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伤椎功能的影响

2023-05-19 14:04林志成王汉龙吴毅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8期
关键词:椎旁入路间隙

林志成 王汉龙 吴毅峰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患者受到外力因素影响,胸腰椎骨质遭受破坏,引起伤后疼痛、活动受限、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还可损伤患者脊髓、马尾神经等部位,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胸腰段脊柱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致使患者受到的脊柱活动应力更加集中,会增大治疗难度[2]。传统入路手术已无法满足患者治疗要求,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以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肌间隙作为入路,能够减少对椎旁肌的牵拉,清晰暴露伤椎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减少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3,4]。本研究通过对86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对患者疼痛程度及伤椎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9 月~2021 年10 月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86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 例,女22 例;年龄26~71 岁,平均年龄(52.39±9.17)岁;骨折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骨折至手术时间(2.75±0.66)d;受伤位置:L1受伤9 例,L2受伤12 例,T11受伤12 例,T12受伤1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龄24~73 岁,平均年龄(52.35±10.12)岁;骨折至手术时间2~4 d,平均骨折至手术时间(2.83±0.41)d;受伤位置:L1受伤8 例,L2受伤10 例,T11受伤13 例,T12受伤1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骨折至手术时间≤2 周,确诊未有双下肢神经损伤;②均为单一骨折;③椎管内骨折块占位<50%;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颅内出血、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合并马尾神经、脊椎或圆锥损伤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⑥无法耐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后路复位固定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在X 型臂X 线机辅助下进行定位,作一正中切口,对双层棘突椎板骨膜进行剥离,将椎旁肌推开,对伤椎进行充分暴露,打入椎弓根导针,植入椎弓根螺钉,使用弯棒进行撑开复位,确认复位满意后固定伤椎一侧椎体及附件骨,缝合切口,给予预防深静脉血栓及抗感染治疗。

1.3.2 观察组 患者给予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行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X 型臂X 线机定位伤椎中心点,作长约8 cm 的后正中纵向切口,逐层切开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充分暴露胸腰筋膜,经筋膜潜行分离皮下组织,直至后正中线两侧旁开1.5 cm,明确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钝性分离肌间隙至横突、关节突。使用电凝刀剥离小关节突外侧,充分暴露患者T12~L1、T12~L2关节突,打入椎弓根导针,经透视检查确定满意后,于T12、L1、L2椎弓根处植入椎弓根螺钉,提拉L1棘突。观察患者骨折位置的生理弯曲度,根据观察结果对连接棒进行适当弯曲,行撑开复位,在复位满意后将螺钉拧紧,若存在骨折占位情况(椎管内),则确定骨块位置后进行开窗减压,对切口进行逐层关闭,给予预防深静脉血栓及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程度、伤椎功能。

1.4.1 手术相关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下床、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

1.4.2 疼痛程度 在术前及术后即刻、1 个月、6 个月采用VAS 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0 分(无痛)~10 分(剧痛),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1.4.3 伤椎功能 在术前、术后6 个月采用RDQ 对两组患者伤椎功能进行评估,共包含24 个条目,总分24 分,评分越高说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4.4 并发症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腰背疼痛、椎旁肌萎缩、螺钉弯曲、切口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1 个月、6 个月,两组VAS 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RDQ 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RDQ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RDQ 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最为常见的脊柱损伤类型,多由车祸、高处坠落、跌倒等外力致伤因素导致[5]。胸椎的解剖结构呈生理后凸,可产生相对垂直的压缩负荷,对终板造成破坏并导致椎体压缩,严重时可出现椎体爆散骨折,治疗难度相对较大[6]。该病可引起锐痛、感觉障碍、活动受限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瘫痪,会对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7]。

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传统经后路复位固定术虽能够有效复位伤椎,但手术过程中需要大范围剥离并牵拉椎旁肌,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腰背痛、椎旁肌萎缩等并发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8,9]。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仅需对椎旁肌进行轻微牵拉,能够有效节约剥离椎旁肌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同时降低手术难度及术中损伤,可改善患者术后肌肉功能恢复情况,而且该手术方式可在较大程度上保留椎旁肌群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获取理想的椎体高度及Cobb 角度,以此维持脊柱力学稳定性,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10]。此外,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在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肌间隙进行复位操作,能够充分暴露周围神经和血管组织,降低医源性损伤风险,且无需大量夹闭椎旁肌血管,能够保障椎旁肌正常血供,避免椎旁肌萎缩发生[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6.14±26.65)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15.52±53.79)ml,手术时间(82.35±12.77)min、下床时间(3.83±0.61)d、住院时间(11.26±3.75)d、骨折愈合时间(6.18±1.23)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3.62±15.93)min、(6.73±1.12)d、(19.43±5.04)d、(7.52±2.7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无需大范围剥离和牵拉椎旁肌群,能够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用时,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更好恢复,帮助患者尽快下床参与早期康复训练,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12]。本研究中,术后即刻、1 个月、6 个月,两组VAS 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造成的创伤相对更小,能够减少对重要肌肉的破坏,从而改善术后疼痛情况[13-16]。本研究中,术后6 个月,两组RDQ 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留椎旁肌功能,维持椎体稳定性,以此促使伤椎功能恢复[17-19]。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能够保护椎旁肌正常生理功能,减少手术操作对椎旁肌群血供和神经支配造成的损伤,避免术后出现腰背疼痛或椎旁肌退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0,21]。

综上所述,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手术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使伤椎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机体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旁入路间隙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间隙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椎旁软组织髓外浆细胞瘤1例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紧流形上的SchrÖdinger算子的谱间隙估计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浅谈保护间隙的利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