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检验中的效果对比及对检验满意度的影响

2023-05-11 08:09卢岚尹雪娇徐璐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试管红细胞离子

卢岚,尹雪娇,徐璐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在最初发病时的临床主要症状为水肿、黄疸以及贫血等,严重患儿还会出现继发性胆红素脑病,进而对其身体健康构成严重不良影响。所以,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予以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病情具有重要作用[1]。临床上将输血作为新生儿溶血病救治的主要手段,在对患儿予以输血救治之前,需严格把控其检验工作流程,由此减轻或避免患儿发现溶血现象[2]。交叉配血试验是现阶段临床上用以判别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是否吻合的常用方式,可有效避免发生溶血反应,保障其输血安全性。同时,目前在临床上予以交叉配血试验的方式多样,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存在一定差异[3]。试管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血型鉴定方法,其操作便利,对检测仪器并无太高要求,可广泛适用于首次血型鉴定[4]。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则为现阶段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检验方法,能有效精准地检验出完全及不完全抗体,并激发不规则抗体反应,促使红细胞和相应的抗体生成反应,有助于临床予以详细观察,进而降低假阳性现象发生,弥补传统检验法的不足。低离子聚凝胺技术阳性检出率高,检验时间短,且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高[5]。本研究比较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检验中的效果及在检验满意度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对象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选取2018 年4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出生的120 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给予试管法检验,研究组则予以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其中,研究组年龄1~6 d,体重2.5~3.0 kg;对照组年龄2~5 d;体重2.4~2.9 kg。纳入标准:(1)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出生后便存在黄疸,且逐渐加重,符合临床上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6];(2)患儿具有贫血、血红蛋白下降以及溶血现象等症状出现[7];(3)患儿以及母体血清中均检测出不相符的血型系统抗体;(4)所有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以及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儿具有先天性心脏疾病;(2)患儿具有家族性精神遗传病;(3)患儿具有乙肝等感染性疾病;(5)资料不全者。2 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与认可。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试管法检验,具体步骤为:首先,使用盐水将受检红细胞洗涤2 次,并加以4% 左右的红细胞悬液。其次,将广谱抗人球蛋白试剂2 滴和红细胞悬液1 滴进行直抗试验,离心后观察其结果。最后,分别取A、B、O 3 支试管,每一根试管中只添加血清及滴放散液,标记好后再分别予以添加A、B、O 试剂中的红细胞1 滴,并保持在37 ℃的温度条件下孵育60 min,使用生理盐水清洗3 次,再添加抗人球蛋白试剂2 滴,离心后观察其结果。研究组予以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具体步骤如下:(1)将1 滴患儿的血清添加入主侧管内,并添加入1 滴供血者4% 左右的红细胞悬液。(2)将1 滴供血者的血清添加入次侧管中,再添加入1 滴患儿4% 左右的红细胞悬液。(3)分别于主侧管以及次侧管中添加入低离子介质0.7 ml,等到混合均匀后置于室温条件下,时间设定为30 s,之后再添加入2 滴聚凝胺溶液,等到混合均匀后置于室温条件下,时间设定为15 s。(4)离心处理,倒掉上清液,并在试管底部置留0.1 ml 液体,待到出现凝集现象,便往试管内添加入1 滴解聚液,予以轻微摇晃,并对检验结果实施判定,如果60 s 内凝集现象没有消失,则表示检验结果阳性,可予以配血,如果60 s内凝集现象消失,则表示检验结果阴性,不能予以配血。

1.3 观察指标

1.3.1 溶血试验检测结果 对2 组患儿予以溶血试验检测,主要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以及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3 项检测结果分析。阳性率=(阳性例数/总例数)×100.00%。

1.3.2 阳性检出率及检测时间 对2 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予以分析对比,并将检测所需时间进行统计。阳性检出率=(阳性例数/总例数)×100.00%。

1.3.3 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 对2 组患儿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予以分析对比。其中研究组以1 min 内2 管内凝集消失为阴性,其他情况则判定成阳性;对照组检查试管上层液是否发生溶血现象,将其向后斜方轻微转动,检查管底反应物是否发生凝集,若主、次侧管中未发生溶血、凝聚现象判定成阴性,其中1 支显示凝聚或溶血判定成阳性;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00%,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00%。

1.3.4 检验满意度 对2 组患儿家属的检验满意度予以分析评估,指标包括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进行描述,组间对比以独立样本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以百分数(%)表示,2 组间对比以χ2进行检验,等级资料则以秩和进行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溶血试验检测结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以及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溶血试验检测结果比较[例(%)]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及检测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后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所需的检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及检测时间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比较

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后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比较(%)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检验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检验后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家属的检验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的关键原因为患儿母体内具有着和胎儿红细胞不相符的血型抗体,从而造成同种免疫疾病的出现[8]。其具体发病机制为患儿母体的抗体经过胎盘屏障到达患儿血液中,对患儿的红细胞予以破坏后导致程度不一的贫血、黄疸和高胆红素血症等发生,由此造成难产或死产等现象出现,而存活下来的新生儿也会伴随着严重贫血或智力低下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此,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予以早期诊断与治疗就变得十分重要[9-10]。

目前临床有大量研究证实试管法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检验中均具有一定效果[11-12]。试管法作为简单基础的一种血型鉴定方式,其操作便利,检测仪器也无需过高标准,所以在临床中常常得到大范围的应用[13]。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新型的交叉配血检验方式,但是该检验方式的操作要求较高,需在该组试验试管中添加入低离子介质和聚凝胺试剂予以检验,主要原理为聚凝胺离子在得到溶解之后就会生成正电荷,且对血液中的具有负电荷的唾液酸予以中合,进而达到加快凝聚效果的目标[14]。同时,聚凝胺试剂作为一种氧离子多聚物,也是肝素中和剂之一,溶解后便可生成很多的正电荷,可以把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予以中和,促使红细胞电位降低,减轻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使得红细胞生成非特异性聚焦[15]。然后添加入重悬液,对聚凝胺予以中和,使得正常水平的红细胞呈现出非特异性聚集发散,且检验结果呈现为阴性;如果红细胞因为抗体而出现致敏,那么聚凝胺聚作用下聚集无法发散,检验结果就会呈现为阳性。同时,如果添加重悬液后红细胞凝聚现象立即散开,而非特异性聚集大量降低,那么就能使得假阳性率最低,进而保障输血的安全性[16]。因此,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对患儿红细胞的不完全抗体致敏性特别明显,可有效提升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且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高,临床应用范围广。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后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以及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所需的检测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应用试管法所需的检测时间;同时,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后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也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输血检验,其检验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以及阳性检出率,减短检测时间,且还能显著提升其检验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保障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患儿进行输血治疗时的安全性。主要原因分析如下:聚凝胺作为季铵盐多聚物之一,具有高价阳离子,在溶解后就会出现很多的正电荷,可以有效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间出现凝聚现象。随后添加入重悬液,若红细胞出现凝集后呈现出迅速散开状态,非特异性凝集量降低,那么就可以降低假阳性率,还可有助于抗体筛查,加强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可靠性[17-18]。同时,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对红细胞不完全抗体致敏性尤为明显,且具有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高的优势,可有效提升阳性检出率。因此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予以交叉配血试验可有效提升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以及阳性检出率,并保障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高,检测花费时间短,检验效果显著[19]。研究证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检验速度快,且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高,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后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而言,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检验效能更高,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检验满意度。由于试管法在检验操时需多次洗涤红细胞,且流程较为繁琐,尤其是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判断,且检验时干扰因素也比较多,如检验温度的控制以及酶pH 值的控制,若酶化时间不能很好把握,就极易发生假阳性或假阴性。所以,常规试管法因为操作时间长、重复性高等导致检验满意度不高,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法操作简单,所耗费的检测时间短,检验结果更便于观察,特别是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准确性及稳定性高,可在临床进行大范围推广。

综上所述,相较于试管法,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直接抗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抗体放散检验阳性率和阳性检出率,缩短检测时间,且可提高灵敏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高,提升检验满意度,值得推广。因为本次研究受到样本量的限制,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偏倚,今后应加大样本量予以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试管红细胞离子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试管难题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铝离子电池未来展望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