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促进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重庆市为例

2023-05-10 05:46李奉轩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区县重庆市联网

农业物联网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准确掌握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现状,探寻发展中遇到的短板,寻找破解之法,笔者历时3 个月先后深入渝北、沙坪坝、合川、潼南、黔江、开州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以期对加快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促进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高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

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历程,最早要追溯到2010年在云阳、丰都等地建成的马铃薯晚疫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经过10 余年的长足发展,重庆市的农业物联网基地已经从小单元、单一化,逐渐壮大成“大基地、产业化”,实现了“全域化、专业化、智能化”应用。

1.基地数量增长迅猛。根据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平台数据: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共建有农业物联网基地559 个,其中种植业85 个、畜牧业141 个、渔业51 个、综合种养282 个。基地数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57 个,是当初的279.5 倍,其增长速度惊人。

2.覆盖范围接近全域。2010年,重庆市只在云阳县、丰都县尝试建成了全自动小气候采集仪、气象数据自动传输和手机实时监测的马铃薯晚疫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建有农业物联网基地的区县已达到36 个,占重庆市38 个涉农区县的94.7%。在区域分布上,主城都市区建成农业物联网基地350 个、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成物联网基地147个、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成物联网基地62 个,农业物联网覆盖已实现“一区两群”全域化。在产业分布上,已建成的农业物联网基地涉及柑橘、蔬菜、生猪、蛋鸡、奶牛、水产、食用菌等产业。

3.示范效果显著。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重庆市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数字化蛋鸡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等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0 余个。比如渝北区围绕“宜机化、智能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以产业振兴为发展目标,对2000 余亩撂荒地实施宜机化改造后,利用无人遥感绘制3D 数字地图,科学设置土壤墒情采集点位、作物生长监控点、小型气象站、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智能化设施设备,通过村级大数据管理平台对基地农业生产进行了全程智能化管控。比如荣昌区通过智能化设备对500 余头存栏种猪体征数据和活动情况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精准饲喂;应用环控设备实时调控养殖圈舍温湿度、通风量和有害气体排放,有效降低了生猪发病率,科学锁定并控制了疫病传染源,阻断了疫情传播。比如江津区对700 余亩粮油种植基地进行了3D 数字规划,应用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决策,精准组织农事活动、精确管控农资投入;聚合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等数据资源,有效推动了基地产业数字化发展。比如市农科院应用精准感知技术、云管控平台和自主研制的作业机器人、投饵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开展工厂化智慧农业新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了5000 平方米年产100 吨鱼和160 吨菜的高效生产,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十佳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模式。

这些物联网基地有效提高生产环节智能化水平,平均提高劳动生产率达15%,实现了节本增效。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各区县建设物联网的积极性很高,38 个区县中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最多的已经达到54 个;在示范基地带动下,重庆市物联网规模快速壮大,目前全市大田综合应用物联网生产面积达到964.63万亩、智能化畜禽养殖达到868 万只、设施栽培信息化栽培面积达到41.18 万亩、水产信息化养殖面积达到8.82 万亩。

4.拉动效应较为突出。在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基地的拉动下,一是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重庆市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重庆市“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强化了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制度设计,完善了发展措施,优化了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据2022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能力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地区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 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6.5%,较上年提高了3.78 个百分点,位于西部第一;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率达到70.8%,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 个百分点;“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4 个百分点)。三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快速增长。据2022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能力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县均社会资本投入达到8740.1 万元,居全国第三;乡村人均社会资本投入达220.6 元,是上年的2 倍,增加了111.25 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也为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发挥了“牵引器”“助推器”作用,但是与沿海江浙地区相比,重庆市的农业物联网建设还存在许多发展短板,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对物联网的认识不够清晰。调研中发现,约70%的物联网基地业主对物联网了解不多,甚至有个别业主不知道物联网是啥?对物联网的构架、设备工作原理、设备主要功能、数据采集与传输等更是不清楚,致使将物联网与视频监控等同,认为物联网就是用作监控的。

智慧农业植物工厂

2.信息化资金投入有差距。调研中发现,区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普遍感觉缺少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更少。在财政资金投入上,普遍认为主要靠中央、市级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的区县不超过10%,且这些本级财政的投入占比非常低。据2021年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化能力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财政投入农业农村信息化资金方面,最多的荣昌区达到5.7 亿元以上,然而财政投入不足100 万元竟有5 个区县,甚至还有1 个区县财政没有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3.物联网基地发展不平衡。据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平台数据显示,全市建成的559 个农业物联网基地中,主城都市区就有350 个,占全市基地的62.6%,比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加起来还多141 个。最少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只有62 个农业物联网基地,在全市占比为11%。从区县间横比看,目前物联网基地建成最多的区县达到53 个,而有2 个区县没有物联网基地。

4.设施设备使用率不够高。调研中发现,建成的559 个农业物联网基地中,作用发挥得很好的基地约占10%,能够发挥作用的基地约占60%,没有发挥作用的基地约占30%。在设施设备使用中,业主普遍注重基地建设,而不重视物联网基地的实际应用,在应用的基地中普遍只使用视频监控,而传感器、RFID、数据传输等设备在绝大多数基地都被闲置。

5.标准不一致,数据共享难。目前重庆市建成的559 个物联网基地中,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投资建成的只有376 个,其他部门、社会资本投入建成的有183 个。由于投资主体不同,对农业物联网的设施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不一致,即使是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投资建成的,其初期建设的配置和后期建设配置也不一样,致使接口不匹配,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和共享。

6.后期运维效果不理想。调研分析发现,由于农业物联网基地财政资金重点在于前期的硬件建设支持,而后期的硬件保养、系统维护、软件更新等运维工作量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后期财政投入甚微,几乎全靠业主自筹,导致后期管护不到位,无法支撑正常运维,致使90%的物联网基地应用成效不够理想。

三、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的路径思考

农业物联网是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引导农业物联网健康发展,是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途径,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重庆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中存在的六大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力。

1.强化示范引领。要充分发挥现有运行良好的物联网基地优势,开展“培优提质行动”,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效果好、作用发挥优良的农业物联网样板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市级物联网示范基地。通过“样板基地+示范基地”的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让现有的559 个物联网基地业主重新全面认识物联网节本、增效的巨大作用。同时分片区组织开展物联网观摩学习活动,让物联网业主亲临基地,亲身感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神奇。组织开展物联网专题培训,邀请专家专题讲授物联网相关工作原理,帮助现有的物联网基地业主全面、清楚地了解物联网建设的相关知识。

2.优化资金投向。面对重庆市农业农村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压力巨大的困难环境,应在有限的农业农村财政资金方面进行投向优化,进一步向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尤其是农业物联网基地倾斜;大力引导返乡创业、回乡投资的优秀企业家或者成功人士投资农业物联网建设;协助金融行业降低农业物联网基地融资门槛和融资负担;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拉动、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物联网。

3.进一步调整规划布局。要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又要对标对表《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优化调整现有的农业物联网基地布局,重点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让当地的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乘上“物联网快车”快速发展起来,实现物联网空间布局合理化。在产业布局上,要把经济价值高的产业作为物联网建设的重点,要把养殖业、水产业的物联网作为重点进行建设,实现物联网产业布局科学化。

4.激活设施设备。要定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物联网基地,指导设施、设备的使用。要畅通物联网技术交流渠道,随时帮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定期开展“物联网操作技能大练兵”,不断提升操作水准。大力发展物联网管理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队伍,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物联网基地。

5.加快基地提升。尽快制定出台重庆市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新建的农业物联网基地严格按照规范建设。按照统一的规范,对现有的559 个物联网基地开展提升建设行动,分年分批逐步完成配置的更新和数据的联通。对一批已经无法正常运行,但是产业极具潜力、市场行情好的基地,应纳入提升行动重点对象。尽快建成农业产业数字地图,实现与全市的农业物联网基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加快建成“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开发数据应用场景,实现在农业物联网基地的实际应用。

6.转化补助方式。不要盲目扩大农业物联网建设规模,更不鼓励“不接地气”只顾增加物联网基地数量而在前期建设上大力补助。要改变重基础投入轻运维支持和应用支撑的财政资金补助方式,要将财政资金用于后期设施设备运维、系统维护、数据采集,杜绝为建基地而建设。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将物联网运行、应用纳入数字农业农村能力监测重点指标,作为信息化财政资金切块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区县重庆市联网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身联网”等五则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抢占物联网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