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

2023-05-01 17:06曹艳杰
当代体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大学生

曹艳杰

通过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健康素养,进而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以及体育强国战略的开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体育育人价值的发挥,也彰显出体育回归于生活的本质。因此基于大健康背景下,当前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可谓是迫在眉睫,高校应着力于体育创新、课外锻炼、体育竞赛、特色体育、运动处方等方面重点下功夫,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主要领域进行深入剖析,继而提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强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强化健康中国理念、提高全民身体素质,2016年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高度,从卫生计生、体育及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在全民健康工作层面上做出优化改革与发展部署[1]。由此可知,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健康中国战略有着积极的促进之用,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身体素质、保障健康生活。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针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也提出明确化要求,再次证明青少年健康对于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健康中国规划建设的一个主要渠道,也是全面建成社会小康生活的必然需求,并为我国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尽管当前全民健身计划已被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之中,但学校体育教学依旧是其教育薄弱环节,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解决,这与达成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以及全民健康需求仍然存在很大距离。基于大健康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应积极主动迎合改革需求,努力达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要求。

1 大健康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 是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要求使然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健康是青少年一代成长成才、实现理想、抱负国家的基本条件,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今后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在大健康背景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还在于青少年人群,不论是以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看,强化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都迫在眉睫,尤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学校要积极促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的优化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相关领域都应主动迎合群众健康需求,将健康教育纳入不同阶段教育体系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求青少年必须至少要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保证学生在校内每日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长不低于1小时;到2030年,各个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配置率要100%达标,学生每周至少要参与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要达到25%以上[2]。综上这些规划和要求,进一步给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为体育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2 体育教育现实问题促进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事业长期处在一种略显无奈状态之下,往往是谈及体育教学都知其重要性,但实施起来却又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体育育人功能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大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也存在较大的认知缺陷,运动惰性较大。此前,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直言“在中国教育中,将体育作为必修课历时是较长的,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学生们要上14年的体育必修课,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都未能真正掌握一门体育技能”[3]。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当前学校体育仍是整体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点,针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日常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都无法保证定时定量开放,体育教师力量不足、体育场地及器材匮乏等问题依旧存在,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外界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体质健康问题依旧是大学生的素质短板。大学体育课程少运动、无运动强度、低难度、不出汗以及走过场形式问题依旧普遍突出,阳光体育并非“阳光”,教学的侧重点基本都放在体育考核项目上。综上这些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可谓是由来已久,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无法满足健康中国计划战略的要求,因此改革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势在必行的无奈之举。

2 大健康背景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路径

2.1 树立整体健康理念,引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全民健康不仅是社会进步的稳固基石,也是民族富强、国家昌盛的显要标志。因此,要积极树立全民健康理念,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更好地彰显出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应有之举。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还应在此过程中磨砺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基于此,首先要夯实体育教学的基础,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个体运动差异,将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细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力,将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完善课程体系,切实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功能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高校应将体育与健康素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并建立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之上。在此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应重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促使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的相互贯通。

首先,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应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组织教师构建更加全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体系,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机融合到课程体系的相应内容环节,同时加强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保证大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连贯和衔接性,加强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可尽量以基础类、团体类体育项目为主,循序渐进加大具有强度的体育训练内容,逐步丰富课程内容,研究优化课程实施方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健康素养水平。其次,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健康教育综合能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理应较高,尤其体现在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修养方面,但是鉴于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更倾向于技能为主型,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偏向于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处方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体育教师还应强化知识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厘清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系,继而可与其他學科知识相关联,以专题式、模块化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比如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贯穿于体育课之中,提高体育师综合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

2.3 优化教学模式,丰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内容

首先,要优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要着眼于丰富教学实践内容,进一步拓宽健康知识范畴,重视体育运动技能以及身体机能素质的同步发展,彰显专项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分量,提高竞技体育项目在教学中的比例[5]。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通常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其运动强度应保持在140-160次/分,要包括不少于10分钟的体能训练以及20分钟的技能训练时间,如此也就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根据我国体育新课标要求,高校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体育课程云平台,为学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学习方式。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在线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高校还应重视对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图文、视频、动画等表达形式提高体育学习的趣味性和接受度。此外,高校还应秉持体育育人功能的多元构建原则,致力于让体育资源共享、线上教学即时点评、个体反馈功能等集中为一体,全面提高体育课程云平台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2.4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体育教学形成课内外一体化

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中,完善的机制和运作模式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前提,强化课后体育活动也是对体育教学成果的必要加持。因此,高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促进课堂体育教学能与课外甚至社会体育资源相兼容,以此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其次,高校应积极联合教育等相关部门,聘选一些专兼职线上导师、教练等,推进本区域师资共建、教学资源共享、体育活动联动,以此形成更大的课后体育服务教师资源库,充分融合社会上的体育教育资源和力量。最后,高校还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设计多元化的课后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通过以练促学、以赛促学的方式实现与体育课堂的高效联动。

2.5 秉持体教融合立场,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体系

当前,各地方体育及教育部门均有其自身较为成熟的竞赛体系,在此体教融合立场下,高校应主动将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对焦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首先,应主动融入地方体育竞赛体系,整合各类不同大小规模的运动会、体育俱乐部联赛、锦标赛等,拓宽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途径,提高他们对体育竞技的热情[6]。其次,应积极搭建大学生体育竞技平台,制定符合教育及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2.6 重视特色与内涵建设,彰显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健康的身体是发展德智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也就不可能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更不谈锤炼其意志和品质。因此,积极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这是所有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逻辑起点。各地都积极挖掘区域体育特色,地方高校也深入其中,并强化内涵建设。我国深化体教改革的示范项目是校园足球,而高校要想实现体育教育的优化发展也应积极遵循这一要旨。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在推动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上已经有了明显作用,通过特色化的校园足球活动令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了30%以上,并在近几年之中呈现持续提高趋势,其增幅明显高于一些非校园体育特色院校,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合格率也在逐渐上升。故此在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还应大力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校园足球运动夯实基础保障、激发多方参与动力、完善校园足球体系、构建校园足球文化,推动体育教育可实现均衡化、特色化、公平化发展,发挥校园足球在强化大学生体质健康层面的显性促进作用。

2.7 实施精准施策,增强运动处方在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加强教学的精准施策,推进运动处方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必然之需,有利于促进其自身教育治理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做实健康教育工作,确定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分量和地位。高校可从保障体育课时着手,明确课程总体目标,充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设定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次,要重视并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根据体育教师和教学的实际需求,定期系统化的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体育教师要具备足够的开具运动处方水平,其前提必须要对健康有一定的科学测评能力,要有相应的运动人体学、运动营养学等储备知识。最后,高校还应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健康信息平台,教师可通过各种数据对比分析,及时掌握每个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诊断并采取运动干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可通过平台随时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督促其个人有意识的进行运动改善,达到提前干预、精准预防的效果。

总之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积极促进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改革,应始终秉持全民健康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健康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体育价值引领合二为一,致力于构建赋有时代特点、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特色的高校体育育人模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正如毛澤东同志说的那样必须要“文明其精神、野蛮之体魄”,因此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文化与体育教学的同步协调发展,强化教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健康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海军,朱晓菱.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探索[J].青少年体育,2022(5):88-89,52.

[2]郑淞,王宗平,姜国乐.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3):6-9+14.

[3]刘勇.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90.

[4]王家宏,许英男,董宏.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1):1-9.

[5]潘巧燕.“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59-62.

[6]靳颖.“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体育画报,2021(13):22-23.

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T-c/2021/

84);常熟理工学院教改课题资助。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