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和缅怀“老拉”

2023-05-02 17:37储望华
音乐爱好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织体

储望华

拉赫瑪尼诺夫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和“老柴”(柴科夫斯基)一样,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拉”。在我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受到了“老拉”音乐作品的影响。

首先我自己学习、演奏并教授过拉赫玛尼诺夫的一些作品,如《悲歌》《前奏曲》《音画练习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对他的作品风格有着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读书时,那个年代的教材内容与方式深受苏联音乐体系的影响。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音乐风格,我们大都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和表达。

我很喜欢俄罗斯的艺术与文化。除了音乐之外,文学、戏剧、绘画等,都是我青少年时代十分感兴趣的内容。

在学习钢琴的同时,我也曾尝试创作或改编一些钢琴作品,除了从中国本土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外,欧洲古典及浪漫主义的钢琴作品也是我创作的重要来源。我接触了大量的钢琴音乐,对它们进行有目的或不经意的模仿、参照、学习,获益良多。具体来说就是从经典作品的作曲技法入手,探究其中曲式结构、和声语言、织体手法的特色与奥义。今天专门就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与乐迷分享我的心得感悟。

众所周知,拉赫玛尼诺夫是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对他顶礼膜拜。拉赫玛尼诺夫既重视欧洲传统,又强调本土音乐文化,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气息,旋律浩然大气、宽阔跌宕,和声丰富多变、动力十足,乐队配器凝重磅礴。身为双栖音乐家,他笔下的钢琴作品各声部间融汇交织,乡愁在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中层层晕染,深沉有力,让我从心底感受到了意志与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充分表现了钢琴这件乐器的色彩性和特性,新意十足。他的钢琴作品不炫技却绚烂辉煌,不张扬却大气磅礴。在每首钢琴协奏曲中,独奏与乐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协调对峙得当。拉赫玛尼诺夫继承并大大扩展、升华了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手法,而这些值得每一位作曲家学习研究。

组曲《江南情景》是我创作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因受到拉赫玛尼诺夫某些前奏曲的影响,我以持续的三连音作为第二首《纺纱谣》的伴奏织体;在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的高潮部分,低音声部的琶音织体及一些铿锵有力的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也多少有着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子;而到了《新疆随想曲》——都说它是我在键盘上较之以往更为奔放驰骋的作品,我在进行和声布局及织体写作时,学习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一些手法;另外像我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结尾部分,以及《“茉莉花”幻想曲》的高潮段落,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拉赫玛尼诺夫风格的影响;2019年,应上海音乐出版社委约,我改编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我的祖国》,为了追求和表达一种大气、广袤的情景,我在其中一些段落的和声及织体排布上借鉴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语汇。

虽然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改编是集体创作,但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在改编创作中我借鉴参照了一些欧洲经典钢琴作品,其中就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这些可以从第二乐章“黄河颂”及第三乐章“黄河愤”钢琴独奏的左手伴奏织体及和声语言的借鉴上捕捉到。改编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吸收、借鉴的过程,也是“洋为中用”实践的过程,它们最终为我所用,帮助我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

2003年我创作了一幅油画——《拉赫玛尼诺夫肖像》,并将它挂在我卧室的床头上方。今年是拉赫玛尼诺夫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暨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我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他的缅怀。我总觉得拉赫玛尼诺夫一直离我们不远,琴房、教室、工作室、排练厅和音乐厅……处处绵延着他的音乐;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他的作品更加与我们紧紧相扣,其音乐从一位位金奖、银奖得主的手中如泉涌般流淌出来。

拉赫玛尼诺夫的名作跨越了历史时空与民族地域。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经典作品始终保持着国际钢琴大赛决赛中的最高演奏率。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并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同时,拉赫玛尼诺夫坚守着浪漫主义音乐风尚,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我从十五六岁就开始痴迷他的作品,他无与伦比的音乐,将永远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织体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