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共生理论下学校体育诠释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路径探究

2023-04-29 14:17
运动精品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共生中华

耿 磊 耿 超

(1.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波密县中学,西藏 波密 860300)

从2014 年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到2017 年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到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1]。通过国家政策内容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加深。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也具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多是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价值、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本研究将共生理论运用到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合的系统中去,通过共生理论解析二者共生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二者共生发展的路径,旨在为促进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的逻辑分析

“共生”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主要指不同生物物种密切生活在一起[2]。后来由于其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不断演变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各个学科中。在文化共生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利益的得失角度认为文化共生就是指双方同时获益,并且此方的得利并不会损害彼方[3];二是认为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是强调二者之间平等互利,优势互补[5]。

1.1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础。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不仅包括体育课程、课后训练、运动竞赛等同质共生单元。比如: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融入学校体育课程,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课程得以交流融合,这正是共生理论中提到的变量的相互兼容。另外还包括政府部门、学校、家长、社会组织等异质共生单元,因为政府是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的倡导者,学校是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规划者,体育教师与学生是最前线的实施者,家长是推动实施的协作者,而社会组织则是其中的助力者。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融合,因此也属于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

1.2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共生模式按行为方式可以划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三种[6]。寄生关系中主要是指共生单元中一方依附另一方;偏利共生关系中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单方受益,且不损害另一方;互惠共生关系中二者之间不但会产生新能量,并且对双方都有益,彼此之间还存在利益的交流[7]。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模式要达到这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之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作为选修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材当中,此时则相当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寄生于学校体育中。《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武术与民族民间体育类运动项目作为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类)的六大模块之一[8]。2018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开放现代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9]。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开始不断地展现于学校体育课程中,此时二者开始走向偏利共生。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融合,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还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因此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通过合理有效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互惠共生,共同发展。

1.3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除了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共生环境按照其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正向、中向、反向环境三种,并且其性质和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阶段会转换为其他两种环境的一种[10]。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既面临着起正向作用的正向环境,比如:从国家政策层面,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促进学校体育与中国优秀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为二者的共生发展起着宏观导向作用;从教育方面,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教育目的,这两点都注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和修养,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将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中向甚至是反向的作用,比如:社会层面对于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开展较少;家长们对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等。

1.4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连接的通道,用于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传导、能量传导、物质交流。体育课程、运动竞赛、社会组织服务、课后训练、政府等这些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单元也是二者的共生界面。在这些共生界面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共生单元时,通过政府对学校体育的财政投入,为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提供能量;作为共生界面时,通过政策的激励、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方向指导等方面促进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流、物质传输、能量传导。从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共生界面中可以看出,起着中介与媒介功能的不但可以是组织,比如媒体组织可以为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宣传,让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有所了解,进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是人,比如具有深厚功底的中华传统武术家可以参与到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当中去,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指导。

2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的现实困境

2.1 共生单元之间协作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共生单元之间协作动力不足导致各个共生单元之间互动不足,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及时性都会受到阻碍,进而难以形成合力[11]。在同质共生单元方面,首先是体育课程,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尚不完善,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性。在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涉及最多的中华优秀体育项目内容是武术,然而通过对其内容分析发现其在纵横向上衔接系统性不足,在横向上,武德、基本功和趣味性较为缺乏;在纵向上,内容逻辑不强,未能体现出由易到难的层次特点以及内容不连贯,缺乏衔接[12]。其次是运动竞赛,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所举行的运动竞赛大多是一些奥林匹克中的球类项目,关于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较少,导致学生丧失了展示所学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机会,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在异质共生单元方面,首先是政府部门,其颁布的相关政策的评估及监督机制不完善。比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3]中提出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研究,推动传统体育进校园以及将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全民健身工程等,虽然明确了方向,但是如何推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哪一方对其实施进行监督,是政府统一监督还是由各个实施组织进行自我监督?其次是家庭方面,家长由于对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认知较浅,因此对学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缺乏一定的支持和理解,在中国优秀体育文化的教育中,家长处于缺位状态。综上可见,体育课程、运动竞赛以及政府、家庭等各个共生单元之间互动不足,协同能力较弱,导致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发展受到阻碍。

2.2 偏利共生模式固化,互惠共生模式尚未形成

根据目前学校中华体育优秀项目的教育现状和实效来看,学校体育对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传承有了明显的助力,但是还未达到互惠共生的目标程度。一方面,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一直秉承着为更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惯性,将升学作为首要。虽然在体育方面也有中考体育和学业水平测试,但是考核的项目很少涉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并没有因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入而获益,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仍然处于偏利共生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有规定,学校将传统体育项目塞入学校体育中,然而由于现在学校体育教授的多为球类运动、体操等竞技性项目,而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中也偏向于竞技性,导致开设的传统体育项目丧失了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失去了民族特色。比如有学者通过对2019 年湖南省某中学开展的“龙舟进校园”项目的考察发现,竞技龙舟运动的发展主要为了迎合国外皮划艇项目的潮流,被大家仅认为是一项划船运动,过于强调竞技性,缺乏对龙舟运动的全面认识以及忽视了龙舟文化所体现的人文价值[14]。

2.3 反向共生环境突出,阻碍二者交互界面畅通

共生理论提到,共生环境包括正向环境与反向环境,正向环境为促进共生体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正向因素,反向环境则为阻碍共生体实现内在共生、长期共生的不利因素。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的反向环境,一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传统体育游戏逐渐从青少年的视线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而现有的网络游戏中难以出现传统体育文化的身影。二是应试教育动摇了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根基。对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蕴含的优秀体育文化,在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压力下,教育工作者始终未能给予其较高的地位。且由于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因此难以进行评价,并且优秀体育文化属于精神层面文化,评价难以量化,无法考核,进而使其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三是学生对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知不足。由于青少年最常接触到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两者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都较少,基本都是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而在网络上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也不足,并且往往还存在着一些“所谓的传统武术大师”的负面宣传,导致青少年对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不知其然,难以提起兴趣,间接上也就导致青少年对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产生隐性的排斥。

2.4 共生界面传导不畅,使得二者共生难以落实

共生界面传导不畅主要是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师资力量不足,平台建设有待加强。首先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学校体育一直存在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方面的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也表现在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教育上。其次是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率较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专门科研人员缺乏,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服务。再次是中华优秀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融合机制不健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项目的教育不能仅是运动技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认知,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导致对于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教育仅仅浮于表面,过于竞技化,使得学生难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也就无法达到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的目的。最后是中华优秀体育项目教师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力度均不足,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短缺,体育老师往往是身兼数职,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其工作效能感。此外体育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导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缓慢,不利于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3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的路径

有学者运用共生理论中的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与共生阻尼机制三种机制来探讨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互惠共生的路径[11],本研究通过这三种机制来探究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互惠共生的路径。

3.1 完善环境诱导机制:构建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发展,则需要二者共生单元之间加强互动及信息传递。因此则需要加强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协作,使其形成合力。

一是构建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参照新版课程标准,注重大单元教学。在教会方面,应将传统体育项目体系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会传统体育项目的专项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在勤练方面要注重将课堂教学与课后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服务相结合,通过体育社团、俱乐部等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传统体育项目相关技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水平,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理解。在常赛方面,不仅可以定期进行班级比赛、校级比赛而且还可以由教育和体育部门组织各校之间、区域之间的比赛。在竞赛体系的构建上,可以将现代体育竞赛规则和传统体育竞赛文化进行融合,建立符合时代背景的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

二是建设传统体育项目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育人目标的具体呈现[15]。应单独建立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教材体系,在教材体系建设上要注重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相关内容,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另外教材中不但要涉及到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技能要领、教学方法与手段、场地器材要求等,还应包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及所蕴含精神的相关内容。

3.2 强化共生动力机制: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考试范围

共生动力机制反映了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共生环境影响着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减弱反向共生环境的作用来强化共生动力机制,此外共生模式影响着共生环境,所以可通过互惠共生模式为基准来寻求强化共生动力机制的途径。

一是从目前青少年过于关注西方体育文化,缺乏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认知的现象可见,对于青少年进行长久的、系统的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建设“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教育模式,通过家校社三方协同作用来提高青少年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水平。第二是通过网络宣传,因为在当今时代,青少年们喜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所以通过加强各网络平台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可以潜移默化的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第三是加强教育工作者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水平,教育工作者只有本身的传统体育文化认知深刻,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将这种认同感传递给学生。

二是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考试范围。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机制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一点,通过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中考、学业水平测试等较为重要的考试中去,从而通过考试不但可以监督青少年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够促使各方面均加强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

3.3 减缓共生阻尼机制:加强硬件设施及人才队伍的建设

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难以落实,主要由于引发共生阻尼机制作用的相关因素,造成二者的共生界面传导不畅,因此要减缓共生阻尼机制,使得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二者的共生界面得以畅通。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相关体育设施的建设。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硬件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相关体育项目的课程就需要配备相应的符合标准的体育设施,在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中一直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仍需加强体育设施配备较为薄弱地区的体育资金投入,保障体育教学所必须的体育设施的配备。

二是组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科研团队。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领域的学者专家、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宗师、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中华传统体育科研团队,钻研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融合的机制、制定中华各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标准体系等,促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更加标准化、体系化。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体育项目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培训,通过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到相关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基地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培训,或者通过聘请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宗师进入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体育文化方面的学习。其次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体育项目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培养课程上要注重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课程的开展。

4 结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本研究运用共生理论对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共生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现实困境,运用共生理论的三种共生机制探索出二者共生的路径。而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融合发展涉及方面较为广泛,本研究构建的路径难以全面,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则需要学界共同努力,从而使得学校体育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达到更深层次的互惠共生。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共生中华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