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客婶”的守望

2023-05-05 03:54陈秋吟
海峡姐妹 2023年4期
关键词:阿太阿嬷阁楼

文/陈秋吟

晋江石圳华侨小学师生看望王善友(右一)

01

2022年5月初的一个傍晚,学校小礼堂里开展关爱母亲插花义卖的活动结束后,接着是课后服务的时段。想起那位因疫情思念孙子的百岁阿嬷,我便带着二年级的几位小朋友和班主任,捧着鲜花,再次来到了她住的小阁楼。“陈校长,我正想着等疫情结束了去老人会看看,顺路到学校找你呢。”很少出门的阿嬷一见面就告诉我。

孩子们一一列队,喊着“阿太!阿太!”阿嬷乐开了怀。

“交通恢复了,阿昌过几天可以回来了!”

“学校有什么需要,要说喔,我告诉阿昌……”简短几句话,再次道出了阿嬷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的好家风。

“不用的,阿嬷。学校为孩子们准备好了一个月的口罩。”我回答道。“再说,村里防控指挥部募捐善款,阿昌也参与了。”

“阿昌从小特别懂事,不乱花一分钱,小时候我给他的零花钱至今都还收藏着呢!”阿嬷一边摸着小朋友的手,一边欣慰地回答。“他爱家族,也关心石圳,我知足了。”

“我们就是记挂您,过来看看您,身体可好?有什么要我们帮忙做的事没?”阿嬷乐了。“从小我就养成喝早茶的习惯,现在还是每天清晨三点起床,整理好房间,就到外面阳台走动走动,找事做。五点钟左右回来泡茶,清清肠胃。”这是在传授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

02

阿嬷名叫王善友,今年103岁了。她是爱国侨领李清泉家族里的第二代“番客婶”。当年很多闽南人曾远赴南洋打拼,这些闯荡在外的游子被称为“番客”,他们留守家乡的妻子则被称为“番客婶”。阿嬷从小生长在晋江大户人家。上世纪30年代,从菲律宾归来的父亲把她嫁入金井镇石圳村南点“四栋厝”。

“四栋厝”是爱国侨领李清泉的祖伯父李善成为自己和兄弟等七人所建,后人大多旅居海外,居住过多位的番客婶。这位精神矍铄、腿脚利索的百岁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我们17岁结婚,一个多月后他就去菲律宾了。十年后回来,带了50块钱,50块钱花完后又过去了。交通中断了五年,等到交通恢复了,又再回来一次,一个月左右又过去了……至今再也没见过了。”每每聊到丈夫,她都是云淡风轻的几句话。“吕宋(菲律宾的一个岛)做大字(类似护照的证件)寄来,要让我和我婆婆过去。但婆婆不去,我就不好去。就这样不了了之。”她从此与丈夫隔海相望,婆媳相依为命,护持家业。

善友阿嬷坚毅忠贞、勤劳简朴、善良宽容,走近她,就会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我在闲暇之余总喜欢登门听她唠嗑,也会在每年母亲节带着华侨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来看望她,听听她讲爱国华侨自立自信的故事。

和阿嬷拍了张合影,道别后,老师和孩子们离开了小阁楼。不远处传来了学校课后服务结束的清脆铃声。

03

5月27日那天,疫情已渐渐散去,阿嬷盼望已久的孙子终于从澳门回来了。

当车驶入校园前面那条熟悉的“文化路”,拐入“四栋厝”旁那条小道时,阿昌已经迫不及待地摸着准备给阿嬷的那袋金骏眉茶叶。虽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依然还是阿嬷眼中的那一个懂事的乖孙。

“阿嬷!我回来了!阿嬷!我回来了!”

听说阿昌要回来,阿嬷习惯性地等候在小阁楼二楼的阳台。进门放下行李,阿昌直奔楼上。等候在阳台的阿嬷,单薄的身躯已经转向在楼梯口,迎接阿昌的到来。

“春节没能回家,盼着你清明节能回来祭拜祖先,没想到又被这疫情耽搁了。”阿嬷拉着阿昌的手,不断地端详着。

阿昌是阿嬷的长孙,虽然每天晚上下班都要同阿嬷网上视频聊上一会儿,年前阿嬷102岁生日他依往年惯例回来张罗,但阿嬷还是割舍不下,心心念念。

陪伴阿嬷聊了几天的阿昌来到了他的母校,走访正在建设的石圳华侨小学百年教育校史馆。他看到了学校搜集的一封76年前菲律宾校友寄回的“抗疫”侨批。原文如下:

“迳启者,查第五批运输轮,委先生等护送救济药品返梓,未稔是否到达分送,念念。本会送药劝募已结束,于三月十六日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提出收支书面总报告,对除尚存菲币壹仟零二十二元,是项议决交同乡会财政股保管,以便今后再购药品寄乡救济。现故里情形,母校近况如何,希即示知……”

——旅菲圳山成美学校校友会

晋江市档案馆馆藏的这份珍贵“记忆遗产”,见证了海内外晋江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亲情。我们决定把它复印后摆放在校史馆里最重要的位置,见证乡梓情谊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阿太阿嬷阁楼
阿嬷,生日快乐
阿嬷,生日快乐
一间阿嬷的灶KA,滋润四口人家
阁楼里的简爱
圣斗士阿嬷
不告而别
怪事阁楼
留痕岁月
阁楼公寓P155
我和白杨花有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