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小四》:献给高山生灵之作

2023-05-25 04:42本刊编辑部
家教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叶广芩小四汪汪

□ 本刊编辑部

作者:叶广芩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男孩、熊猫和小周叔叔的故事

秦岭三庙村的小男孩汪汪,跟小伙伴一起从溪水边救回一只受伤的熊猫崽崽,给它取名“小四”。在村民的救助、照顾和孩子们的陪伴下,小四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喝糊糊,穿马甲,跟花猫追逐嬉戏,跟黄狗称兄道弟……成了人见人爱的大宠物。与此同时,村里来了一支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组成的大熊猫调查队,其中一名叫周阳的大学生与汪汪、小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随着小四野性渐显,这段跨越年龄和物种之间的纯真感情不得不画上句点,三人终将离别。只是有些离别,是通向光明与自由;有些离别,却让人难以释怀……

故事原型一:熊猫“坪坪”

熊猫小四的原型叫“坪坪”。佛坪的赵铁军在山野中救助了一只小小的熊猫,像抱小花猫一样,将熊猫抱回来放在自己的被窝里暖着。三官庙村的何家老汉和老伴拿自己孙子的奶瓶给熊猫崽崽喂奶,给它取名叫“坪坪”。熊猫崽崽在大家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跟村里的小狗打成一片,跟孩子们在一起翻滚,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只熊猫。

故事原型二:小周叔叔

“小周叔叔”的原型叫曾周。曾周是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三官庙村来实习,为了跟踪大熊猫,从三星桥的崖顶跌落下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在深山定格,再没能回到北京。曾周是个好学生,他以汕头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了,还要考研究生……曾周被安葬在三官庙村的山坡上,他的同学在周边种了很多树,立了碑,上边刻着“想起你,我们更热爱这片绿土”。

《熊猫小四》是在秦岭发生的故事,熊猫和秦岭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它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故事,体现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极富有象征意义的。

精彩文摘

遇见熊猫小四

下雪了。

秦岭的雪下得大,山岭白茫茫一片,一脚踏下去能埋住汪汪半个身子。这些雪要在山上待一个冬天,到明年杜鹃花开的时候才会慢慢化尽。山地苦寒,人活得很艰难,爷爷天天围着火塘烤火,喝吊罐里煨出来的罐罐茶,奶奶惦记着屋后堆积的柴,说怕烧不到开春。

早晨的时候,院里飞来几只血雉。天阴一起雾,山里的血雉就犯迷糊,它们丧失了方向感,昏头昏脑地爱往人院里飞。爷爷朝院里撒了一把苞谷,血雉眼瞎,在雪地上钻来钻去竟然寻不见几粒。汪汪本来想画一画血雉,现在又不想画了。因为这几只血雉长得实在不好看,滚圆的身材,麻灰的色彩,一副很不起眼的模样。

天冷,熊猫们却很快活。冬天的竹子照样青翠,冬天的雪窝特别温暖,熊猫在三庙村附近的竹林里正度过一个惬意的季节。嘴馋的一猫几次出现在村庄附近,有时候孩子们上学也会在路上撞见它。

爸爸和猫调队(就是熊猫调查队)的人还在搞调查,他们要赶在开春的时候结束工作,所以下大雪也没有停歇。有一天,小周从三星桥那边用衣服包回了一棵小松树,说要抽空种在村口,那里缺少一棵这样的树。小松树绿绿的叶子上落着晶莹的雪花,很精神地站在墙角。小周让汪汪明天和他一起去栽,说这个季节正是栽松树的好时候。

奶奶说:“这样的松树山里有的是,一点儿也不稀罕,三星桥那边都成了林子,满地都是参天大树,风一刮,松果噼里啪啦往下掉,引来成群结队的毛老鼠。”

小周说:“这棵小苗虽然小,造型却很漂亮。这是棵地道的华山松,抗旱、耐寒、禁摔打,将来一定能长成一棵美丽的大树。”

爷爷说:“那得上百年以后啦,咱们这辈子是看不到了。”

小周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几百年后,有人坐在村口树底下称赞这棵大松树,一定会问是谁栽的呀。也一定会有人回答,是几百年前一个叫汪汪的孩子和一个叫周阳的人栽的!”

小周指着树说:“汪汪,这是咱们俩的树。”

汪汪说:“对,是咱们俩的树。”

一进冬月,爸爸和猫调队就转移到老县城村搞调查去了。老县城村是一座废弃的石头古城,是过去蜀道傥骆道上的一个驿站,现在废弃的城池里只住了九户人家,周围都是原始森林,一年四季很少有人走进那座带有神秘色彩的老城。老县城村比三庙村还偏僻,那里的熊猫更为密集,猫调队要在老县城村停留一个多月才能回来。

老宋的狗大黄被戴上了嚼子,不能随便咬东西,也不能在外头随便捡吃的了。它晃着个大脑袋,痛苦不堪地呜呜着,向每个人倾诉它的不满。大黄来到汪汪家,爷爷见了,把大黄的嚼子扯下来,丢进火塘,埋怨老宋:“不能这样整治狗!”

大黄得到了解放,高兴得蹦了个高,冲出门外,窜没影儿了。

汪汪跟着大黄跑出门,直奔村外的小溪,他知道,这会儿他的小伙伴都会集中在水塘那边。

清澈的山溪在雪的覆盖下依旧流动,在山岩下打个转,拐了个弯,形成了一个不大的水塘。水塘不深,由于水面静止,天气特别冷的时候会结一层厚厚的冰。孩子们把冰面凿开,那些小鱼在冰底下憋得太久了,会自己往上蹿。水塘里没有大鱼,只有手指头长的“小麦穗”。这些不起眼的小麦穗,连肠肚也不用掏,抓把盐,扔进棵细辛(细辛,中药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祛风、散寒等功效),放在火塘的吊罐里慢慢熬,熬出的汤奶白奶白的,香气扑鼻。这套操作简单实用,山里谁家的小孩不会煮鱼汤啊?都会!

汪汪跟着大黄往水塘那边跑,离很远就听到大军他们的喊叫声。大黄突然停下来,低着头在雪地里使劲儿嗅。汪汪发现路边雪地上有几个巨大的梅花脚印,脚印周围的一大片雪都被踏乱了。好像有只野鸡在这里把命丢掉了,鸡尾巴上美丽的羽毛留在地上,还沾着点点鲜血。这肯定是那只母豹子干的。也不知母豹子生了崽没有,小豹子在这样地冻天寒的时候会不会有温暖的窝。汪汪站在路边,看着这厮杀后的痕迹呆呆地发愣。雪粒敲打在枯草上,发出唰唰的声响,汪汪不禁打了个寒战,不愿意再想下去,赶紧找大军他们去了。

汪汪来到水塘边,发现大军和王圈他们并没有逮小麦穗,而是在涧石上跳来跳去,张着胳膊大喊大叫。石头很滑,上边有雪,他们一个个浑身弄得湿漉漉的。

这是干吗呢?

二玲远远地招呼汪汪过去,告诉他溪水里有一只小花熊猫。

汪汪跑过去,果然看见一只小小的熊猫崽崽半截身子泡在冰水里,半截身子卡在石头缝里,动弹不得。熊猫崽崽很小很小,跟汪汪家的花猫差不多大,一动不动地趴着。

汪汪也顾不得什么了,蹚着溪水走近了熊猫,想把它拉出来。二玲说:“别动它,熊猫崽崽也厉害得很,会咬人的!”

大军说:“说不定它的亲娘就在附近转悠呢,动崽崽,惹怒了它娘,咱们谁也招架不了!”

大家都知道,熊猫发起脾气来比黑熊还厉害,它们的思路不会拐弯,只会穷追不舍、连撕带咬,非把你干趴下,整个半死不可。

于是大家就分散开来,静等大熊猫来找它的孩子。

可是等了好半天,也没见有大熊猫出现。大军说:“小东西可能死了,大熊猫救不了它的孩子,放弃了。”

汪汪说:“熊猫卡在那儿多可怜,咱们得把它弄出来。”

大家就动手拽熊猫,却怎么也拽不动。熊猫崽崽身体软软的,一条腿别扭地翻着,看样子是断了。正是这条断腿,成了它卡在石头缝里的原因。

王圈说:“算了吧,准是死了,连大熊猫都不管它了……”

汪汪说:“没死,刚才我还看见它睁了一下眼睛!”

二玲说:“你怕是看花眼了,黑眼圈里的小眼睛,睁与不睁根本看不清楚!”

大家都主张放弃。汪汪心肠软,不忍心丢下这只小小的熊猫。熊猫和他们家的花猫、芦花鸡,和老宋家不招人待见的大黄一样,是应该在阳光下、在大山里生长的活物。

汪汪想把熊猫拉出来,一双手冻得通红,不少地方被冰凌划出了一道道口子,出了血。弄不出熊猫,他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大家不看熊猫了,都看汪汪。看汪汪的泪珠从脸颊上滚落,看这个小男孩站在冰水里对着熊猫哭泣,听他那“哇呜哇呜”小狗叫般的哭声。大伙儿都觉得汪汪的模样又可怜,又有点儿可笑。

大军对汪汪说:“哭有什么用,你能把它哭出来?”

汪汪说:“不救它,它就死了啊!”

大军学着大人的口气说:“这是一只死熊猫!大自然是很残酷的,咱们得学会面对现实。”

汪汪的倔劲儿上来了,高声喊道:“我就不面对现实!”

…………

(关于汪汪和熊猫还有多少精彩故事呢?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去《熊猫小四》一书里一探究竟吧!)

叶广芩:会讲故事的“格格作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叶广芩在报社当记者,几乎每年都要去秦岭自然保护区采访。故事开头的“三庙村”(就是三官庙村)在“秦岭的肚脐眼儿”里,一般人不知道这个地方。2000 年以后,叶广芩又在秦岭腹地老县城村生活了九年,接触过不少动物,也结识了不少山里的孩子。“这些山野精灵为我创作这套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想起他们,我便想回到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抹掉尘埃,洗净灵魂,回归清爽的自我。”

叶广芩被称为“格格作家”。祖姓叶赫那拉,父亲叶麟祥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子,她算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名副其实的京城格格。她还被称为“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旗手”。

猜你喜欢
叶广芩小四汪汪
排版格式与论文书写要求(小标宋)
———作者必读(四号仿宋)
小狗汪汪
少数民族作家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
一曲传统文化的挽歌
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平民意识与人文关怀
汪汪,你“肿么”了?
Quand les dieux descendent sur terre
血刀印
小四妮儿
军训刚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