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菲:社会设计的价值是通过“在地实践”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023-05-27 23:23
设计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科儿童传统

采访人:李杰 李叶

受访者:吕菲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吕菲,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ACM SIGCHI中国执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执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委员。

数字化时代,儿童的成长环境与计算技术紧密共存,探讨儿童和计算系统之间的交互变得至关重要。吕菲副教授将设计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针对儿童交互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工作,在ACMCHI、IJHCS等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谷歌学术引用单篇最高107次(第一作者),研究成果获卡耐基梅隆大学报道,并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转载。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优秀)等课题9项,参与国家自科重点、北京市社科重大等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获2019年ACMSIGCHI中国新星奖、2022年iF设计奖。指导学生获全国/省部级奖项90余项,其中一等奖10项。

《设计》:您对社会设计概念的个人理解是怎样的?

吕菲:关于社会设计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例如,《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指出了设计的社会责任,提倡对社会及生态负责的设计理念;《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创新设计的概念,即为了激活、维持和引导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所能实施的一切设计活动,将设计研究的主题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为社会关系的可持续性。我认为,社会设计的本质与设计的本质一样,都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设计更强调关注社会公共利益,运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

《设计》:社会设计的内涵、外延、实践对象是什么?社会设计的价值如何体现?

吕菲:社会设计的核心还是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针对社会问题开展设计工作。狭义的社会设计主要关注特殊人群和特殊情况,而广义的社会设计则强调普遍性和广泛性。这个概念自诞生以来,其实质始终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都是为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社会设计的价值不是停留在脑海中、图纸上或者电脑里的想象,而是需要通过一种“在地实践”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景。

《设计》:您从何时开始关注或实践社会设计的?能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您进行社会设计实践的原则/方法?

吕菲:我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开始从事面向儿童的设计研究工作,利用交互技术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并帮助儿童建立起数字学习空间和现实学习环境的桥梁。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扎根”,也就是要把自己彻底融入到社会中去,投入到具体问题的思考中去,运用一切可能的技术与手段去解决问题。例如,我们与波士顿大学等院校合作构造的儿童合奏交互系统,开创性地探索了通过自然手势交互帮助未经音乐训练的儿童实现合奏体验的可能性;与卡耐基梅隆大学、伯克利等高校合作,将计算设备嵌入传统群组游戏活动中,利用手写、语音等多种交互通道构造儿童汉字学习系统;以中国传统皮影戏为灵感来源和应用载体,利用手势交互和筆式交互,构造儿童讲故事系统“ShadowStor y”。这些社会设计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ACM CHI等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论文,也获得了iF设计奖评委的充分认可。

《设计》:社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

吕菲:社会设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设计,它涉及到许多学科的交叉,例如计算机、人工智能、社会学、心理学等。这种交叉是综合性的,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事实上,许多重大的突破都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形成的。

我任教的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就一直以新兴交叉学科为特色,以信息科技与设计创意的交叉融合为导向,展开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获得了红点、iF等知名设计大赛奖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设计》:2022年最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可授予工学、艺术学学位)。这预示着设计学科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社会设计是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吕菲: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统筹国家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设置“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正式把设计学列入交叉学科门类。对于设计学科而言,这是一次机制上的重大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设计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中的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将设计学调整至交叉学科门类能够发挥设计学本身的交叉优势;另一方面,调整为交叉学科后,还需要继续坚持设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让设计学成为引领学科交叉的“大脑中枢”。对于社会设计而言,需要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大目标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度的学科融合。

《设计》:您印象最深刻的国内外社会设计项目有哪些?项目的哪些特质吸引了您?

吕菲:我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联合打造的“DoDo Game”,利用交互游戏的形式帮助儿童进行早期的色盲辨别测试,以便家长和老师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孩子们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国内,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协和医院等单位合作,将笔交互等自然人机交互方式与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方法相结合,研制出多模态自然人机交互神经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工具,并通过合理的交互任务设计,将相关工具融入患者日常生活当中。这些项目关注社会重要问题,将设计与技术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它们最吸引我的特质。

《设计》:能否介绍一下您正在进行的社会设计项目?

吕菲:今年我的研究工作继续关注儿童群体,课题组以传统珠算为灵感来源,通过设计交互式算盘帮助不同阶段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协作式数学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在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5G助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便利出行”项目,针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智能交通出行解决方案。

《设计》:从业多年,您最想分享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吕菲:从事设计研究工作十余年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应将个人的兴趣和理想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中,用设计视角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设计服务于社会。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强调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文化传承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而我们在2011年就敏锐地发现了以交互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参与皮影等传统艺术活动,能提供一种潜在的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的机会,同时能够提高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因此,利用自然交互方式帮助儿童体验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它既融合了个人的研究兴趣,又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

《设计》:如何考虑本地文化和传统文化观念,构建有效的社会设计活动?

吕菲:上面提到的“ShadowStory”就是一个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社会设计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在保留传统文化关键元素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降低门槛。实地研究结果表明“ShadowStory”能够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协作性和对传统文化的亲密感,同时能帮助儿童将数字皮影游戏体验带入日常生活中,既通过传统文化解决了社会问题,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设计实现了创新地传承。

《设计》:您希望自己的毕业生未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怎样实践设计价值?

吕菲:我从201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一直向他们学习,团队一起共同成长。我对学生的期望和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是一致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不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学科儿童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