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中立《父亲》中看中国当代油画人物的表现形式

2023-05-10 04:34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罗中立油画创作

熊 鑫(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油画艺术是绘画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要想进一步提升油画作品的感染力,必须掌握极具特色的油画艺术语言。油画作品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观点的表达,也是画家表达个人情感所采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具备一定的规律性[1]。油画艺术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逐步融入我国艺术领域。

油画作品《父亲》的最大艺术特点是将西方油画写实手法与我国人物画内敛的情感表达充分结合,是油画创作者的情感结晶,旨在抒发创作者对于劳动群众的热爱,同时促进我国的油画艺术发展。

一、基于《父亲》分析当代油画人物表现创作

(一)创作构思

《父亲》的创作者罗中立在准备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品时选择前往大巴山寻找灵感。除夕夜,罗中立在厕所边发现一名等待收粪的老人安静地倚靠在厕所旁边的墙上。周围静谧无声,这位老人双目紧闭,仿佛各家团聚的热闹时刻与他无关。这个情景立即引发了罗中立的思考:中国近代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争取来的,生活的变迁在农民的眼中得到充分表现,《父亲》这幅作品由此诞生。

(二)创作过程

在这一版之前,罗中立曾绘过三幅手稿来表现农民的疾苦,但是他认为绘画中的农民形象与大众心中的父亲形象还是有差距。之前完成的版本并不具备父亲的共性。总结后,罗中立最终创作出《我的父亲》色稿,如图1所示。在绘画形象选择中,罗中立选择了最为典型的普通农民形象,选择以农民沧桑的脸庞来支撑整个画面构图[2]。

图1 《我的父亲》色稿

在创作初期,由于这幅油画的尺寸相对较大,罗中立手边并没有较为合适的画布,因此他邀请一名老师傅将两块画布拼接缝制成一块大的画布。在创作《父亲》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凸显图中老人皮肤的粗糙质感,他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了馒头渣。在将作品送展前,有人提出在老年的耳朵上增添一支圆珠笔,可暗示其为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而并非旧社会的老人。在送展时,评委吴冠中先生认为《我的父亲》(图2)的表述过于狭隘,将“我的”一词删去,仅保留“父亲”即可。从作品准备、构思,再到创作,整个过程中现实与灵感不断相互碰撞,不仅展现了油画创作的灵活性,也充分表述了《父亲》这一作品所包含的历史故事。

(三)作品分析

罗中立在《父亲》的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父亲”的人物形象。对于该艺术作品而言,写实手法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框架下,他借“父亲”的形象向人们讲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平凡人的故事。“父亲”所代表的形象恰恰体现了农民淳朴的品质以及所具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了罗中立对于农民阶层的感激之情。

《父亲》这一作品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农民的“丑陋”,描绘了时代背景下农民的普遍形象。在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空洞的眼睛、粗糙的双手、黢黑发亮的脸庞、深深的皱纹等特征跃然纸上,生动描绘了一个历尽生活磨难的“父亲”形象。“父亲”手中拿着的破旧瓷碗中盛着的金黄色茶叶水与作品整体的背景颜色相互呼应,有效打破了整体的沉闷感,增加了作品画面的空间感。人物所展露的“麻木笑容”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给农民造成的创伤,具备应有的现实批判性。此外,罗中立还利用巨幅画面以及对“父亲”细致毛孔的刻画,在给予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历史过程的反思。

(四)作品影响

1.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父亲》是改革开放后期的时代产物,当时的农民社会问题被罗中立利用“父亲”这一形象充分映射出来。该油画作品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体裁内容,均具备划时代意义[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油画中的农民主要是以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形象出现。在油画作品《父亲》中,罗中立将人物形象刻画得严肃淳朴,利用超写实手法,将“父亲”的汗珠真实地描绘出来,人物细节以及人物形象极为真实,撼动了无数观赏者的内心。选用庄重的色彩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的尊重。中国农民一辈子在土地上默默耕耘,所以面朝土地、背朝烈日的身影才是中国农民的缩影。《父亲》中描绘的农民形象具备极高的家庭责任感,作品的空间设计加深了“父亲”背后的土地颜色,在形成内外对比的同时,也赋予了观者相应的美感体验。《父亲》自问世后得到各界赞誉,随着人们对于该作品的挖掘不断深入,便会为农民魅力所折服。《父亲》中的人物拥有两个不同性质的身份象征,分别代表的是“农民”以及“父亲”。在现代流行理念的影响下,安稳朴实的“父亲”是否带有当代群体思想是需要思考的重点。罗中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农民艰苦的生活状态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达,充分展现出中国农民内心的希冀与力量,给油画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命力。观众在与作品中阳光下的父亲对视时,可触及内心深处,加深对于农民的理解。

2.对于下一代人群精神价值的影响

《父亲》的人物形象刻画已远远超出生活原型,带给人们精神上的父亲就是“他”的感受。采取巨幅的创作形式,可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效果,人们似乎能够嗅到他身上的烟草味和汗水味。艺术家对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极为关注,对于此类创作题材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逐步开始转变创作手法,并将绘画对象转向了革命领袖。在这一艺术创作氛围下,《父亲》凭借感情复杂内敛、形象丰富饱满的人物刻画方式给艺术家带来诸多感动。人们由“父亲”形象开始联想到千千万万农民的苦难生活,参悟出这就是大家身边老父亲的形象。对《父亲》形象的刻画具备极大的概括性,他是我国农民形象的缩影,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即创作者不仅想要歌颂劳动人民的优良美德,也想要表现出农民身上遗留的封建意识,因此可明显看出“父亲”脸庞上笼罩着一丝愁云。在那个时代下,《父亲》的形象牢牢镌刻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对于“农民”以及“父亲”这两个词汇有更多的关注。现如今再次回望《父亲》这一作品,许多人仍旧会被这幅油画作品所感动,这便是优秀艺术作品深入人心的效应。

二、基于《父亲》分析当代油画人物艺术表现

(一)人文性

《父亲》这幅油画作品融合了西方写实主义技法,充分表现了创作者对于大巴山的乡土情怀,采用了局部夸大的作画形式,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朴实、浑厚的父亲形象,将那一时代下坚强朴拙的生活展示出来。《父亲》所表现的人物并非仅是“父亲”这一角色,而是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一个“父亲”的缩影,体现了我国对于农民阶层的敬重,展现了人们对真善美品质的积极追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4]。

(二)时代性

油画艺术作品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父亲》这一油画作品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融合的。罗中立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古典主义技法和写实主义技法为依托,利用浪漫的色彩将那个时代乡土特点以“父亲”这一形象表现出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罗中立曾借鉴非洲木雕与拉美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强化作品的表现因素,因此,作品中的“当代化”艺术特征更为显著。罗中立在创作《父亲》时,聚焦的团体身份是那一时代的农民,艺术作品中“父亲”的面部布满褶皱,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见证,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以及艺术渲染力[5]。

(三)民族性

《父亲》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人物表现形式。艺术创作者在绘画过程中描绘的内容来自人们对生活的观察。罗中立《父亲》形象描绘灵感来自农民形象,借由现实表现手段,刻画出一个负责任、有追求的人物形象,并直达观众内心深处。《父亲》油画在艺术选材内容以及形式语言方面,具备一定民族革新性,深刻展现了农民的复杂性格,同时也能让人回顾中华民族的过往,憧憬未来的生活。油画作品中“父亲”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概括性与包容性特征,由于其作品中的人物并非单纯表现具体的人或事物,而是中华民族的本性特质,因此,《父亲》的艺术价值具备跨时代以及持久性意义。

三、结语

我国当代油画人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罗中立将“父爱如山”以写实主义手法在《父亲》这幅油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油画作品可使人们直接观赏“父亲”古铜色的脸庞、满目可见的皱纹,这一特征是“父亲”被生活打磨留下的痕迹。《父亲》不仅表现了罗中立对于父亲的感恩之情,也表达了自身对于中国农民的崇敬之情,在反思历史、诉说苦难的同时,也鼓励大家坚韧不屈地生活下去。为此,当代油画创作者需加强对油画语言的研究工作,确保艺术作品能够与艺术家自身、社会产生艺术联系,促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罗中立油画创作
一张油画
罗中立面面观
油画《塬下》
油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罗中立
《岁月长又长》(油画)
景观照明设计——罗中立美术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