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地方广电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

2023-05-21 21:04魏卓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8期

魏卓新

【摘要】广电媒体如何破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痛点难点,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的重大课题。破解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痛点难点,改变思路是重要路径,激发内生动力、发掘员工潜力是主要方法,而打造工作室毫无疑问是大家可以尝试的最好的选择之一。国内各家广电媒体特别是省级地方媒体都开始试点打造融媒体工作室、广电工作室等。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的部门工作室。在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三个方向,分别是创优工作——以“精品节目”取胜;创收工作——以“个性定制”变现;融媒工作——以“融为一体”共赢。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创立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例,讲述了地方广电媒体在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实操中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省级广电媒体;融媒体工作室;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08.027

2020年6月30日,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非常明确地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总要求。特别突出了两个努力的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这是中央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绘制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此背景下,国内各家广电媒体特别是省级地方媒体都开始试点打造融媒体工作室、广电工作室等。改变思路是重要路径,激发内生动力、发掘员工潜力是主要方法,而打造工作室毫无疑问是眼前最好的一条路。

地方广电媒体对于工作室的尝试是从好几家卫视创新节目机制开始的。因需要直面一些新媒体平台的强势崛起和社会制作力量的大力冲击,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在内的几家开始进行厂牌制、制片人团队制等的改革,用這样的模式来激发节目的内生创新力,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广电工作室诞生了。广电工作室实际上可以分为纪录片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综艺节目工作室、后期制作工作室,等等。湖南卫视分多批试点成立了十几个广电工作室,试行了制作人工作室制,对顶尖人才进行重点保护,赋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资金支持,随后,广东卫视跟随湖南卫视的脚步,创立了几个工作室。2020年年中,浙江卫视又成立了三家工作室,“人文创制和品牌铸造”是他们工作室的特色。没过多久。东南卫视也开始打造了形象包装、融媒创新、大型活动三家工作室,上海SMG成立了十三家导演工作室等。广电工作室一时间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

与广电工作室不同的是,融媒体工作室侧重于生产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传播的精准性,特别重视内容、受众以及渠道的细分。从2019年4月开始,安徽广播电视台就推行了一套融媒体工作室的运行制度,积极探索主流媒体挺进媒体融合主战场的新路径。在脚踏实地的不懈实践中,安徽台的融媒体工作室制度越来越完善,管理越来越规范严谨,成绩也越来越亮眼,当年即入选安徽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范例”;2020年再次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

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安徽广播电视台一家部门工作室。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委宣传部重点联系工作室以及安徽广播电视台三星级工作室,2021年又再度被评为安徽省委宣传部优秀工作室以及安徽广播电视台四星级工作室。下文将以安徽广播电视台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创立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例,讲述地方广电媒体在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实操中做出的努力。

1. 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的融合发展实操

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汇集了安徽广播电视台众多优秀的节目制作人员。团队成员高素质、高技能、多专业,既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研究生、海归和专业硕士,又有电视编辑、视觉传达等专业人员,实战能力较强。从2012年开始,团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6次、中国广播电视大奖1次,安徽新闻奖二等奖以上30多次,7部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推优。

目前,工作室的7名成员均为安徽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的工作人员,在成立了工作室之后,7名成员的工作都进行了一定的转型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思路转型,以“短精创意”取胜

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的成员原先最擅长的是专题纪录片的创作,每一集节目基本上都在25~30分钟,影像风格比较追求精致,但创作周期较长。工作室成立之后,在“精制”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开始尝试不断刷新影像表现形式。首先,工作室利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奖励的近百万的各类项目经费,采购了一批电影级拍摄设备以及电控轨道、航拍器、360全景相机、水下拍摄器材等特殊拍摄设备。其次,工作室不再拘泥于四平八稳的画面和构图,开始尝试有创意、网感强的创作手法,例如用360相机探班卫视春晚、邀请外国嘉宾自拍Vlog看中国两会、利用定格动画展现资源型城市煤炭转型发展现状等。工作室创作的一系列融媒短视频,不仅屡登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CGTN、China Daily等新媒体平台,而且还制作成英、法、俄等不同语言版本,在油管、脸书、推特等海外平台上传播。在熟悉了这种类型的创作风格之后,团队成员也将它们融入了长视频的创作中,反而让原本的专题纪录片也增色不少。工作室近年来不仅在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上继续有所斩获,还将自己的奖项拓展到公益广告、媒体融合类作品等领域。

1.2 业务转型,以“个性定制”变现

大量的专业人才成长于地方广电媒体,他们非常擅长音视频内容的生产创作,但是因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的滞后,现有的员工缺少锻炼的机会,有能力的新人又无法及时引进,加上最近几年内容生产部门的人才大量流失,不少的地方广电媒体都出现了年轻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缺位。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的7名成员原先是频道里的编导、摄像、后期制作,都相对独立地各自承担各自的工作。工作室成立之后,成员们开始打乱这种身份定位,加强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学习交流,要求一专多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具有一定的策划、拍摄、撰稿、剪辑、包装、特效等能力,符合融媒体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之后,工作室的牵头人也开始向市场发力。首先,因为善于把握宣传主题且表现形式年轻新颖,原先的作品颇受省内各地市政府部门的欢迎。工作室承接了学习强国推出的百集微纪录片《Ta改变了我》有关安徽的内容产品,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推送。淮南、马鞍山、黄山和阜阳市委宣传部主动与工作室联系,要求为他们定制城市形象宣传片;其次,在拍摄城市宣传片的过程中,不断与各类被采访对象沟通,寻找合作的机会,从而为安徽省博物馆、黄山市徽文化博物馆以及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创作了科普类短视频《博物馆说》《图说合肥》《龙出巢湖》等;此外,团队成员还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为蚂蚁乐居集团、绿地集团、浦发银行、美年大健康等公司定制了企业形象宣传片,为天柱山风景区定制了《神奇的天柱山》旅游类宣传片等。针对不同的客户,定制不同的作品,从零开始,仅仅一年就取得了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的创收。

可以说,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的人员是在摸索中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不断和新的平台媒体进行对接,用“跨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在不停地创新和试错中成为“内容、技术、运营”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1.3 平台转型,以“融为一体”共赢

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的转型也离不开安徽广播电视台的支撑。台里的总编室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思路,不打破原有的部门组织架构,重新打造服务工作室业务的中台新机制,一个中心——服务中心,三个平台——管理平台、经营平台和技术平台。可以说,最大程度地为融媒体工作室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充分的支撑和帮助。

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是以内容生产为主的融媒体工作室,所以他们抓住自身内容生产的优势,在安徽广播电视台“一中心、三平台”机制的帮助下,与台内其他的融媒体工作室,比如向前冲、奇妙海豚君、追梦人以及急先锋等十几家工作室都有过合作,利用对方的强势融媒平台,为我所用,融为一体。比如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在与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谈合作的时候,提出了打通大屏小屏的想法,得到了安徽广播电视台急先锋工作室、向前冲工作室等的支持。在完成了大屏宣传片的制作播出之后,又为客户提供了在“安徽交通广播”“安徽卫视”“AHTV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合作政务号上数十条单条都超过10万+点击量的推送,受到了客户极大的认可,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不同工作室之间互利共赢的效果。

而以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为代表,安徽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工作室也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经过三年三轮培育,安徽廣播电视台的融媒体工作室已扩大到103家,500余人参与,运营全台90%以上新媒体账号,全网总粉丝量超1.3亿,年作品总量30余万件,年创收超6700万元。2021年3月,安徽台启动了新增融媒体工作室申报工作,规模发展到104家。

2. 工作室发展的融合升级路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媒体融合发展正在从以增量改革发展为主的初步阶段,延伸到攻坚克难、再立新高的突破期。媒体融合发展也将使得地方广电媒体需要实行更深层级的体制机制创新。而工作室制对于推动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当前的形势下,推动工作室的打造是各家地方广电媒体应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将个别领域的探索性试点升级为全面推广发展,实现多领域覆盖发展、多板块全面升级,以此驱动地方广电媒体生态重构,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多领域覆盖就是指将转型发展覆盖到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采编、运营、制作、推广等。推动所有内容生产部门、所有内容生产人员都参与进来,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打造传统广电业务与新型业务全面通吃的第二代工作室,完成地方广电媒体人才队伍的规模化打造,实现地方传统媒体的主力军全面挺进媒体融合的主战场。

2.1 全面转型为公司化运营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明确要求用好工作室等各种内容生产组织和运营方式,实行灵活运行机制,具备条件的可以全资或控股形式公司化运营。政策支持、市场召唤,大势所趋,公司化是地方广电媒体的工作室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而工作室要想转型升级为公司,就需要成员们整合既有资源、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自身运营的能力,不断对接资本市场,将自身的长板打造得更长,努力快速变成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一个个市场主体。

2.2 全面对接MCN产业

广电的优势在于拥有权威的内容资源和强大的制作能力。但是今天,短视频已经成为我们的口语,直播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视听媒介及其功能变化,意味着视听产品不仅可以是精良之作,也可以是像“口语”说话那样更具有亲和力的方式。MCN产业,可以说是地方广电媒体眼前可以看到的融合发展新方向。地方广电媒体内有不少有一定粉丝流量的知名记者和著名主持人,只要有流量,就可以进行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带货。各家工作室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人脉资源,比如从社会上大量挑选具有网红潜质的新新人类,通过专业的课程将他们孵化为成熟的网红,借用各种平台来运营账号,并且要学会打造相对垂直的类型账号,多元发展自身的业务,尝试转化网红的粉丝,有条件的进一步进行其他产业的布局。广电拥抱MCN的背后隐含着未来媒体功能的转向。一是从内容的生产者变成了各类资源的调度者;二是单纯的信息输出者变成价值共创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传统地方广电媒体要以开放的心态和智慧去汇聚优质社会资源,协同共创。

2.3 全面紧跟高新技术

2019年伊始,5G智能连接的大幕已拉开。更快的传输速度、超低的时延、更低的功耗以及海量的链接,5G将推动“视频”发展,媒体融合。可以说,5G技术的到来与应用,将使“短视频”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变成了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必不可缺的要素。而随着超高清视频、“AR+VR”、中长视频等领域的持续升温,人工智能也会参与到媒体人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5G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几乎完全改变媒体融合内容的展现方式。“场景化、智能化、类型化”这些以往没有听说过的字眼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也将导致媒体融合的内容面临需要不断不断创新的局面。工作室要全面紧跟高新技术,迅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每一个环节全面紧跟高新技术。

3. 结束语

要做好“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拥有一个高效的机制体制,完善的内部系统,肯定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冒险之旅,但同时也是地方广电媒体浴火重生、再攀高峰的必经道路。本文的万有引力融媒体工作室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要推而广之,还要有科学的理念支持、充裕的资金支撑、全方位的政策扶持,才有可能把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实施好、贯彻好,走出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http://www.nrta.gov.cn/art/2020/11/26/art_113_53991.html,2020年11月26日.

[2]唐弋:工作室制度"目前一种最适合的体制内创业方式",微信公众号"广电独家",2020年7月11日.

[3]邵晓晖.工作室:玩转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魔方"——兼析广电工作室与融媒体工作室之异同[J].中国广播影视,2020(17):74-77.

[4]邵晓晖,王永连."十四五"广电媒体深融视域下工作室的价值与进阶[J].中国广播影视,2021(0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