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慕课联盟校际协同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3-04-27 10:55陈波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享技术

陈波

摘 要:注重共享应用一直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关键核心,也是区域性慕课联盟提升竞争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属性要求。当前区域性慕课联盟课程共享存在的“课程共享广度与深度不足”“教师参与课程共享的教学服务质量不高”的发展困境,联盟开展了校际协同教学应用实践与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在线课程共享的应用效果。“主动调整联盟课程共享运行机制”和“重视新技术在课程共享的作用”是未来促进校际协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校际协同教学;共享;慕课联盟;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24

注重应用共享一直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关键核心。“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是历年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的关键性指标;2020年《慕课发展北京宣言》也明确倡导“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慕课的开放和共享”。作为区域性的慕课联盟,积极推进和创新课程共享应用是提升竞争力、扩大联盟影响力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属性要求。在当前互联网+教学的变革中,探索区域性慕课联盟在课程共享的新路径、新模式,实践意义巨大。

1 联盟课程共享现状及困境

1.1 联盟发展概况

A市高校慕课联盟于2015年7月成立,该联盟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由所在区域14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联盟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形势与任务,通过区域联盟机制,统筹规划、协同建设一批本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搭建交流研讨平台,推进区域在线开放课程校际共建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经过近6年的运行,联盟共征集成员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306门,同时向国内知名平台引入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22门。

1.2 联盟课程共享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课程共享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升

为联盟成员高校提供优质的在线课程服务是当前联盟开展校际共享实践的主要方式。但从近两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国家级课程认定工作的推动下,联盟面临“课程共享平台极速增多”和“课程数量也快速增长”的发展困境,这给联盟平台开展课程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对联盟近4个学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联盟共享课程的各项数据指标均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首先是联盟各校选用课程的积极性在逐步下降。从近4个学期参与选课的学校数来看,最多是2021春季学期共有10所成员高校,最少是2022年春季学期只有7所成员高校。其次是联盟课程选用的课程数和选课总人数也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选课总人数,从2020秋季学期的20783人下降到2022春季学期的13999人,目前选课总人数和选用课程数均保持在低位运行。

最后,从各校选择的具体课程来看,主要集中于《军事理论概述》《中国哲学概论》《美术鉴赏》等通识类课程,《中级财务会计Ⅱ》《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等一些专业课程的选课学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以2022年春季的选课数据来看,在选用的46门课程中,通识课一共是18门,专业课程28门。从联盟课程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数量比较来看,专业课程的选用比例远低于通识课。从课程的属性来看,专业课程的共享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教师参与课程共享教学服务质量有待强化

在做好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联盟也在进一步推进共享课程的运行质量效果。首先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课程运行模式由全程托管转变为课程团队负责课程运行过程管理,强化教师对课程运行过程的管理,由此推进课程共享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实施的成效来看,各方面的运行数据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从2021春季学期开始,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数显示提升,由2020秋季人均270次上升到2021秋季543次,作业发布数也由2020秋季的人均2.5次提升到2021秋的4.7次。但从课堂互动发布数、发帖数和批改作业数等情况来看,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教师参与教学过程管理的投入度在增加,但距离高质量的投入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家级课程认定的大环境下,各高校把课程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国家级课程平台及省级课程平台的挑战下,传统的联盟课程共享面临教师端和学生端的双重挑战,积极创新联盟平台的课程共享方式已迫在眉睫。

2 校际协同教学运行模式构建

2.1 共享是区域性慕课联盟的天然属性

虽然联盟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从联盟本身的特质来说,开展区域高校内的课程共享是其天然的属性。我们知道,区域性的慕课联盟其实质是在线开放课程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为抢占先机,在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者教授的积极倡议下,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联系,培育共同的慕课学习群体,区域性的慕课联盟由此成立,并面向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提供在线课程学习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优课联盟”等。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区域性的课程共享联盟的建立在推进各高校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让学生共享最优秀的师资、最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更良好的学习环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跨校使用、学分互认成为联盟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不断创新慕课高质量融入实体课堂的模式。

2.2 校际协同教学内涵理解

国内关于“协同教学”的研究最早起于1992年,聂旦平团队对“协同教学流程”进行了论述,协同教学流程是指以协同教学论为指导,依据协同学的规律,自觉地创设协同效应的条件,增强协同的力量,开展教和学的活动的时间程序和活动结构。2012年,随着以“播课”“博客”为代表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国内掀起了关于协同教学的研究热潮,朱政贤等教师开展了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协同式教学实践与模式研究,在大學英语教学过程(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自主学习、作业、语言实践操练等环节)中通过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建自然的、真实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使教师和学生等各教学要素能够在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时同步和非实时异步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协同式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验证了可操作性。2018年,王震亚等研究团队以《设计史话》为例,开展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组建跨地域、跨学校的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开放式建设、共享式教学”的新型教学共同体模式。随着以在线开放课程和现代化教育教学工具和平台的广泛使用,校际协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子系统的协同水平越来越高,校际协同教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从当前各联盟课程开展的课程共享形式来看,主要包含课程资源的共享、课程师资的共享等,而围绕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共享还较少。因此,市联盟试图将新颖的线上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要素在不同高校之间互相渗透,产生出一种新的符合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协同教育类型,其主要的内涵包含如下:

(1)校际协同教学要加强联盟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学校间的教学目标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享、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和学分认定机制,通过学校之间的强强联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校际协同教学要强化校际间教师的交流协同合作,要培育以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线上教学的优势,积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摸索形成适合校际协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及人才质量的提升。

(3)校际协同教学要推动学生之间的校际交流与互动,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与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校际协同教学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的支持与应用,充分发挥学习平台的学习过程记录、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效果分析等作用。

2.3 校际协同教学的运行模式及实践

为做好校际协同教学的运行,联盟尝试将新颖的线上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的要素互相渗透,并对其实施流程进行了优化与整理,开展的主要环节包括课程遴选与发布、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校际协同教学方案、校际协同教学组织与实施、成绩确认及学分互认、校际协同教学效果评价等。联盟于2021年秋季正式推行校际协同教学试点项目,首批遴选省级、国家级课程作为试点课程,首批共立项6门课程,涉及教师22名,学生351人。其中参与学校数6所,参与教师22名,班级11个,学生总人数为351人。其校际协同教学的模式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要求做好以下关键环节。

(1)校际协同教学团队的组建。根据需要组建由课程负责人、在线课程负责人、技术支持等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召集团队成员共同制定课程的共享实施方案,并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协助做好本校学生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包括线下面授课的讲授与管理、本校学生作业的批改、考试的组织与实施等。

(2)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融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需要时对原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更新补充,使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可以深度融合。其次是将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引入传统课堂教学,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翻转课堂等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每周的教学活动安排为先开展线上教学,后开展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下教学要积极与线上教学相呼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应用问题。

(3)做好协同教学的过程管理工作。线上教学开课前要求做好课程资源的发布、发布课程评价方案等工作;实施过程中每周至少发布1个课程公告,明确本周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等;每周定时发布作业或练习,做好作业或练习的反馈工作;每周至少定期组织一次互动交流活动,发布讨论主题后要经常性地参与讨论交流等。教师应及时开展在线指导工作,完成交流区的答疑工作及完成作业、练习的成绩确认工作。

(4)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联盟要求各课程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案,并于正式开课前向学生公布。从公布的成绩考核方案来说,线上部分的教学视频观看、作业、讨论、测试等成绩纳入过程性考核,一般占比在20%-30%左右。线上教学的学习效果也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另一方面,联盟为确保校际协同教学高质量地开展,制定了校际协同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运行管理”及“运行成效”两个一级指标,其中运行管理又包含协同管理、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三个二级指标;运行成效则包含开放性、效果性和创新性三个指标。

3 校际协同教学的发展与思考

校际协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为联盟今后的课程共享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联盟将开展校际协同教学作为未来课程共享的主要形式,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引用优质在线课程促进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积极探索校际协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一批學生受益面广、教学效果好、学习者认同度高的校际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1)要主动调整课程共享运行机制。联盟要主动适应在线课程共享应用的变化,要进一步探索联盟区域内的课程共享的新模式。如改变原来“学校推荐—联盟认定”的课程征集模式,采用“学校审核推荐——教师平台运行——联盟审核认定”的新方式,进一步发挥联盟平台在课程运营中的主体性作用。除了认定和引进优质课程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当前联盟课程结构,主动建设一批与当地行业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课程,包括新材料科创类课程,“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前沿产业领域特色类课程等,提高联盟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要为优质共享课程搭建发展通道,实现与全国性知名平台的交流与合作。

(2)要重视技术在推进课程共享的作用。要利用技术对现有的校际协同教学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包括课程的遴选匹配、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内容的编辑调整、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环节。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组织方式,实现对学生、教师、教学行为等全流程全时数据采集监测。加强课程应用监测,科学引导资源开发、更新和淘汰。

参考文献

[1]聂旦平.协同教学流程初探(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2,(02):1419.

[2]朱政贤,穆惠峰.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协同式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2,(3):5660.

[3]王震亚,宁芳,张强,等.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共享式教学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8,(8):5861.

[4]谢蓉.“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慕课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6):145146.

猜你喜欢
共享技术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