回归“歌唱”能够让我们发现诗歌另一番魅力。

1.2 传承与创新

如今在各种领域,如何在回归诗词“和诗以歌”本质的同时兼顾创新与教育成为新的热点。如在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国家艺术基金于2018年度启动“古谱诗词传承人才”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团队近十年已陆续从《乐律全书》《魏氏乐谱》《碎金词谱》等刊行古谱中,整理出近千首古诗词歌曲。在普及教育领域,人民教育出版社“‘我爱斯文’语文吟诵教学系统”项目,该项目回归诗文创作的源头,推广吟诵形式;《经典咏流传》系列节目更是将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呈现诗词别样风采。

《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回到了诗歌的起源,回到诗歌的本质,重新唤起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同时也让诗歌与现代生活接轨,回归生活本质。观众在歌唱,在音乐旋律中学诗词、背诗词,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表达方式。

在继承“和诗以歌”形式的基础上,节目也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一方面,《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与时代元素进行结合,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传唱经典,加入更多现代音乐形式,如rap等。另一方面,《经典咏流传》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原则,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互动、交流,由仇海平和留学生们传唱的《关雎》借鉴了印尼民歌《哎呦,妈妈》的原曲,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经典咏流传》以先锋式的姿态为诗词教育開启了崭新的大门,如何利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阅读兴趣,如何推动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问题都有了新的思路。

2 新形势下“和诗以歌”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词本入乐,古人经常以诗做歌,咏唱相得益彰,“诗”与“歌”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诗以歌”的形式,不仅涉及了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还涵括了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诗词与音乐二者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有利于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以《经典咏流传》这一文化类节目为代表,越来越多地将诗词入乐,把古典诗词与流行的、古典的、说唱的、戏曲的等多种音乐风格结合起来,加入管乐、弦乐、西洋乐器等多种元素,风格多样,朗朗上口,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在学习、欣赏“和诗以歌”的作品时,我们能更好地体悟其中的审美意象、领略其中的审美内涵,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音乐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熏陶,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2.2 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将诗词入乐,“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赋予了传统诗词以时代强音,为传统诗词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诗词的兴趣,推动了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和诗以歌”这一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诗词时,体悟蕴含在诗词背后的中国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与思想观,见贤思齐,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推动其全面发展。

2.3 加强对当下社会的现实观照

一定的文化体现了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古典诗词中也体现了同时代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而其中的“重承诺”“守孝道”等中华优秀品质在当下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遵循,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加强了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关照。如将《三字经》与流行音乐结合,在儿童中广泛传唱,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三观。

2.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思想品质、道德标准及民族精神在当下仍有重要意义。通过“和诗以歌”的表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借助古典诗词传递给大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作品的选择、改编的形式,到曲目的点评、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诗以歌”的每一步都完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精神,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5 增强文化自信

“和诗以歌”为古典诗词注入新时代的流行元素,利用现代音乐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使之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喜爱,给传统文化的传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收获广泛关注时,带领人们回味古典诗词之美,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人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人们建立、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和诗以歌”的形式给我们以启迪,在创作、实践中应鼓励大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收集素材,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幽深底蕴,另一方面能让作品更具有思想和灵魂,易于激发共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更好地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3 “和诗以歌”的校园实践探索路径设想

3.1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融合

当前时代的学校教育仍然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听课都需立足于课堂这个主体,因此推动“和诗以歌”与传统教学形式相融合,将“和诗以歌”引入传统课堂教育是“和诗以歌”校园实践的重要内容。

首先,从“和诗以歌”本身而言,作为其内容与形式的语文与音乐受其影响最大。从语文课的教学来说,在讲授文言文、古诗词内容时,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以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古代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讲授、解读诗词内涵意蕴时,老师可以选择引入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作为辅助学生理解的工具,通过特殊的曲调与旋律使学生在对艺术的感知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从音乐课的教学来说,老师在教授、展示歌曲时可以适当地选择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这部分歌曲的歌词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们的曲调风格往往也是传统的中国民歌曲风,其可以很好地作为代表性曲目进行教学与展示。

其次,“和诗以歌”与传统教学形式相融合同时可以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古典诗词作为诗人记述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往往是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的,许多诗词的内容提及了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甚至有一些有物理、化学的内容,例如陈与义的《襄邑道中》一诗有“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诗句,便体现出初中物理参考系选择的问题。非语文科目的老师在课堂上引入这类诗词改编的歌曲同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同时完成了知识体现与传统文化引入的任务。

3.2 特色诗词篇目的梳理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的时代发源而来,历经2000多年不断发展完善,杰出的诗词作品数不胜数,完全不是课本与考试内容所能收录尽的,因此通过“和诗以歌”的传统甄选出一批特色的、优秀的诗词篇目可以扩充中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以令脱离诗词教育的高校学生重新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从学生的发展阶段而言,有部分優秀的诗词作品并不能显而易见地读懂,如宋朝理学家的一些说理诗、释家诗人的一些悟道诗、李商隐等人的无题诗等,想要领悟这类诗歌的内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社会生活、学习经历,他们才可将自身思维发展与诗歌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这部分诗歌作为推荐篇目介绍给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使他们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之余感受更为深刻的诗歌魅力。从地方及学校特色而言,部分地区或学校可以针对当地文化传统制定一批地方及校本教材将其融入进地方、学校的教育中,作为介绍弘扬当地文化的一种有效措施,既让学生学习了古典诗词,也可以使其更了解家乡的文化,成为家乡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3.3 相关文化类活动的开展

校园并不只是老师讲课、学生学习的地方,它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校园活动的开展在校园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和诗以歌”的传统所衍生出的诗词文化类活动便可以在校园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在参与文化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参加活动的快乐,也能从中收获古典诗词相关的知识。

诗词文化类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类型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主要在学生们的互相交流中增进学生对古典诗词知识的掌握,譬如古典诗词沙龙分享会以及诗词知识方面的比赛。第二种类型是以展演为基础的,通过朗诵、演唱、舞台剧等形式对古典诗词进行演绎,属于文艺活动的范畴;这种类型的活动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说可能不如第一种形式有效,但往往更受学生们的喜爱,其参与积极性也更高,更能够使学生们感受诗词文化别样的魅力。

4 结语

可以说“和诗以歌”的形式一经《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完美演绎便引领了更高的价值风尚,对此进行借鉴是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重要契机。总之“和诗以歌”的校园实践探索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对大学生美育及形成关照现实的积极精神大有裨益。此外,“和诗以歌”本身就是值得被研究和学习的优秀文化,以此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有着双重价值。新形势下,更广泛的古今结合,让现代教育和传播理念与优秀文化深度结合是形成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塑造文化自信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郑玄.《诗谱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262.

[2]沈约.《宋书》卷67《谢灵运传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78.

[3]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论诗歌史的三大分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15.

[4]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发展轨迹扫描[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2329.

[5]汪盛.“和诗以歌”在文化素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歌唱艺术,2021,(08):4953.

[6]田梅.《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让经典再次焕发新生[J].电视研究,2018,(06):6163.

[7]赵红勋.《经典咏流传》的空间叙事解读[J].电视研究,2019,(02):525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