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

2023-05-10 14:06刘慧囡
教育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高品质核心素养

新时代课堂教学归根到底应立足彰显“育人为本”的宗旨追求,基于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立场,使课程的文化价值、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发挥三位一体的协调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教育立意与育人境界的高尚,活动过程与活动机制的本真,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丰厚,教学结构与学习方式的灵动,切实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其中,“丰厚”是高品质课堂的实践取向。

丰厚——让“核心素养”根植课堂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丰厚,必须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为此,要秉持素养立意而非单纯知识立意的态度,准确设定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核心素养根植课堂。

彰显文化价值,涵育核心素养

高品质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追本溯源,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整体实现课程目标。我校体育教师付传勇,针对当下体育课堂多关注学生体能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现象,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文化价值。如在《足球——脚内侧扣球》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对教材内容、学生身体素质和已有技能技术基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再從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向上,挖掘足球运动蕴含的竞技礼仪、竞技规则、团队意识、顽强拼搏等体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能说出足球比赛的基本礼仪和基本规则,并积极参与。

·学习足球运球扣球转身技术,80%的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技术并在比赛中尝试运用,2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该技术并在比赛中合理运用。

·积极主动参与扣球练习中的快速奔跑、变向和对抗比赛,身体力量、速度、反应、上下肢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符合基本要求。

·在小组对抗赛中,主动与同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积极投入动作技法要点的反复强化练习,并表现出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目标既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水平提出了具体标准,又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体育品德的培养做出了明确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点。

优化结构形式,聚焦核心素养

高品质课堂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注重指向学科素养的养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与优化建构,找到学科素养与具体教学内容的融合点,设定指向性、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目标。

我校语文教师蔡海燕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针对以往课文教学多注重单篇课文的语文要素而忽视人文主题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提取单篇课文中有密切逻辑关联的人文思想和语文要素,设计了一节单元导引课——《爱国情怀》。本单元有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对四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解读,从中发现虽然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但贯穿其中的是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走近时代背景,了解这些为实现强国梦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和故事,体会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基于此,最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指标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借助题目、相关材料、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作者的爱国情怀,感受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本课施教后,教师深刻体会到,在高品质课堂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应注重挖掘知识与能力的深度、拓展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广度,从而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生成,让核心素养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田。

丰厚——让“问题解决”贯穿全程

高品质课堂是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方法论,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学情,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问题;建构基于“核心问题—子问题—问题单元”范式结构的问题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从具体的问题单元出发,逐次解决每个问题单元、子问题,最终解决核心问题,体验学习活动即问题解决的过程。

丰厚的学习思考

高品质课堂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由此,教学设计的关键便是对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分解。我校科学教师宋昀设计了一节《让“?”变成“!”》的科学融合课,其核心问题是:科学研究工作是怎样将“?”拉直变成“!”的,意在组织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思考,总结出科学研究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依据既有知识理论提出假说(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真理的科学探究过程。根据这一核心问题,教师分解出两个子问题,并为之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单元。

子问题1:在下面的魔术中小花变色是什么原因?你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教师播放魔术师使手中小花变色的视频)

问题单元(1):在魔术中你看到了什么?

问题单元(2):小花为什么变色?

问题单元(3):小花变色究竟是与魔术师喷洒的液体有关还是与小花本身有关,又或者与二者都有关?

问题单元(4):你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问题单元(5):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单元(6):为什么这组物质都能使紫色的小花变红,而另一组物质都能使紫色的小花变蓝呢?每组物质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问题单元(7):为什么紫色小花遇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而遇碱性物质会变成蓝色呢?

问题单元(8):通过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视频,再结合自己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子问题2:满满的一杯水为什么能被这一张纸托住?

(教师演示实验)

问题单元(1):一张纸可以托住满满的一杯水,对于这个原理,你有什么猜想?

问题单元(2):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呢?

问题单元(3):依据大气压强原理,能把一枚煮熟去皮的鸡蛋完整放入这个空瓶吗?怎么做呢?

问题单元(4):到底是什么力量使鸡蛋进入瓶内?

问题单元(5):生活中还有其他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吗?

问题单元(6):怎样才能将这枚鸡蛋完整地取出来呢?

学生通过解决支撑每个子问题下的若干个问题单元来解决核心问题,思考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丰厚的探究体验

丰厚的学习过程往往不期而至,是一种不曾预约的体验,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衔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我校物理教师刘骞翼在《汽化和液化》一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模式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中食物保鲜的方法,如建冰窖、密封等,再实地考察现代社会超市中果蔬的保鲜方式,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相应方法的共性与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液体蒸发的速度”。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提出猜想,液体蒸发的速度可能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然后,学生经过讨论,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对比玻璃片上两滴水蒸发完所需的时间来表征液体蒸发的速度,并针对不同的猜想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液体蒸发速度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是否有关”的实验时,学生初始设计利用人工吹气来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速。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师提示要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是否会因口水增加水滴的质量,呼出的气体温度会不会影响液体温度,等等。通过进一步分析交流优化实验方案,学生改用吹风机替代人工吹气,并充分考虑了风速、风向等问题。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分工明确,通过设计表格、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交流讨论后得到结论。最后,开展课堂竞赛“谁的湿毛巾干得快”,将探究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依据地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并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在运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全流程各环节全员参与等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探究体验。

丰厚的课堂生成

育人为本是高品质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观点和主张,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是高品质课堂之所以丰厚的又一本因。面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充分尊重、善加引导,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参与到“课已止而意未了、趣未停”的学习过程。

我校物理教师陈思,重视课堂教学和物理实践活动。她尊重学生质疑,支持学生独立探索发现科学真谛,帮助他们从物理视角认识生活、解决问题,引导他们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运用研究方法。例如,在《透镜》一课,学生对练习题中的一段话“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車内,太阳光透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品引燃”产生怀疑:矿泉水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这样普通的物品真的能对光起到会聚作用,甚至引发火灾吗?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发问、质疑的精神,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器材深入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研究分析,尝试回答“矿泉水瓶是否真的可以点燃易燃品”“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在结构上和哪类透镜相似”“这样的结构对光起到什么作用”“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能量的聚集”“在车内引发火灾有哪些特定的条件”等问题,最终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关注车内陈设安全的倡议,并将研究内容整理成近九千字的研究报告。

生成于课堂之上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思考与疑问,是珍贵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提问,积极应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我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一节节课堂上逐步形成,也使课堂更加丰厚。

“丰厚”作为高品质课堂的实践取向,要求教师通过设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使核心素养根植课堂,让人类优秀文化激发、浸润学生的生命;通过学习过程中丰厚的学习思考、探究体验、课堂生成,使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让学生实现主体生命的释放与张扬。

专家点评

丰厚的高品质课堂有以下两方面的实践表征:一是对课程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及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深入挖掘,增加课程内容目标的“含金量”;二是变“静态的知识学习活动”为“动态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高度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提升教学过程的“附加值”。通过课堂的丰厚,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刘慧囡校长及其教师团队,多年来深入学习和践行高品质课堂理论,打造丰厚的高品质课堂,充分彰显了课堂的育人价值。在备课环节秉持素养立意而非单纯的知识立意的理念,挖掘课程的文化价值,制定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目标,丰富课程内容目标,从教学起点处着手,奠基课堂丰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将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重构为以核心问题为主线的问题系统,让学生经历相对完满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不失时机地将课堂生成转化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课堂内外交互作用,让学生一直行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上,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丰厚的高品质课堂,彰显了课程内容的文化价值,凸显了教师教学的人文情怀,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动能,能够使学生的经历更加丰富,体验更加丰满,收获更加丰硕,心灵更加丰沛,人生更加丰盈。

——点评人:卢凤义(大连市金普新区教科院原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高品质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