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虐待动物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2023-05-25 01:02黄彬彬
现代妇女 2023年5期
关键词:情绪动物家长

黄彬彬

如果孩子虐待动物并非偶尔发生,或孩子在6岁以上,且接受过爱护动物的教育,仍常常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那就要引起重视了。

毛茸茸的小猫、摇尾巴的小狗、胖乎乎的仓鼠……城市家庭里的小动物往往发挥着情感陪伴的作用,但时常有一些孩子残忍虐待小动物的新闻令人触目惊心:高楼扔狗、用门夹猫、摔打仓鼠……孩子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举动?

童年期虐待动物可能是危险的信号。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童年期虐待动物是不是将来出现暴力行为的信号。国外研究者发现,许多暴力犯罪者的档案中都有童年期虐待动物的经历,一项综合了15项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34%的暴力犯罪者曾经虐待过动物。

孩子经常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其源头可能是情绪困扰。在一则真实的心理辅导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发现,一位虐待动物成瘾的小学生从小在重组家庭中长大,父母奉行“棍棒教育”。他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会因为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言暴跳如雷,还会踩、打小动物,且无法自控,屡教不改。他在家庭、学校和同伴交往中遇到了很多困扰,大量消极情绪不断积压,情绪波动大,当没有找到合适的情绪发泄途径时,弱小的动物变成了“替罪羊”。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就是指负面情绪沿着社会等级由高到低传递,如員工被领导批评,不敢辩驳,回家后就把孩子当“出气筒”大骂一通,孩子就把气撒在宠物猫身上,踢它一脚。

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情绪糟糕时,或许是看到动物活蹦乱跳的样子很嫉妒,也可能是动物弱小可怜的模样令他们联想到自己,或是曾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父母、同伴、影视节目中虐待动物、打骂他人的样子,无法冷静思考的孩子,就可能在激动的情绪下虐待动物。

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时,该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尚且年幼,好奇心旺盛,且只是偶尔发生的行为,那么只需长辈向孩子解释“虐待动物是不好的”,动物也会有疼痛的感觉和害怕的情绪,我们要尊重动物的生命。这些教导孩子善待动物的教育措施,足以使孩子停止虐待动物。

当孩子的认知发展成熟,能够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却反复虐待动物,如将宠物关在密闭空间内,或在与父母、同伴发生冲突后对动物进行猛烈攻击,或以观看动物痛苦为乐,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父母需尽量不带价值评判地询问孩子缘由,并帮助孩子探索出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寻求心理辅导的专业帮助。

要如何预防孩子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呢?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阅读绘本、教孩子照顾动物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如何从宠物的营养、环境、健康、行为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照顾,并告诉孩子,人们所做出的使动物有消极体验增加的行为都是虐待行为,包括让动物吃不饱、长期困在较小的空间内、做出超出身体结构的动作、限制活动、恐吓等,虐待动物是不正确的、被禁止的。

家长也要让孩子学会识别、接纳、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孩子采用虐待动物的形式发泄情绪。家长要告诉孩子,宣泄情绪也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可采用哭泣、倾诉、写日记、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整理能让自己感觉安全和舒适的“自我安抚清单”或“自我安抚工具盒”,如给家人打电话、喝一杯热饮、听音乐、把烦恼写下来,或是准备一个放着茶包、香薰、纸笔、好看的风景照等的盒子。如果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缓解情绪,就要及时向家长、朋友、老师求助。

父母不仅要这样教导孩子,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比光说不练的影响更深远。如家长不要因为工作压力大就把火气撒在家人身上,或者酗酒、自我否定;也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情绪,“小孩能有什么烦心事”;或者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其他困扰毫不关心。

虽说虐待动物的孩子将来未必会出现犯罪行为,但孩子如何与动物相处,能否在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生命、爱护弱小,依然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重要课题。

(王世全摘自《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 辛彩霞)

猜你喜欢
情绪动物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