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篇学写作之第三人称法

2023-05-06 19:40曾江保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贾平凹蚊子

曾江保

文学作品中,有时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者往往会借用第三人的身份进行写作,把被叙述人物(文中常用“他”或“他们”代替)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使用第三人称法行文,一般不受时空的制约,可以更自由、更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选择最典型的例子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会受到第一人称的限制。

左读经典

我的大学

◎贾平凹

1972年4月28日,汽车将一个19岁的孩子拉进西大校内,这孩子和他的那只破绿皮箱就被搁置在了陌生的地方。

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郁和孤独使他只能小心地睁眼看世界。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524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303步。他走路的样子很滑稽,一个极大的书包,使他的一个肩膀低下去,一个肩膀高上来。他有一次上台参加集体歌咏比赛,其实嘴张着并没有发声,所以,谁也未注意过他。这正合他的心意。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学识上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他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高谈阔论。但是,旁人的议论和嘲笑并没有使他惶恐和消沉。一次,政治考试分数过低,他将试卷贴于床头,让耻辱早晚盯着自己。

他当过宿舍的舍长,当然尽职尽责。遗憾的是他没有蚊帐,夏日的蚊子轮番向他进攻。烦到极致时,他反倒冷静了,心想:小小的蚊子能吃了我吗?这蚊子或许叮过什么更有知识的人,那么,这蚊子也是知识化了的蚊子,它传染给我的也一定是知识吧。冬天,他的被子太薄,长长的夜里他的膝盖以下总是凉的,他一直蜷着睡。这虽然影响了他以后继续长高,却练就了他聚集内力的功夫。

他无意于将来成为一个作家,只是什么书都看,看了就做笔记,什么话也不讲。黄昏时,一个人独行于校内树林里,面对所有杨树上那长疤的地方,认定那是人之眼,是天地神灵之大眼,便充裕而坚定。他还喜欢长久仰望树上的云朵,总发现那云活活就是一群腾龙跃虎。

他的身体早先还好,虽然打篮球别人因他个子小不给传球而让他从此兴趣殆尽,虽然他跳不过鞍马,虽然打乒乓球尽败给女生,但是,自那次献血活动中被抽去300cc血,又将血费购买了书,不久他就患了一场大病,再未恢复过来。这下可好,他却因此住上了单间,有了不上操、不按时熄灯的方便,创作活动由此开始。

最不幸的是肚子常饥,一下课就去排长长的队买饭,叮叮当当敲自己的碗,然后将一块玉米面发糕和一大勺烩菜不品滋味地胡乱吞下。他有他改善生活的日子。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发表,四角五分钱的收入,他可以去边家村食堂买一碗米饭和一碗鸡蛋汤。因为饭菜的诱惑,所以他那时写作极勤,但他的诗只能在班里的壁报上发表。

他忘不了教授过他知识的每一位老师,年长的,年轻的。他还常梦到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的那把木椅,那树林中的一块怪模怪样的石头,那宿舍窗外的一棵杨树,以及那树叶上一只裂背的仅剩了空壳的蝉。

整整15年后,他才敢说,他曾经撕过阅览室一张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而且是预谋了一个上午。他掏三倍价钱为图书馆赔偿的那本书,当时说丢了,那是谎言,其实现在还珍藏在他的书柜里……

1975年的9月,他毕业了。离开校门时,他依旧提着那只破绿皮箱,又走向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赏读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质朴是文章的本色。作家贾平凹正是运用这种真实而满怀深情的质朴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从1972年4月28日到1975年9月在西北大学学习的人生历程。第三人称法的运用,将一个对写作殉道般执着、不畏艰辛的青年形象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能触摸到他火热、有力的心跳。

文中有很多关于“他”的细节描写,如由夏蚊“轮番进攻”联想到“传播知识”的自嘲,冬天因被子薄蜷着睡去的坦然,“聚集内力”的打趣,饥饿受“饭菜的诱惑”而“极勤”写作的幽默,这些小事,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写作如痴如迷追求的顽强意志与乐观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最后出校门的“那只破绿皮箱”里一定也承载着其关于写作的梦想。

◆借鉴

使用第三人称法行文,可以通过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的变化来写,但只需描述角色的行为,不用进行大篇幅的分析和解释,也不用加入自己的想法,把结论留给读者自己完成即可。

可以运用客观叙述法,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被叙述的人和事进行描述而不出现自己的任何评论;也可以运用具体的描写手法,把自然风光、社会场景、人物活动等描摹下来,让读者身临其境,觉察不到作者的存在。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便采用第三人称法,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也有写战地日常生活的。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稱法,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右写作文

指尖上的爱国情

◎刘 琳

一盒有些生锈的绣花针,一叠有些褪色的布料,还有密密麻麻缠成一团的线球……在他房间的小桌上,盛放着堆积如山的刺绣工具。

眼前的一切让他有些怔愣,他闭上眼睛,静静地回想起刚刚发生的那一幕。

一个小时前,奶奶叫住他,将这些工具递给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用这套工具,这刺绣的手艺是我们凌家一脉相传的。40年前,我的爷爷将它们传授于我。现在我老了,是时候将它们传授给你了,希望你好好使用它们,将这门工艺传承下去……”

他是从小看奶奶刺绣长大的,打小就对这门手艺充满了好奇。虽然他很早就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将它传承下去,可真正等到这一刻,他还是有些难以言说的情愫。

他俯下身,发现面前的绣品中有绣着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南湖上的一叶小舟启航的情景;有绣着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庄严宣誓的那一幕;再往后翻,便是奶奶绣的作品了:有万家灯火通明,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的场面;有学生们在教室里埋头苦读,老师在讲台上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的情景;有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

最令他震撼的,莫过于奶奶的系列作品《逆行者》:第一幅是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旁边用红色的绣线绣着“最美白衣天使”;第二幅是坚守戍边的战士们,旁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第三幅是一群人从火光中走来,配文“不要畏惧火焰,我会拯救你”……

那一刻,他似乎有了灵感,在《逆行者》开篇绣下了一行字——“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

看着那些作品,他握紧手中的针,自豪地说:“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广东潮州市湘桥区联正实验学校】

◆点评

习作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小作者独辟蹊径,用第三人称法行文,通过一幕幕画面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角度新颖,以一个置身事外、冷静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表达自身的感受,语言自然真切,感情丰富饱满。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贾平凹蚊子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西安这座城
蚊子叮人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月迹
It’s Your Turn, Roger! (I)
蚊子爱叮哪些人
熏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