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视域下的南音散曲演唱传统探析
——以安海雅颂南音社为例

2023-05-07 01:05许榕榕
艺术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润腔黄国散曲

□许榕榕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受到各界长期且深入的关注和研究。多数人对南音的初感受是缓慢优雅的,但这种感受经常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一种是陶醉其中,认为“如听仙乐耳暂明”;另一种是丢失耐心,认为南音与快节奏的生活相违和。本文通过对安海雅颂南音社的传承者黄国新进行采访,分别从南音散曲演唱的发音、与伴奏的关系和润腔三个方面,梳理传承者口述中传统南音散曲演唱的传承问题,并通过剖析、反思,深入探究传统南音散曲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其传承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笔者也意识到,传统南音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的分歧。既然矛盾难以避免,我们就必须追根溯源,寻找解决方案,使传统南音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被更多人接纳与喜爱。

一、演唱发音的“纯正美”

南音的唱腔也称为念曲,或念嘴。其传承方式以“集体记忆,口传心授”为主,在某一种程度上决定了口述史在传统南音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因此,笔者通过对安海雅颂南音社的教唱先生黄国新进行口述史采录,从用嗓叫字、吐字收音两个方面,探究教唱者对传统南音散曲演唱的认识,对散曲演唱发音纯正的重视,以及教学过程的知行合一。

(一)用嗓叫字的本真性

本真的用嗓叫字对保留传统南音古韵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南音的演唱受方言影响,多数音的嘴型是扁的,故本嗓演唱成为南音散曲演唱中独特的技巧。演唱者需要不断调整发声位置,才能做到正确发声。对男性而言,南音要求“男女同腔”,但由于自身声音低沉的特点,较少男性能胜任南音演唱。对女性而言,利用本嗓演唱,若没有掌握科学方法,可能会出现大白嗓、损坏声带等弊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发声方法。此外,准确的叫字是唱好南音的前提。传统南音的字词发音以“泉州音”为标准,同为闽南地区,厦漳泉、泉州的市区与郊区在发音及腔调上都有许多不同。即便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由于对中原古汉语音韵了解甚少或完全不了解,再加上地域发音的差别,更需要有经验的南音教师逐字逐句地口授地道纯正的唱词发音。

(二)吐字收音的稳定性

在传统南音散曲演唱中,追求字正腔圆的吐字收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南音唱词要注重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字头”是声母,“字腹”和“字尾”是韵母。演唱时,正如黄国新先生所说,“要像拼音一样拼唱出来”。南音“曲缓腔多”,经常出现一字多音(音高),且一个字的拉腔就长达多个小节的现象。在此种情况下,韵母部音调的延续尤为重要。当然,虎头蛇尾亦不可。在每个字的最后一个旋律音结束时,演唱者要遵循字韵和音型,把字尾完全唱出来。这对演唱者的唱功、自身的南音修养,以及对南音字音的认识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与伴奏关系的“中和美”

丰富多变的南音唱腔及洞箫、二弦的演奏无法离开南音琵琶“指骨”工尺谱,否则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韵味、根基和丰富性根本无从谈起。传统南音的美,在于演唱者和演奏者之间的相互成就,在于各个乐器之间的骨肉相连、优势互补、主次有序。种种配合之道,充分展现了南音的“中和美”。以下通过对安海雅颂南音社教唱先生黄国新进行口述史采录,了解传统南音散曲中唱腔与伴奏乐器,以及伴奏乐器之间的配合问题。

(一)演唱演奏的协作性

关于演唱者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与黄国新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都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局外人”到访南音社时,常遇到南音唱、奏不用事先排练,陌生人间也能默契配合的情况。这不仅是种能力,还是种日积月累的南音乐感。南音表演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你弹我唱”的表现形式。例如,乐曲开头,琵琶的“捻指”要给出准确的“唱点”,通过在“捻”的末端弱处理,给唱者指示,再通过洞箫吹奏“引音”,引导演唱者进入。洞箫在伴奏时,要让唱腔在前,不要像独奏时运用过多的装饰音。至于拍板,就像唱曲者手中的指挥棒,人们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借由拍板的运用,跟随演唱的韵律,打出准确且富有情感的节奏。另一种是“自弹自唱”的表现形式。演唱者手执琵琶,端坐而唱。但无论何种形式,演唱与伴奏之间都是相互协作、相互推进的。

(二)伴奏乐器的融合性

在传统的南音表演中,各个乐器的音色也讲究相互融合。琵琶、三弦奏的是“骨架”,洞箫、二弦奏的是“血肉”,骨架与血肉必须完美契合,这便是“丝竹更相和”。笔者在安海雅颂南音社聆听社员奏唱时,充分感受到了琵琶的主要地位,其他乐器都要围绕琵琶的骨干音进行加花。三弦和琵琶因为音色具有颗粒感,均弹奏骨干音,但三弦必须在琵琶之后出现,有种“夫唱妇随”的感觉。而洞箫和二弦的音色具有延续性,充当润饰乐器。二弦可以补充洞箫气韵上的不足,可谓“箫咬弦,弦入箫”。但若要说充当指挥地位的,还得是演唱者手中的拍板。拍板完全服从于琵琶“骨谱”的撩拍进行击打,所有乐器都要聆听唱曲者击打拍板的速度和节拍进行演奏。

三、润腔的“韵律美”

南音唱腔是在符合南音琵琶“指骨”工尺谱规定的基础上,根据隐含的润饰规则,进行相对自由的加花润饰所形成的。南音艺人把音乐润腔称为“做韵”。通过对安海雅颂南音社的黄国新先生进行采访,笔者发现,其虽不知“南音润腔”的相关说法,但关于能够熟练地通过具体实例对“做韵”展开描述。因此,笔者将黄国新先生的演唱旋律及琵琶“指骨”谱翻译成简谱,并将二者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南音润腔的“韵律美”。

(一)《去秦邦》润腔分析

笔者请黄国新先生用传统南音的演唱方法示范《去秦邦》片段,并将黄国新先生演唱时的行腔做韵以及琵琶“指骨”谱翻译成如下简谱(如图1、图2)。

图1 南音《去秦邦》节选(唱腔谱)

图2 南音《去秦邦》节选(琵琶谱)

通过对比演唱曲谱和琵琶谱的谱面,笔者发现:第一,散曲原调是“四空管”,即琵琶谱所呈现的F调,但演唱谱中的调性是降E 调。第二,琵琶主要以同音反复的形式对骨干音进行基础层面的润腔,而演唱者的润腔则用到南音的“多重大三度并置”。其中,c-e 和f-a 是“四空管”中常见的音程关系。第三,琵琶谱共有69 个音符,唱腔则有93 个音符,明显多于琵琶谱。第四,琵琶谱多运用时值较长的节奏,如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而演唱谱多为十六分音符。第五,琵琶演奏运用五声音阶:do、re、mi、sol、la,而唱腔在此基础上加了清角音、变徵音和变宫音。此外,通过聆听黄国新先生的演唱片段,笔者发现,演唱者并不对每个音进行润腔,有润腔的字词都会在字头加重音,字腹几乎一拍一个重音,字尾多在保持韵母发音的前提下弱收。唱腔的音程关系多为二、三度,鲜有四、五度的音程,使乐曲听起来较为平缓,符合《去秦邦》所要描述的悲伤与气愤。

(二)润腔做韵的即兴性

在对传承者的口述内容进行语音记录时,笔者有幸聆听其对传统南音散曲的诠释,充分感受到独特的润腔法使原本规整单一的曲调变得丰富多样。正所谓“筐格在曲,色泽在唱”。在唱腔与琵琶工尺谱的撩拍相一致的情况下,加入润饰作用的音符有助力意义。唱腔的旋律进行多为级进,比起大幅度的跳进,更加婉转悠扬。此外,唱腔还扩大了工尺谱所出示的音域,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南音散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进行适当的“二度创作”,因人、时、地、情等不同因素进行创作,充分展现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但是这种即兴创作并非完全放飞自我,而应有章可循。南音唱腔纵使千变万化,还得遵循润腔的基本法则。“引”“塞”“贯”“折”是南音唱腔的基本润腔法则,是唱腔即兴创作的前提。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南音艺人的口口相传中被流传至今,并得到广泛 运用。

四、对传承者口述中南音散曲演唱传统的反思

通过对安海雅颂南音社的传承者黄国新进行访谈,笔者对传统南音散曲演唱的艺术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想要对传统南音散曲演唱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还需后续充足的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和南音学习经历。笔者通过归纳整合传承者的口述实录,从传统南音散曲演唱传承的重要性、传统南音传承与发展存在分歧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方面进行思考。

(一)如何理解传统南音散曲演唱传承的重要性

南音散曲演唱传统之所以能不断传承下去,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南音是闽南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二,南音寄托着东南亚华侨的思乡之情。第三,南音的乐器和曲谱受到晚唐五代遗风的影响,留给人们追溯历史的空间。但在同传承者黄国新的交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南音散曲的传承并不像表面呈现的那样繁盛。首先,南音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其次,南音教师专业度下降,投机者增多。再次,传统南音曲目存量减少,尤其是速度缓慢、难度较大的七撩曲。最后,部分南音人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对南音进行革新。因此,保护南音散曲演唱传统就更为重要了。

(二)为什么传统南音传承与发展存在分歧

笔者在文献阅读和口述史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传统南音的态度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热衷于改革南音,或创编新南音”,另一种是“强调南音要保持原汁原味”。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南音等“非遗”保持原生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年轻一辈,方言障碍、民俗性消退的问题愈发严重,再加上对南音缺乏耳濡目染的熏陶,南音演唱多为“伊”“呀”的长音,他们难以感受其所蕴含的内在美。为了传承和保护南音,部分人走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误区,认为发展就是要“变”。于是,出现了在传统南音中融入流行音乐的杂糅之举,还出现了南音戏《凤求凰》《阔阔真》等。

(三)如何解决传统南音散曲传承与发展的分歧

笔者认为应该在保持传统南音艺术特征、仪式仪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发展,让传统南音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第一,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宣传。例如,安海镇每年都会拨款支持南音社团的建立,每逢节假日还会邀请南音社团出去演出。第二,南音艺人将传统南音认识、学习到极致,吸引更多爱好南音的人慕名而往。第三,建立南音文化博物馆,运用影像志的知识和新媒体技术,通过动态性、音响性、色彩性的录像或其他媒介将传统南音展现出来。第四,举办南音大会唱,召开南音学术研讨会。真正理性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会对每个文化变迁的历史印迹进行必要具体的调查追踪和存立档案,正所谓“今世为志,后世为史”。

南音在现代社会发展曲折,为了使它适应现代社会,活跃的南音人做出各种尝试和努力,使人们依旧能看到它冉冉升起的曙光。我们可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获取有效的经验,探寻如何传承和保护南音散曲演唱传统。为确保南音在新时期往良好的态势发展,地方政府、社会大众、南音艺人、研究学者需要共同努力。南音的传承推广,应该坚持让下一代了解、熟悉本土文化的态度,引导他们耳濡目染南音这一音乐文化,使南音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土地上继续留有一席之地。扎根传统越深,未来的路才能走得越远!

猜你喜欢
润腔黄国散曲
便携式水产品四环素含量检测装置研制
散曲讽刺艺术手法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润腔”释义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你是天使——献给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勇士们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