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态课程校本化探索

2023-05-17 22:39张长娟刘凤杨蕾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园维度生态

张长娟 刘凤 杨蕾

摘 要 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且复杂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项目化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以项目式学习为实施方式,结合学校的本土资源,探索新型的生态课程。从“四步流程”式的学习范式入手,进行“四维框架”式的体系建构,探索“四线联动”式的实施策略,对项目式生态课程进行校本化重塑,突破学科育人模式,实现全面育人。

关  键  词 项目式学习 生态课程 校本化 生态意识

引用格式 张长娟,刘凤,杨蕾.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态课程校本化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14):24-27.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便明确提出了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要求。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形态[1],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具体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展示等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其包含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及评价反思等关键环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学校开展的生态教育实践协同往往还浮于表面,仅仅是一种观念的输入,缺乏针对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发展的生态课程推进的思考。把项目式学习与生态课程结合起来,有效地凝聚各自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势必会成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态课程校本化探索的重要突破口。

一、四步流程:项目式生态课程的学习范式

带领学生从“生态”这个关键词出发,借用项目驱动的理念,以学习任务(项目)为中心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选择、组织该项目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展示等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为具体操作实践的“四流程”路径,构建项目式生态课程的学习范式。

1.提出问题

问题驱动学习。项目式学习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与探索。项目化学习所关注的核心知识意味着设计者要提出本质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而本质问题有时候比较抽象和庞大,特定年龄的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将其转化为驱动型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而不管是本质问题还是驱动型问题,都是对学生有挑战性的[2]。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情境创设、设计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完成入项,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一年级“‘四园植物探秘”这一项目中,在入项时,老师首先介绍大家生活的“山水两江”是一座“百园之城”,在学校周边有照母山公园、九曲河湿地公园、金海湾公园、平乐游园等许多公园,这些公园里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步入公园,仿佛进入童话世界;随后提出你认识哪些植物?每种植物都有名字吗?你了解身边植物的种类吗?等驱动型问题。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这样的提法不仅让他们迅速进入情境,养成观察身边环境和事物的习惯,还能感受到生态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生态意识。

2.规划方案

课程与教学专家罗伯特·马扎诺提出了学习维度框架,他认为,低阶学习主要是获取和整合知识、扩展和精炼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高阶学习是一个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其中有六个方面的高阶策略: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及系统分析,这六个方面也是项目式学习中最主要的认知策略。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涉及低阶认知策略,如识记、收集等的使用[3]。

如何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持续探索驱动型问题?如何经历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这就要求在规划方案时设计好学习中的高阶认识策略,做到高阶学习和低阶学习相组合,搭配使用,缺一不可。例如:在四年级“我身边的垃圾污染”这一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这样进行方案规划:①做调研,发现因为人的活动产生的垃圾对公園里水、土壤等的污染影响公园里的生态;②做系统分析,因为公园的环境被破坏,又会对人自身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明白人的行为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③做决策,在得到调研结果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后,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发布微信朋友圈宣传、给市民写一封信、录制宣传视频等多种形式,呼吁大家保护生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此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调研、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即进行实践。项目化学习能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学生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扮演着专家的角色,用专家思维来解决真实的问题。项目化学习实践有探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社会性实践、调控性实践等五类实践形态[4]。在项目小组中,学生共同探索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取得成果。需要强调的是,方法、实践和成果虽然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但都需要呼应最初的驱动型问题,指向核心知识。例如:三年级开展的“森林卫士我担当”这一项目,通过统计调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探究这种行为给森林带来的危害,从而警示人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又如五年级“绿色发明我能行”项目,主要是学生利用生态知识和生态思维方式,尝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解决某些生态小问题,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加强环保宣传。

4.评价和反思

在项目式学习中,我们主要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在设计之初,确定预期成果,再根据结果设计好评价标准。可设置多种类型的评价目标,如核心知识、认知策略、实践过程、对驱动性问题的回应等,对项目成果和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进行评价。老师、同伴、学生自己均应参与评价。自项目入项开始便启动评价,在项目不同阶段采用阶段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量规、表现性任务、学生档案袋、公开展览与汇报等多种方法和评价工具来实现。例如:在主要依托英语学科开展的三年级“人与动物”这一项目中,可以从知识技能、表达能力、合作共享、自主意识、创新表现、人文情怀等维度设计评价量表,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待项目式学习结束后,对项目作品,如主题宣传视频、主题面具制作、主题墙画布展、主题表演等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四维架构:项目式生态课程的体系建构

重庆两江新区康庄美地第二小学校(以下简称“康美二小”)基于生态视角,利用学校周边“照母山公园、九曲河湿地公园、金海湾公园、平乐游园”(简称“四园”)的本地资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叉融合等四个维度,通过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等流程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建构课程体系,从而培育学生的自觉力、责任力、行动力、审美力等四大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以问题为导向:凸显项目特征

从社会发展的微观系统研究生态课程发现,为解决过去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碎片化”“割裂化”等问题,大多数课程研究都做到了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去设计体系。在此基础上,康美二小引入项目式学习,通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执行项目,从学校周边的公园环境资源角度去解读生态课程产生的社会条件,从项目化领域补充生态课程的微观史料,凸显生态课程实践中的项目式特征。

2.以“四维”为框架,进行体系建构

美国生态学会提出了四维生态教育框架(4DEE),将生态教育的四个维度确定为生态概念、生态实践、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交叉主题。以“四维”生态教育框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构建校本化的项目式生态课程主体和客体互动的模型,归纳出项目式生态课程所特有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叉融合”四个维度,进而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生态课程的内涵理论维度。其中,“人与自然”维度指向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在确保学生学习生态学科知识的同时,需要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社会”维度指向生态实践,即学习科学家运用知识的方式进行实践;“人与自我”维度指向“生态概念”,即生态领域的学科核心思想;“交叉融合”维度主要指向以上三个维度不能覆盖的生态议题,并进行交叉主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态内容里确定项目式生态课程的探究主题。如在“人与自然”维度,可开发“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少用一次性制品—保护森林屏障”等项目;在“人与社会”维度,可开展“买环保电池—防治汞镉污染”“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等项目式学习;在“人与自我”维度,可学习实践“认识环保小标志—选购绿色产品”“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等项目;在“交叉融合”维度,则可开发“动植物数字影像采集”“绿色科技创新”“雾霾中国研究”等交叉主题的项目(如图1)。

三、四线联动:项目式生态课程的实施策略

以上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叉融合”四个维度为切入点,开发项目式生态课程群,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项目式学习,激发学习主动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获得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养成爱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义务感,成为“四力生态小当家”,让“五育并举”真正落地。

1.学科融合,绘制整体开发“主轴线”

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围绕大概念来组织。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多学科单元融合,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统整各学科的交叉学科单元融合,还可以围绕真实问题来组织超学科单元融合。结合生态资源,依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合学科开发具有特色的项目式生态课程。例如:可以围绕“珍爱我们的家园”这一大概念,融合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在教材中挖掘与生态课程相关联的元素,运用学科核心知识及技能,开展“青青九曲河·爱护水资源”“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以九曲河公园为例”等项目,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解决问题,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2.大小结合,夯实一体育人“交界线”

“大小结合”即大项目与小项目相结合,每两个月设计一次大项目生态课程,并在大项目的引导下开发若干小项目。例如:基于测量知识应用的项目式生态课程实践,可以设计“寻照母山森林公园中最老的树”“观九曲河湿地公园中美丽的鸟”“丈金海湾滨江公园沿江线的长”和“社区全年空气质量统计”等小项目,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研究,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周边生态环境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水平,通过项目式生态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与生态和谐共处。

3.多样形态,构建实施效度“辅助线”

采用“问题导向式”“智慧支持式”“亲自然情节式”等多种形态的实施方式,构建“五育并举”下的项目式生态课程群,增强实施的效度,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内化提升生态素养。“问题导向式”指以问题驱动项目,并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困惑进行对话和讨论;“智慧支持式”指搭乘智慧教育的东风,运用APP、小程序、希沃智慧大屏等进行成果的分享和展示;“亲自然情节式”则是在现代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减少的情况下,设计亲近自然项目,探寻大自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通过实践研究,缓解学生的“自然缺失症”。

4.重点培育,拓展典型案例“延伸线”

基于“四流程”路徑的学习范式,各年级进行了项目式生态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凸显课程建设成果,以各年级为基础,学校重点培育了一批项目式生态课程典型案例。如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发了主题为“探寻自然涧·解锁生态链”的项目式典型案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链”,进行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环保教育,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内驱力。

(1)项目背景:在假日里,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化身自然小神探,去探寻大自然中的一方净土、一方生态空间,去解锁大自然的生态链。

(2)驱动型问题:什么是生态链?不同的昆虫住在一起会打架吗?能否少某一种动植物?

(3)规划方案。查找——查找关于“生态链”的相关资料;观察——通过“五官触摸法”观察一方山林空间,完成项目学习单;绘图——用自然笔记的方式表现一方山林空间的食物链;探究——用图示的方式表现一方山林空间的“生态链”。

(4)解决问题:确定课程活动的时间——假期;地点——本地“四园”之一(照母山公园、九曲河湿地公园、金海湾公园、平乐、游园);随手记录课程活动过程;小组成员梳理总结课程。

(5)评价和反思。小组交流,阶段性评价;过程记录,表现性评价;展示图表,终结性评价;师生谈话,增值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9(02):83-94.

[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3,53.

[3] 马扎诺,皮克林.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M].盛群,何晔,张慧,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8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公园维度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一见如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