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2023-04-27 09:34张雅楠何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

张雅楠 何宇

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布哈林意识到文化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色,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当代启示。

关键词: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60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政权面临帝国主义威胁和国内反革命集团的叛乱,在此情形下,建立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势在必行。布哈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继承列宁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为应对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背景下不断完善到臻至成熟。布哈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对之策、原则和要求等理论观点,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镜鉴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布哈林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历史学等领域。一些文章虽涉及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但大多偏向整体性探索,对其中个别思想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将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进行针对性探究。

1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条件

1.1 布哈林的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诚然,迨至现代,苏联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幼年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已处于发展胜势。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创造出巨额财富,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后便开始谋求政治优势。资产阶级在与无产阶级合作推翻封建势力后,迅速成长并占据了文化制高点。同时资产阶级还通过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剥削压榨工人,使无产阶级在雇佣关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微薄的薪水度日。巨大的经济差异导致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垄断,无产阶级文化发展匮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世界各国进入相对和平时期。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提前一年退出一战。1941年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就此爆发。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数年后正式加入“二战”。因此苏联国内和平建设时间要长于其他国家,在此期间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助推经济建设提质增效,为二战后苏联一举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建立了牢固的物质文化基础。

苏联国内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无产阶级愈感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国家建设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政治上,无产阶级大多来自底层人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才能,因此寄希望于“路标转换派”——俄国旧式知识分子。但是“路標转换派”企图颠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实现资本主义当权。经济上,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群众担忧会引起资本主义复辟,拒绝配合新政策落地,并且开始留恋国内、国外双重压力下被迫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制度。文化上,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形下取得成功,但是不可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

1.2 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并非无根之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和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布哈林在认同马、恩关于物质与意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是联结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现实骨架,察识到世界的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布哈林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根本遵循的同时,认为将上层建筑剖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略为混沌,便将观念上层建筑细化为五个层面,第一,社会意识形态;第二,社会心理;第三,艺术;第四,形式的理解;第五,感情、感觉和想象。布哈林具体阐释了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并从其概念衍生出自由主体的社会和个体自由的问题,强调自由的发展依托于坚实的物质保障。

布哈林对列宁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思想表示赞同,列宁强调,“要尽可能汲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主动接纳资本主义一切有益成果,寻找可资借鉴的历史凭据。一些“左的思想”认为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犯了拿来主义错误,布哈林对此予以反驳,认为应当借用适合本国国情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文化,以解决当时俄国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布哈林充分肯定了列宁的群众性文化普及的思想,批评了领导干部宣传文化工作仅具其形而乏其神的作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深入穷乡僻壤。

1.3 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产生的个人条件

布哈林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从小智力过人,小学毕业时是第一名的优等生,中学时期几乎门门五分,17岁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经济。布哈林一以贯之的教育过程培养了他三个影响一生的爱好。首先是对博物学感兴趣,布哈林从小便热衷于搜集动植物标本,在一个别墅放不下又放在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室。之后与苏联大生物学家巴普洛夫院士就博物学进行研讨,巴普洛夫对布哈林博物学知识给予高度认可。其次就是对文学的热爱,布哈林对俄国文学作家耳熟能详,在外国文学中他最欣赏的是海涅,对海涅的所有诗歌倒背如流。1934年,布哈林出席了第一届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发表了长达三小时的《论苏联的诗歌、诗学和诗歌创作问题的报告》,受到作家们的一致认可。即使在监禁桎梏的光阴里仍笔耕不辍,完成了《岁月》一书。同时布哈林酷爱绘画,1933年7月11日,布哈林在《消息报》上发表《关于苏联彩色写生艺术的几种想法》,这是专为苏联艺术家在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而写的文章。在《列宁回忆录》中,也展示了布哈林的艺术鉴赏力和超高天赋。

2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容

2.1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

布哈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思想结晶。俄国由于农奴制残余和封建专制长期压迫便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并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机遇。这场革命并不像中国传统农民起义一样,保留了旧式封建生产关系,只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改朝换代。十月革命彻底废除了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关系,为社会主义大踏步向前发展保留了崭新的处女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变时期。无产阶级政治专政,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无产阶级对于破坏其政权的剥削者采取专政的态度。列宁继承了巴黎公社原则,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限制资产阶级代表的一切自由。经济领域,把土地、矿山、铁路等大工业和金融机构收归国有,最终消灭资产阶级。第二、布哈林提出无产阶级的经济专政和政治专政密切相关,无产阶级专政在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消灭剥削制度。无论封建社会还是资产阶级政权,都在维护少数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无产阶级专政要打碎一切旧有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态,实现一般平民所共有。无产阶级专政把旧有的一切关系都颠倒过来,概言之,无产阶级的经济专政也是政治专政。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集立法权和行政权合一的专政。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构建的“议行合一”政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将立法权和行政权精准统一,实现了普遍的直接民主,推动人民群众进行直接的选举、监督和罢免。俄国也在列宁的指导下践行了“议行合一”学说,当时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监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

2.2 取得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批判错误思潮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中通过经济优势,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使教育成为特权阶级的禁脔。这也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作为统治者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机器压迫其他阶级的重要缘由。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承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文化奴役、军事讨伐,不可能形成资产阶级那样先天性文化优势。无产阶级在文化水平落后情况下管理国家,不时存在互相抵牾之处,造成国家的必要耗费。无产阶级想要维持自身的统治不可避免的需假手旁人,通过其他阶层的知识分子进行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但旧式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演变,将国家机关公职人员随意调换,以实现资本主义复辟逆流。“路标转换派”“修正派”等都曾借机改变苏俄国家性质,无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抵制政权蜕化危险是布哈林在长期革命工作中形成的重要经验。

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毫无意义,共产主义社会不久将会实现,国家这种社会组织形态也将消失,到那时全人类共享无阶级差别的文化。布哈林批评托洛茨基并指出了他犯的两个错误,首先忽略了和平长入社會主义的必要性,其次没有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进行疯狂绞杀,加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不一,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性不可避免,为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留有充足时间。

2.3 正确的政策和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

布哈林在阐述了列宁的“两个划时代任务”后,还进一步提出了组织无产阶级文化合作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无产阶级,部分社会主义建设者急于求成,妄图远离工人阶级而在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中建筑“空中楼阁”。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打破囿于片面的精英教育藩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才能从萌蘖到不断完善。

提高工人阶级文化水平,加快无产阶级文化干部培养。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提出“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布哈林对此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在第一点是改造旧时代的国家机构,许多人认为其中不包括工人阶级,认为只是改造旧有的封建官僚体系。布哈林认为苏维埃政权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统治机关,关乎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同时工人阶级的自身素养和文化底蕴与苏维埃政权兴衰密切相关,工人队伍中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机关,从而取代旧式官僚阶级,为维持干涩的国家机器运转注入马克思主义新鲜血液。第二点是促进农民的合作化,这是实现第一点的重要途径。将苏联国家文化建设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加强农民与文化合作互助社会的接驳度。

重视教育的培养,将学校作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基地。布哈林和列宁一样重视学校教育,他认为将资本主义政权视为通过暴力手段和物质生产资料镇压人民是非常浅薄的。生产资料、军事力量、教育事业垄断是资本主义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尤其通过教会和学校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培养了大量干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有的资本主义学校,建立新式社会主义学校去培养干部人才。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体现了无产阶级把学校教育作为积聚力量的生息后院,同时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以占领意识形态高地。

3 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

3.1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后,我国放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计划和市场两手抓,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文化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同时面向世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吸收资本主义文化有益成果,达到解放思想,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人民性,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声,紧握时代脉搏构建先进文化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2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力

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思想的渗透威胁着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危害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错误”,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尤为重要。首先必须保持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不断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其次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尤其加强各企事业单位思政工作。最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去。

3.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引才育才政策落地见效。首先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次同时必须大力重视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我国高中学历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坚持贯彻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全力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再次主动学习借鉴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同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在科技革命中必将无声放大,进一步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灭亡。

4 结论

布哈林不是书斋型的思想家,而是投身于实践寻找现实处方的革命家。他始终重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扫清资本主义文化遗留的残存地基,牢牢掌握无产阶级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更新了人类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策略的参照系。布哈林悲剧的一生成为共产主义旗帜上的一滴血,为社会主义国家换来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因此,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4.

[2]仲帅.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4]韩秦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当代价值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

[5]高超.习近平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4).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
论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优化路径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格精神塑造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