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驱动下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3-05-20 02:05陆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赤峰市双碳乡村旅游

陆平

摘 要:本文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任务指针,在分析了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突出乡土特色和弘扬乡土文化是实现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做好有效的规划和论证是实现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和经营模式是实现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提升农旅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实现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双碳;赤峰市;乡村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4-0006-05

1 引言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回顾“十三五”,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的发力期,也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转变的关键期。赤峰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抓住乡村旅游这一发展要点,以文化注入提升产业品质,以诸多业态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1],这对于赤峰市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 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赤峰市汇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等。赤峰市是我国古代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给我市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龍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现有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共有6800余处,占内蒙古自治区将近一半比例,蒙古族文化遗存较多,其中15余处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点,各个历史朝代留存的优秀建筑、民俗、音乐、工艺等都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赤峰市地域十分辽阔,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类型多样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草原、石林、温泉、沙漠、冰臼等自然景观,是具有生物和地质多样性的天然博物馆,也是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为提升赤峰市旅游档次提供重要资源。

2.2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2021年《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牧业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进“农牧业+”模式,加快推动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乡村产业特色鲜明的农牧业产业强镇,着力构建大规模、深层次、宽领域、多业态的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2022年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围绕建设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大力发展近郊游和乡村游,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2022年在赤峰市会议中心召开的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赤峰市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差异化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组织筹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和红山文化旅游节。

2.3 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目前,赤峰市实现乡村旅游就业5万人,已发展旅游重点村68个,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建成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其中雷营子村被国家相关部委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监测村。2016年松枫山庄被评为“一带一路中国最美驿站”,赤峰市已有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数量居我区首位,有24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赤峰市文化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景区景点全面提档”为核心,围绕“六张旅游王牌”为建设内容,推出14个重点观摩项目;以“基础配套全面完善”为关键,开工建设一批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旅游环境全面提升”为保障,进一步有效改善旅游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2.4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赤峰市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的交汇处,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的咽喉要道,东、东南与通辽市和辽宁省朝阳市毗邻,西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南近北京和天津,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接壤,空间距离小于500公里。赤峰市居于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之间,东南和西南分别靠近辽中南和京津唐两个发达经济区域,正南临近渤海,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交通方式多样,交通条件便利,其中境内有8条国省公路干线与市外相通,南部交通线路已成为外部市场尤其是首都市场的主要连通口,民用航空每天都有通往北京、呼和浩特等地的航班往返。

3 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目前赤峰市的乡村文化旅游业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农业规模、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在形式上多以观光类型为主,只停留在观赏、采摘、游玩等旅游形式表面上,活动中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真正让游客能够参与进来的项目很少,娱乐项目的设置上缺少地方特色、内容不充实、游客参与度不高,这将严重影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重游率。乡村旅游业应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以自然田园观光活动形式为主的话,将无法满足游客追求高文化品位和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多是想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但是赤峰市大多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未能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2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策划

在赤峰市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有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地域分布较广,景点与景点之间不够集中,相邻的自然资源之间相距较远,单体自然资源周边的人口又较少,造成一种大而全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很难形成整体性的规模集聚效益。由于资金缺乏和意识不足,在实际发展中又缺乏统一规划,在最初开发时仅考虑发展观光农业,对整体文化旅游资源存在整合不足的问题。经营者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局部利益,造成各农业项目之间、各农业项目和旅游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使得当地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旅游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有些乡村旅游景点缺少合理的布局,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相应的产品展示中心,内容不健全、人才缺失、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因素也成为制约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活动开展的阻碍。

3.3 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

虽然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众多,但规模较大的却很少,在开发和经营上各乡村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资源和资金之间未形成合力。对于农业的投资整体不均衡,有的项目投资可以达到亿元以上,但是在旅游功能的投资上却不足。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需要大量的基础配套设施,在服务设施方面更是需要较大的投资,但是当前的投资在这方面却存在不足,使得乡村文化旅游的整体功能得不到进一步开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赤峰市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品牌意识淡薄问题,多数景点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粗放型开发阶段,忽视了对农村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

3.4 专业人才非常匮乏

目前,赤峰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研究上均处于较低层次上,原因在于精英管理人才大都外流,在实际的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上,许多旅游景点都由当地的村干部和农民负责,高学历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赤峰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农民大都旅游意识薄弱且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不具备旅游管理方面专业知识,实际中出现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现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相矛盾的现象,制约了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缺少具备丰富理论基础和扎实实践经验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辅助,乡村旅游业的经营和管理将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导致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

4 “双碳”目标驱动下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4.1 突出乡土特色和弘扬乡土文化是前提

(1)走创新发展特色化路线是实现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乡村旅游区别于城市休闲旅游项目的关键在于其乡村性和本土性,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要结合自身特色实现与多产业融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一是可以利用核心产业优势作为卖点,“一村一品”是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发展新模式,赤峰市要充分发挥本市乡村资源优势,使每个村至少有一项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如林业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文化、特色食品和下游加工等。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主题公园,围绕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农事体验、欧亚风情、知青文化等主题,打造汽车基地、特色民居、研学基地、景观带等旅游场所,让游客在感受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在乡村中找到“乡音”“乡俗”“乡情”和“乡愁”,让乡村旅游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更有文化特色和底蕴[2]。

(2)将当地乡土文化与旅游融合做文旅项目,打造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以特色和创新来突破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在旅游的推动下形成特色农业,形成复合式、多元化的农旅产业体系,赤峰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把握好农业自身的品牌打造。可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研发力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绿色认证和原产地认证。加强农产品品质的关注,能够进一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进一步树立区域绿色健康农业形象,进一步满足旅游者对健康田园的追求,从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赤峰市要将实施“乡村+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发展思路,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升级,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旅游+文创”的单一形态,应从本市乡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发展模式选择,以避免出现同质化产品[3]。

(3)找到文旅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共同点,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进行多元化创新。创新既要体现在理念上,也要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项目的实际运营上,结合赤峰市乡村的实际情况,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新业态,鼓励乡村实现农业“+电商”“+养老”“+体育”“+健康”等多产业多方面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赤峰市可以通过创意手段进行生态环境的塑造,通过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包装景观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改变乡村面貌,提高乡村生态特色。对于本市一些产业鲜明的特色乡村,可以通过对特色产业的景观化,实现景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步,如打造花卉特色村、水果特色村、药材特色村等[4]。

4.2 有效的规划和论证是关键

(1)乡村特色要突出,旅游规划要科学。赤峰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坚守的底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项目的建设中。赤峰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融入全域旅游概念,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科学规划和差异性布局,加强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乡村旅游项目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实现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机制。赤峰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树立文化自信观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创新,将乡风民俗、餐饮服饰、农牧技艺和传统民居等优秀文化有机融入进乡村旅游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对于文化的体验需求[5]。

(2)要“土洋结合”,创新旅游规划。乡村旅游不能一味地崇尚乡村,也不能一味地崇尚城市,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关键在于体验其差异性,但是如果乡村旅游不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的改善,呈现给游客脏乱差的旅游环境,同样不能留住游客的脚步。赤峰市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在充分开发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做到“土洋结合”,即“取乡村旅游之精髓,结合多元文化之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在旅游规划的创新应体现在:一是功能布局创新,事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场定位、项目设置、功能分区、经费预算和效益分析等方面做好科学合理规划。在外部布局上,力求与周边景区形成优势互补,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与整个区域形成互动;在内部布局上,将功能区进行合理搭配,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二是主题定位创新,定位主题要能够突出乡村旅游项目最有特色的内容,最好在名称的设计上就能够体现出差异性,是做民俗还是休闲运动或者亲子教育,让人一目了然,有助于游客根据个人喜好做出精确选择。三是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种养殖产业是乡村旅游的根本,进行农产品多元化的新、奇、特开发才能增强乡村旅游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四是体验产品创新,无论是农产品本身还是包装设计上,都要加入创意思维并且结合时尚元素,这样才能增强用户黏性。五是资源整合创新,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乡土建筑、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加入一定的创意改造将农业可用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六是旅游设施创新,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要结合乡土实际,与环境相协调,力求在风格、尺度、色彩、轮廓上与自然环境更贴切。七是生态环境创新,乡村旅游景区设计中要本着尊重原始地形的原则,利用原始地形和资源优势进行农作物景观建设,增加文化趣味[6]。

(3)旅游规划要重文化,保持田园风光。赤峰市做好乡村旅游规划要重视农业文化,在保持独有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创造需求,将田园风光的保持和农业文化的保护并存,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赤峰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具体旅游规划上,要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同时还应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达,要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文化旅游建设中还应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档次。赤峰市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宝地,它既是红山文化发源地,也是辽文化的核心区,其文化底蕴深厚。因此,赤峰市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要以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为桥梁,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观光、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活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而且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将起着积极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想由表及里,就需要有乡村文化的参与,田园风光与乡村文化要齐头并进,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业持续高质量发展[7]。

4.3 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和经营模式是条件

(1)赤峰市应继续发挥好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品质优势,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标杆示范作用。所提供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鄉村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流程设计上应更加完善,注意环境改善和氛围的营造,强化文化主题的提炼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多年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管理服务和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所开展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成效显著。赤峰市应在原有成绩基础上持续推进开展旅游厕所革命、乡村景区化建设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评选等工作,这不仅能极大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也能够对乡村地区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赤峰市所参考制定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应区别于现有旅游标准。所制定标准应该是面向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应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内容的综合规范,应将维持和保护旅游开发同保持乡村旅游特色进行平衡,这将是制定乡村旅游的重要职责;所制定标准应该是遵循当地社会、地方习俗和经济条件,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标准既要基于现有条件又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所制定标准在服务设施、安全卫生、服务规范等内容上不应过低,应符合当代游客对于乡村旅游基本心理需求,并且应对相关内容提出明确规定;所制定标准应该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实际出发,必须对乡村旅游服务组织能力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做限制性规定,严格审查组织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以保证服务质量。

(3)赤峰市应继续发挥好乡村旅游在利益分配机制和经营模式中的创新优势,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赤峰市应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文化和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探索符合本市市情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7],如“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乡村旅游股份制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模式,通过经营模式机制的探索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引导赤峰市农村经济走共同发展、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成为探索乡村经济经营发展模式、分配机制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者。

4.4 提升农旅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是保障

(1)赤峰市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将参与乡村旅游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返乡创业人员、合作社社员、家庭民宿经营者和乡村文化团体成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加强乡土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切实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水平。加大对乡村旅游机构的资质审查,从业人员必须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考核,领取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对相关从业者进行规范管理。政府可通过一定的优化扶持政策鼓励年轻劳动力就业创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统一技能学习。

(2)赤峰市应注重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知识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不够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政府部门可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在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逐步完善行业自助服务和管理机制;当地政府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同时吸引熟悉本地情况的本土人员回乡创业,以此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赤峰市应积极引导“全民服务”。针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低、思想落后等现象,政府部门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实用人才技术、旅游服务、传统文化教育、政策业务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有效提升乡村群众的服务意识和素质能力。应积极倡导“全民创业”,从政策上引导乡村群众大力发展星级民宿旅馆、农家乐、特色美食、商品销售等旅游商贸服务业[7]。鼓励从业人员“以学促进”,充分发挥本市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为着力点,以“以學促进”为抓手,积极组织农户到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观摩学习,有力助推赤峰市乡村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5 结语

赤峰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顺应了全球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生态有机的整体发展潮流,响应了国家旅游发展大方向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号召,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乡村资源环境的保护、乡村发展的科学规划、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业给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被人喜爱、熟知和接受的机会,也给当地农牧民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有利于农业功能的拓宽和农业产业链的延长。赤峰市发展乡村旅游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为任务指引,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做出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为遵循。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增强文化内涵建设作为实现的基础,将做好有效的规划和论证作为关键举措,将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和经营模式作为必要条件,将提升农旅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作为重要保障,从总体上提升赤峰市乡村的发展质量[8],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赤峰市乡村打造成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

〔2〕李占旗,黄凌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2):21-23.

〔3〕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02):89-100.

〔4〕林之楠.旅游业的发展对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以赤峰市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20(02):102-106.

〔5〕孙彦斐,唐晓岚,刘思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范式更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3):99-104,108.

〔6〕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44-52.

〔7〕刘玉堂,高睿霞.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J].理论月刊,2020,42(01):92-100.

〔8〕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32(07):157-164.

收稿日期:2023-02-15

猜你喜欢
赤峰市双碳乡村旅游
“双碳”背景下财政与税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及研究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赤峰市通联站站长——刘国良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