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扬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23-05-05 11:25凌粉香
初中生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选材中考文章

文/凌粉香

真题回放

说和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你可真会说!”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这可能是真心的褒奖,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还有可能是不留情面的责备。有的人自己说得多,却不愿听人说,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说得少,却善于倾听,会意处的一个微笑,让说话人满心欢喜……说也好,听也罢,背后总有一个故事,或令人感动,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思……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你可真会说!

(2)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

要求:(1)可以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

(2)围绕材料提示立意选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不少于600字。

(5)认真书写。

命题透视

与往年不同的是,扬州市2022 年中考作文题采用了“一料双题”的形式,从“说”和“听”的角度,各拟一题,给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说”和“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两者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相辅相成的。“说”是输出,往往会有对象“听者”;“听”是输入,前提要有“说者”。两道题目通俗易懂,没有审题的障碍,而导语则富有启迪性,对文题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作了温馨提示,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对“说”和“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学会表达与倾听,体现了中考试题育人的功能。

题一“你可真会说!”中的关键词一“你”是第二人称,表示的是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你”包含的范围较广,可以是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师长,也可以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抑或是作者自己。如果发挥一下想象力,“你”还可以是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可以是文学作品中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甚至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其他万物,诸如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对关键词二“会说”的理解往往决定了文章格局的高下。王熙凤的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可谓“会说”;诸葛亮能言善辩,舌战群儒,可谓“会说”;唐雎义正词严,慷慨陈词,可谓“会说”;邹忌婉言进谏,言浅意深,可谓“会说”……会说的背后往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敏捷而缜密的思维能力、娴熟的驾驭语言的技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你”“会说”这两个关键词放入“你可真会说!”这个语境里,就有了更多层次的内涵:可能是真心的褒奖,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还有可能是不留情面的责备。

说话需要技巧,而倾听更需要艺术。在为题二“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选材时,首先要考虑“倾听的对象”,可以是人世间的烟火之声,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还可以是赏心悦目的艺术之声,甚至是振聋发聩的无声之声。其次要精心选择“倾听的具体内容”,可以是长者的教诲、亲人的唠叨、朋友的诉说、陌生人的讲述、自我的反思;也可以是春天的莺歌燕语、自然的风云雷电、大海的潮起潮落;还可以是名人励志的话语、历史人物的豪言壮语、饱受生活之苦的小人物的哭诉;甚至是地球母亲的诉说、穿越时空的对话;等等。最后更要学会思考“倾听的目的”,就是要咀嚼题目“不仅仅是”这个句式的言外之意:它还是什么?或者说它更是什么?如,它还是一种修养,倾听的背后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它还是一种赞赏,倾听的价值在于对说者的鼓励与肯定;它还是一种能力,善于倾听的人会更受人欢迎;它还是一种爱,倾听里包含的更多是对说者的包容与疼惜;它还是一种崇拜,倾听是因为被对方深深地吸引;它更是一种境界,会倾听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迷津指点

1.有生活的烟火,方有真切的情感

具有“真情实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传统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选材上就必须立足自己熟悉的生活,选择那些触及过自己灵魂、拨动过自己心弦的材料来写。只有自己体验过的生活,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细腻、动人的内心情愫,也才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会说”还是“倾听”,都要选择身边熟悉的人的声音来写,老师的讲解、亲人的叮咛、朋友的问候都可入题;还可选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声音来写,小吃街商贩的吆喝、公园里咿呀的练唱、菜市场讨价还价的争执等。向读者讲述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时,情感往往才是自然流淌的。

2.有雕琢的意识,方得生花的妙笔

汪曾祺有言:“语言不仅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好的素材更需要一支生花的妙笔来呈现,否则再好的故事在平庸的笔下也只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貌。所以在行文之前,一定要有精心雕琢语言的意识。要想改变一篇文章的语言面貌,就要有“精段描写”的意识。雕琢语言非一日之功,它不仅是修辞手法的铺陈,也不完全是美词佳句的堆砌,其实往往更多的是细节的描摹。如对“会说”相关内容的具体刻画,“倾听”之神情、肢体语言的细节展示,都是可以展示作者语言功底的地方。发现可描摹的点要不吝笔墨地精雕,入木三分地细琢,才会令人、事、物鲜活饱满,跃然纸上。平时的语言训练要以仿写、片段刻画为主。如若真正领悟到大师的表达之魅力,就会发现文墨不在多,雕琢亦可以是寥寥几笔,那万千气象的神韵也就出来了。

3.有思考的习惯,方获深刻的感悟

千古文章意为先,立意往往决定文章的高下。但对于多数初中生来说,由于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文章的主旨提炼方面往往流于肤浅。所以写文章归根结底是思维的训练,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思得深入方能写得深刻。会思考的学生常常是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体验。“你可真会说!”中“会说”背后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那么它还是什么?这些都是大家在下笔之前要思考清楚的内容。我们要善于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去发现和感悟,逐步养成勤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学会平中见奇,小中见大,以慧心捕捉妙趣,生发妙悟。

猜你喜欢
选材中考文章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