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4-27 15:39薛思敏王辉张琪立李晶晶王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专业

薛思敏 王辉 张琪立 李晶晶 王超

关键词:产教融合背景;高校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模式研究;人才训练;专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08-0161-03

0 引言

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涉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原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训练,完成教学实践[1]。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我国逐渐增加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与基础性的教学课程不同的是,计算机专业及课程种类繁多,复杂难懂,学习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实践教学,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较为单一,虽然可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灵活性和创新性较差,无法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能帮助其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的转型潮流[2]。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还会束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打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常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3]。

因此,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所谓产教融合,实际上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和執行[4]。与相关教学产业形成循环的教学链,在较为真实的背景之下,进一步扩展实际的教学范围,增加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可控性与包容性,以产教融合的教学形式作为引导,在确保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术[5]。与此同时,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学校还可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教学体验,逐渐积攒实践处理的经验。采用实训和集训的方式,巩固教学成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完善,以此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产教融合下应用型教学培养的价值与意义[6]。

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

1.1 制定多维融合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应用前,需要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制定多维融合人才培养目标[7]。通常情况下,基础的计算机教学一般以单向的教学目标作为引导,覆盖范围通常也是极为有限的,对学生的学习逻辑和创新意识也会造成一定抑制[8]。这种形式较容易形成“为规划而学习”的现象,因此针对目前阶段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制定更为高效的多维融合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多维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完成对多维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根据图中所涉及的变动因素,对所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修改,增加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有利于后续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执行应用。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还与计算机产业的需求存在直接关联,必须确保学生实习企业具备实用性、科学性及针对性等要素才可更好地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企业与学校在目标的设定工作中取长补短,对于后期教学改革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1.2 设计“3+1”立体产教融合培训模式

在完成对多维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后,根据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教学的推进方向,以产教融合理念作为引导,设计“3+1”立体产教融合培训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3+1”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强,对于人才的培养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将“3+1”作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的核心,以三案合一为教学关键载体,利用产教融合教学理念的优势,逐步构建“自主学习+点拨归纳+自检互评”的教学培训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完成对“3+1”立体产教融合培训模式的设计和分析。以此为引导,从基础的教学目标出发,先对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归纳总结,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展开学习,相当于课前预习。

随后,当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需要针对重点进行点拨,对编程、代码调节等学习重点全覆盖式讲述,加深学生的印象。其实点拨归纳主要是对预习中暴露、遗留和发现的问题集中解决的一个过程,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自检互评。这部分的实践性相对较强,一般是针对计算机专业中实践类课程进行评价,当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认知与理解之后,建立互评小组,以此种方式多层级、多目标地做出学习评价,以教师为核心,打分评判,以此来提升真实的教学效果。

1.3 建立工学交替教学培养架构

在完成对“3+1”立体产教融合培训模式的设计之后,根据教学进度及大纲的变化,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建立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培养架构。工学交替与校企融合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均是极为有效的符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征和属性,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分为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阶段。

以工学交替作为指引,在第一课堂中,设计基础教学的所有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基础应用参与、理论学习等,形成校企合作的形式。在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需要对学生做基础的测试,通过之后,允许进入第二课堂,这部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开放实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以赛促学等教学项目,以产教融合为教学基础,逐步构建更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此时以“3+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辅助,对在教学周期之内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描述,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完成对工学交替教学培养描述的分析。结合表中的教学规划与设定,调整对应的实践课程排布状况,与工学交替形成循环的人才培养架构,在增强计算机专业实训效果的同时,提升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素质。

1.4 案例引入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训基地

在完成对工学交替教学培养架构的建立后,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可通过案例引入的方式,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训基地。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训基地设计也需要真实、全面。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目标作为指引,构建实训课程体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程中要增设成功教学案例作为过度,对教学方向及范围延伸扩展。以專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到企业综合实训三个层面作基地的递进培训模块,与模拟企业相关联,形成动态化的培训运作体系,并排布专业性的人才岗位,搭配基础的管理规则,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教学行为的真实可靠。

1.5 嵌入式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实现教学创新

在完成对案例引入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训基地之后,需要以嵌入式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来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嵌入式培养模式与计算机课程融合,与企业构建循环的评价机制。以内培外引的形式完善人才培养的结构,扩展日常教学实践的范围和形式。

当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后,可采用嵌入式的评价机制,分别设定针对企业实践和校园教学的评价阶段和标准,以教师作为评价的核心,逐步落实评价的任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升级和转型,形成教学优势,为后续的教学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 实例分析

本次主要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探索与分析。考虑到最终实例分析结果的真实可靠性,选定G高校作为测试的主要目标对象。测试以对比的形式展开分析,选择3个班级同步测定,设定周期为3个月。接下来,对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讨论。

2.1 G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探索与分析之前,需要先对G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学情况做出分析。G高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计算机专业学校,下属设定的计算机分属课程数量较多,且专业性较强。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G高校遵循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基础的教学模式创新优化。

前期获取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教学大纲的变动及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调整,学生的学习重点也发生了变化。G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教学不严谨、校企融合度不深入、学校实践教学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不均衡等情况,对日常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造成消极影响,促使G高校教学现状堪忧。

2.2 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实证

根据上述对G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及标准,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进行实证分析。选定H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设定3个月为一个教学培养周期,进行3个周期的教学培养,可将其设定为3个教学培养阶段,根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的教学进度及特色属性,构建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可完成对G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随后,经过3个周期的测定验证,选定3个班级测定分析,并计算出计算机专业的平均分值,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完成对实例分析结果的验证:经过三个班级的测试,在周期之内,最终获取的计算机专业分值均保持在90分以上。由此可表明在产教融合的引导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和多变性,覆盖范围较广,教学效果更佳,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 结束语

上述的实践分析,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验证。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与实际的教学模式一致,存在模式单一、教学层次较浅、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忽略实践训练等问题,影响了最终的教学结果。而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产教融合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学生的学习范围,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处理能力,同时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如此,对于计算机这一类应用型课程,产教融合也可在教学中形成特色与辅助,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的全方位融合,为后续发展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