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研聚智慧,课标落实有路径

2023-05-10 12:24赵曼
教育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研集体

赵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在解读课标时说道:“落实核心素养是贯穿课程标准研制全过程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灵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的最终指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突出课程育人宗旨是第一要务。为了培养具有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学生,教育者须遵循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六学校依据新课标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设计课程内容,健全课程实施机制,并强化课程实施监测。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全体教师中凝聚共识、发挥全体教师力量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丰富的集体教研,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实践“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自主研读,带着问题集体教研

新课标一经推出,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论是课标编写组的专家还是各地的教研员,都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和指导。但笔者在组织教师研习时发现,很多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并没有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只记住了一些核心词汇,而实际上对新课标的理念不明所以,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在各类网络平台,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人借新课标之名,发布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还有些人认为,某些学科中的执行标准比较明确易懂,而一些语文中的术语如“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思维品质的提升、跨学科学习、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区分等则被认为含糊不清。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内涵,教师们应该带着问题进行集体教研,而不是盲目地照本宣科。新课标是一份复杂而富有内涵的指导性文件,需要逐字逐句地体味和反復琢磨。教师们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家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以便更深入地学习新课标并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集体教研之前,教师们需要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参加集体备课会。这样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新课标,也能促进同伴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轮流主讲,带着见解集体教研

读懂、吃透新课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轮研读,进行思想的碰撞、凝聚集体的智慧。为使新课标真正落地,学校不可只重视老教师而忽视其他教师的意见,而要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分板块的解读,还是整体理念的理解,都可以多听取不同类型教师的声音。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年轻教师通常因教学和教研经验的不足,扮演“听众”的角色,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支持,让这些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教研中来。如安排年轻教师先讲解教学方案,以此促使他们在压力中更快地成长和提升。此外,学校应营造平等和积极的教研氛围。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学习任务群如何完成、大单元教学如何设计、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体现,都是困扰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只学习专家的解读文章并不足以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们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其落地的多种可能。在教研环节,主持人应鼓励教师们各抒己见,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以持续性、多轮次的教研活动启迪教师思考,提升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助学设计,带着课例集体教研

教材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教学的有效载体,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城乡间差异巨大,在应用教材时,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任务做调整,将教学设计变为助学设计。

设计任务时,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避免学习任务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实现助学的目的。同时,在集体备课环节,组织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结合实例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以此更为深入地践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文本资源进行大胆突破,设计教学环节、根据诗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当的拓展内容、探讨时代背景与诗人经历在不同诗文中的具体表现,阐明对诗意的理解方式,等等。同课异构的最大意义在于真实地促进教学思维的互通有无。因此,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们需要基于研讨内容,对所收获的信息进行梳理和筛选,并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生情做出适当取舍,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研究,带着目标集体教研

在整体学习新课标后,教师大致能够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精髓,但对其中部分内容仍有研读需求,因而学校有义务针对重点主题开展专项教研。

以小学语文为例,语文新课标提炼出3个层面的6个学习任务群,分别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框架,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对其中的一些名词,如“思辨性阅读”“跨学科”等,仍感到困惑。因此,一次次的专项集体教研尤为必要。为了确保教研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合理切分任务,避免碎片化学习,而是带着目标逐项教研。有目标的研读最好结合具体的教材解析进行,避免空谈一堆理论而无法采取实际操作,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知识,将零散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

跨科联合,带着成果集体教研

目前已有不少教师在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各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本身与社会生活有着内在联系,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样有着内在联系,不同学科可立足教材中的交叉点设计跨学科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然而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对这一概念的陌生,以及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欠缺,将各科内容简单叠加或凑成“水果拼盘”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融合,需要在开展跨学科学习之前,进行各科教师间的联合教研。首先,要确定主题,告知本年级的任课教师,在一个学习周期内,围绕同一主题,搜集素材、合理设计,带着设计成果进行集体备课,在会上讨论如何将各自的学科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具体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各科教师就某个主题联合授课,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完成综合性课程,实现知识间的有机融合。

考核贡献,带着评价集体教研

集体教研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凝聚集体智慧,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然而,如前文所言,实践中常常出现经验丰富者担任主要发言人,而其他教师则不愿或不敢多发表言论的情况,当然还有部分教师是因缺乏想法或懒于思考而沉默不语。此类教研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往往会失去实际价值。因此,在组织集体教研活动时,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量化每位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贡献。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主持发言的次数和质量、同行匿名评价、创新点,若某些教师研究难度系数较高的主题或具有突出成果时应予以适当的奖励,例如单独记录和表彰。通过对实际效果的量化考核,可以激发更多教师参与集体教研,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自身的教研价值。考核的形式应该根据集体备课的规模大小而定。

教育者就像引路人,领着学生踏上一段通向未来的旅程。每段旅程总有终点,而路线图是指向终点的重要工具。集体教研就像旅程中一次次的必要交流,教师们在交流中更清楚怎样借助新课标这个路线图实现育人目标。教育者需踏踏实实地行走,认认真真地教研,从而为学生的旅程提供更好的服务。

责任编辑:王梓霖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研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警犬集体过生日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