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梨 在写作中探寻世界

2023-05-16 07:54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23年5期
关键词:杜梨

李菡丹

“離巴塞罗那不远的布鲁克小镇里,有一座名为堪塞拉的古堡,古堡每年都会接纳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作为艺术驻地。某年,它举办了一场名为‘西班牙猎神的比赛,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选手。据古堡的管理员苏菲介绍,每年的九月二十五日,都会有外星人开着飞船掠过蒙塞拉山。经常有人半夜去山上等着外星人的降临,这是布鲁克和科尔瓦托镇的传统。所有人都要戴着锡纸小帽,防止外星人对自己的脑电波进行操纵。没准外星人会撒下一些冰凉的、果冻状的小雨熊,每只有拳头那么大。如果我们之中有谁能捉到雨熊,还能让它保持完整的形态,就能获得猎神比赛的冠军。赢的人可以拿一大笔奖金,去斯瓦尔巴群岛看北极熊或去北美的丛林里看棕熊。”

这是2022年《青年文学》杂志第1期“灯塔”栏目里短篇科幻小说《西班牙猎神》开篇的一段文字,小说讲述了三位女艺术家在堪塞拉古堡的相遇: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法国巴黎的咪咪、安、克洛伊,在外星人降临日捉雨熊,这原本是三个女孩“不确定”的决定,却因着那里非世俗的快乐和有着奇思妙想的艺术家人群而汇成了一个“确定”。最后,所有人都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来……

著名文学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曹霞曾这样点评《西班牙猎神》:我近来读年轻作家的小说,时常感到惊异和喜悦。对我们“70后”和更前代作家来说需要费力达到的“世界性”“全球性”,在他们那里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一下笔就已经在“世界中”,甚至是“宇宙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游戏笔墨,搞虚无主义。恰恰相反,在“捉雨熊”这个充满科幻、天真、童趣的大party里,在那些梦幻般的人际交往和细节里,作者依然在探寻自己一直关注的主题:“人”的困惑、迷失、痛苦与寻找。

《西班牙猎神》的作者正是“90后”作家杜梨,莱斯特大学英语现代文学和创意写作硕士,青年作家、译者。作品见《人民文学》《西湖》《花城·2021年长篇专号春夏卷》等,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澎湃·镜相”非虚构奖,“钟山之星”文学奖,贺财霖·科幻文学奖首奖,老舍文学院一等奖学金。出版短篇小说集《致我们所钟意的黄油小饼干》,长篇《孤山骑士》,译有帕蒂·史密斯《白日梦》,菲利浦·肖特《宠物医生爆笑手记》第一、二部。

渴望平凡,只想安心创作

四月,在北京北五环的一家咖啡厅里,记者见到了杜梨。长发,背着大大的双肩包,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反而像朋友一样坐下来,聊写作、家庭、工作、生活,想到哪就聊到哪。

杜梨是北京女孩,从小喜欢看书。她说:“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很严格,家里并没有太多书,父母觉得只有练习册才是最应该看的,其他都是‘杂书。喜欢看?那就去图书馆看呗!于是,我多数时候都是去奶奶家偷着看书,最喜欢看《西游记》,经常看到半夜一两点,直到现在还喜欢看,不断揣摩书中的词、句,特别有意思。”

6岁时,杜梨决定长大后当一名作家。而这并非是一个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自打下了决心,她的学生时代就一直在写作和投稿中度过。那时候投稿只能通过中国邮政寄挂号信,零用钱不够,她就拿过年时偷偷攒下的压岁钱作为邮费。没法打印时,她就手写,在绿格稿纸上一字一句地写,写完再装订好。那些稿子如果留下来,摞起来该跟她差不多高了。

可杜梨投出去的稿子从未收到回应,很是令人沮丧。如今回忆起小时候投稿的经历,她仍然忍不住叹气。只有给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投稿当小记者的时候,她很快就收到了寄来的“小记者证”。“发表道路不通,我一直当各种小记者,搞得我一度非常困惑,我是不是这辈子就当不成作家了。”

杜梨本科毕业后去英国,在莱斯特大学攻读英语现代文学和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在外求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杜梨说是孤独吧。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硕士毕业后的她便立刻回国了。然而,在求职路上,迎接她的并不是一帆风顺,她笑称“自打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就一直挨锤”。

杜梨先后从事过几份工作,但她发现,工作对自己消耗很大。她希望自己保持一颗纯粹的心灵从事写作,于是,她选择辞职在家安心创作。

在家搞创作那两年,杜梨天天宅在家里,靠翻译和投稿赚的稿费过活,好在《花城》杂志和出版社发表了长篇《孤山骑士》。有一天,母亲看到一家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便让杜梨去试试。经过4个月的笔试、面试,杜梨成功上岸,成为体制内的一分子。她说:“当时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工作了。我是一个渴望平凡的人。”

新生活是新小说的“河床”

了解杜梨的人都觉得,她是先有了广阔丰富又好玩儿的生活,然后才诞生了有趣的小说。对于她而言,非虚构写作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她的文字克制且温柔。不想做泥沙裹挟的自媒体,也不想为了绩效疲于奔命,她对于文字的态度,是来源于生活,扎根在现实,诞生于思考。

杜梨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都曾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爷爷奶奶曾去前苏联支援西伯利亚建设,姥姥姥爷在青海的金银滩上参与建设核试验基地,他们的韧性总令我钦佩。之后,他们随着大部队迁移到四川继续搞核基建。由于种种原因,祖父母的身体都不好,过世很早。我的家人于1980年代来到北京,我爸妈成为了核工业的工程师,专建反应堆等土建项目。”杜梨说。

1992年秋天,杜梨出生在北京海淀,家住在动物园旁边,爱去动物园里看猴儿,在风中吃棉花糖,被黏满脸。两岁时,她家搬到了燕郊的家属院。

父母在北京上班,北京对童年的杜梨来说就是圣地。记忆中,那时候的她一年来几次北京,不是去同仁医院配眼镜,就是寒暑假去母亲的办公室玩,顺便吃一顿肯德基或麦当劳,父母工作很忙,偶尔请假带她去动物园和北海公园,就是最幸福的时光。终于,杜梨在12岁时回到了北京。现在回忆起来,从初三到高三,她一直在拼命跑步,拼命学习和上课外班。

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杜梨一个人去法国旅游。她记得一次在一个公园坐下来,面前有一对夫妇,旁边站着孩子们,妈妈正给最小的一个哺乳,一切看起来那么闲适、美好。突然,公园拉起了警戒线,周围警笛响起。杜梨看不懂警车上的单词,拍照问朋友,朋友看完告诉她——“赶快跑,这个地方不安全,正排雷”。她被吓得倒吸一口冷气,手也抖起来,但周围的路都被封了,她逃不出去。没多久,传来一声清脆的爆炸声,雷排掉了,危机解除。

后来杜梨又经历了不少这样的事情,这些经历让她开始相信幸存者偏差。她说:“能过普通生活就很好了,平静的生活才能保证创作心态不会太激荡。写作不需要刻意出门闯荡,生活里已经充满刺激。”

2016年,杜梨正式开始写作。“那时,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非常繁忙。我在地铁用手机打字,紧赶慢赶,写完了第一本书《致我们所钟意的黄油小饼干》。这本书主要反对人本主义,注目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人和仿生人的伦理冲突。后来,我又在一些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以我的家族经历为蓝本写的《你好,我是核三代》获得了首届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二等奖。同年,小说《青年无野》获得了香港青年文学奖亚军。即使是千年老二,我也觉得自己就像王小波笔下的‘王二一样美,阿Q精神常傍我身。”

杜梨觉得北京人说话又逗又贫,语言节奏特别好,比喻句用起来特别形象。形容环境吵,“就跟掉进蛤蟆坑似的”;挨了批评,就说来了一顿“大呲花”。大爷大妈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常用闪烁着语言艺术光芒的地道老北京方式说话,每每听到新词,杜梨就如饥似渴地在脑海中记下,回头还要再跟周围的人复述好几遍。

杜梨觉得《东京梦华录》之所以好看,就在于它记录了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尽可能地留住那个时代的风貌。现在的她每天都努力地工作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这个时代,积累写作素材。

热爱生活,努力探寻世界

在《关于我去拍猫头鹰摔了腿得缝针这件事》一文中,杜梨写在最前面的话是:我永远爱猫头鹰。

……

我想到的是商人对鸮的崇拜,妇好墓中的青铜鸮尊,鸮战神一般的存在。后世的猫头鹰已背负了太多不妙的寓言,《诗经》里有“鸱鸮鸱鸮,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诗经·豳风·鸱鸮》)。到了现代社会,脱离了人类文明象征的猫头鹰,是自然可爱的。

……

杜梨是一位动物爱好者,她关注大自然,经常背着专业摄影机,开车去山上观鸟,做动物救助。她说:“北京地区的野生动物已经超过了600种,而北京市的鸟类能看到470多种,这是全国鸟类品种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北京也是夏候鸟和冬候鸟的过境地,鸟类资源很丰富。我曾在北京的百望山看到过猛禽过境迁徙,看到许多种类的鹰隼,看过77只鸬鹚排成的大队伍和成群的达乌里寒鸦。”

杜梨还曾救助过一只受伤的雨燕,老北京管它叫“楼燕儿”。雨燕翅膀窄而长,飞行时向后弯曲,形似镰刀,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11.6公里。据专家介绍,北京雨燕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空中度过。“雨燕就一直飞啊飞,到死才停,多厉害的鸟啊。”听说雨燕最远能飞到南非,她希望这只雨燕也能飞得远一点。

其实,从《致我们所钟意的黄油小饼干》到《孤山骑士》,杜梨的文字一如她所钟爱的灰喜鹊和松鼠,灵动、轻盈、不拘一格,都以跃动的思维跳出时空的拘束,这表明了她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和渴望,也显示出她努力探索世界的蓬勃的求知欲。

随着和杜梨的聊天逐渐深入,就会发现在她的文字中,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并非虛无缥缈的幻象,而是植根于现实世界的土壤之中。带着对生态问题的思考,杜梨在《我能看看你的小纳米羊吗?》中设想了一种新技术,通过克隆家牲缓解传统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延缓冰川与岛屿的寿命。

叙利亚战争制造着死亡与残疾,当残疾人换上假肢,收获肢体健全的同时,他们面对的幻肢疼痛却鲜为人知,而这一微妙却无法回避的问题则被杜梨敏锐地捕捉到,在《大马士革幻肢厂》和《升级吧,合成人》中,杜梨以幻肢疼痛为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写出了疼痛的复杂性,角度新奇且独具创见。

在《孤山骑士》的创作中,从概念成形到最终版,时间跨度为三年,杜梨写了整整两遍。“外部的焦灼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故事里的高压,写这个长篇时,人物就站在我眼前行动。这是一个关于仿生人、复仇和存在的故事,几条叙事线交织在一起,而我想探讨的问题却并不局限于仿生人,仿生人更像是一味酵母,发酵出整个世界。”

人类为什么要制造仿生人?在杜梨看来,也许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有限并寻求突破:“人类的生命进程太过缓慢,很多天都可以折叠放在一起,大部分的时光是重复、琐碎且平庸的,他们的生命不能快进,也不能倒退,不能格式化,也不能重来,生活在条框和枷锁里,得到的知识和乐趣都是有限的,人生的可能性不过就几种。”

当下,科技迅猛发展,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迭代。在很多人眼中,技术意味着无限广阔的未来,而杜梨却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技术的另一个侧面。在她笔下,技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产生新的问题,对技术的悲观源于她对现实生活中现代性的反思,杜梨试图在这种反思中重新发现人性的光芒,想象出一盏人性的探照灯,照亮现代社会隔阂的心灵,温暖疏离的灵魂。

如今,新婚不久的杜梨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依然纯粹而坚韧,她比以往更加渴望阅读,渴望学习,渴望创作,“我始终认为,每一个事件中的细节都值得被重视,只有深入阅读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这世界上的结构和机杼看似粗糙,却相互关联”。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杜梨
杜梨种植技术
盐激处理对杜梨生长的影响
山东省杜梨古树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
梨砧木杜梨和豆梨区别
酿酒酵母对制取杜梨种子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杜梨种子萌发的影响
钾处理对杜梨幼苗膜脂过氧化及其保护酶类的影响
杜梨根部保护酶活性与抗碱性关系研究
梨子变形记
一氧化氮在打破杜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