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2023-05-17 12:38王海宁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育人生命家长

摘要 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对小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审视生命教育可以发现:生命教育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理解生命价值的重要法宝、是共建生命共同体的实践途径。但反观教学实践,小学生命教育存在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生命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破解小学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的难题,需要三方内外联动、打造育人共同体,家长应破除传统观念、发挥教育职能,学校加强课程资源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加强师资培训,为小学生命教育發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  键  词 协同育人 小学 生命教育

引用格式 王海宁: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3(14):14-16.

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近年来,小学生漠视生命的极端现象时有发生,显示出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教育,既是解决其成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又能够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此,学校要立足现实环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多种教育方案,家、校、社三者协同加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教育为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生命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1.实现全人教育的内在要求

全人教育是时代对个人发展的新要求,旨在培养道德、体格、智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1]。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协同育人视角下的生命教育,通过家校社合作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和珍爱生命,从而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快乐幸福地成长,使得基础教育回归本真,真正落实全人教育。

2.理解生命价值的重要法宝

人的生命是独特而有限的。生命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家庭、学校、社区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下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良好的氛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感,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在生命教育的引导下,体会生命的价值,理解因为生命有始有终,才使得生命的存在有了意义,最终让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树立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观”。

3.共建育人共同体的实践途径

家庭是个人发展、成长和生存的主要基础,学校是进行文化传承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们生存、发展以及交往的基本环境[2]。这种叠加影响使三者相互交织,消除了它们在生命教育中孤立运作的误解,促进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三者有机地结合,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助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生命教育的问题探析

1.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

家校社合作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是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足。家长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无法普及原理性知识,且不具备较强的生命教育意识,不清楚该从何着手生命教育,只能以“情感+经验”为主,围绕教养与行为活动展开。教师也因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导致理解狭隘化,把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给学生传授一些自我救护的知识就是生命教育[3]。校外人士认为,小学生年龄小,没有必要接触生命教育的内容,长大以后就自然会知晓。但事实上,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还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生命教育课程形式单一

学校和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实践还停留在碎片化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的、专门的课程,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因此无法深入了解生命的规律、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从而无法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其独特之处在于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探索和求知从而获得体验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想法。部分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生命教育仅限于课堂上,止步于知识的讲授,导致生命教育缺乏力度和效果。

3.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健康行为和生命方式、儿童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防治与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安全急救以及避险措施等多个方面,涉及多门学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多数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没有专门的老师,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再加上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本身的教学工作和行政事务较多,导致生命教育课堂无法开展或内容不深刻。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1.家长方面

(1)转变家长角色定位

个体的生命成长与家长息息相关,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家庭不只是供养孩子吃穿住行的地方,父母也不只是养育者。儿童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家庭场景,孩子们从这里了解和认知世界。同时父母也应当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朋友,与孩子及时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父母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互动关系,父母的教育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子女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

(2)提高家长生命教育素养

无论是从教育的历史演变还是从教育的现实中考察,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有本质的区别,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无法替代的。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家长的观念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所以生命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小学生,也应该包括成年人。家长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相关知识,拓宽生命教育的宽度。通过社区和学校打造的平台积极参与交流和分享,互相汲取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参与校内以及社会的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2.学校方面

(1)更新教育模式

①教育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完整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系统性知识的保障。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系统全面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同时需要注意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下,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②其他学科活动渗透

学科渗透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联学科教材,挖掘学科类生命教育的内容[4]。首先以课本内容为起点,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和生命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学科特色融入生命教育内容,实现学科的有机融合。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书本知识和实际训练的完美融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③校内外专题实践活动

實践出真知,教学活动和学科渗透活动多是以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展开,学生没有过多的机会进行实践,相关的专题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节日以及纪念日教育等活动,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健康与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活动,实现体验教学[5]。

(2)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需有扎实的生命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和背景,不断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为开发课程资源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因校制宜,充分发挥校内物质资源的作用,利用显性资源,关注隐性资源;合理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积极联系家长,对接有关部门。其次,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信息化互动平台,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生命教育的一致。最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重视学段衔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3.社会方面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生命教育,做好生命教育的宣传,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影视剧、短视频等多种渠道普及生命教育知识,让公众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开展相关立法,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行政干预,利用立法等手段推动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

要想让学生习得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就要先培养一批懂得生命教育的教师。生命教育中师资的培养不仅要包含生命教育教师的培养,还应该重视所有教师生命素养的教育与培训。生命教育教师的培养需要从源头做起,在师范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理论和经验。除此之外,在教师上岗之前应当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可以围绕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课内外实践展开,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让教师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4.健全内外联动,打造育人共同体

(1)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协作

学校并不是承担生命教育任务的唯一机构,家长也应该有教育意识,从而促进家校合作的最大化。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家长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为家长答疑解惑,从而让家长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找到教育的方向。鼓励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2)加强学校和社会的沟通协助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之外,生命教育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一方面,社会为教育工作提供保障,包括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平台,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开展各类生命教育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只有全社会共同履行义务和培养责任感,才能真正全面地为生命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实现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6]。

(3)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教育需要多方参与,生命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之间要搭起生命教育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是主体,向学生传授生命教育内容;家庭是基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践行、强化学生的行为;社会为学生工作提供保障,整个社会形成融洽向上的学习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更从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牛瑞雪.美、英、日三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设置情况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5):153-159.

[2] 黄渊基.生命教育的缘起和演进[J].求索,2014(08):172-177.

[3] 罗祖兵,周俊良.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泛化及其矫正[J].教育科学研究,2021(12):62-67.

[4] 周雪红.以适切的方式实施小学生命教育[J].人民教育,2022(11):66-67.

[5] 陶志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8(05):72-76.

[6] 岳芸,丛晓峰.论生命教育的目的指向与价值立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2):167-17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育人生命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