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以泸水市为例

2023-05-27 08:28黄叶周尹安蒙
花卉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华山松林地植被

黄叶周,尹安蒙

(1.泸水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泸水 673199;2.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泸水 673199)

0 引言

随着各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泸水市也积极响应这一时代背景,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项目建设,在2021 年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1000 亩。目前该项目已经投入实际运行当中,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但在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的过程中,其带来的多方面复杂影响因素仍不容忽视,因此仍需要以该项目为基础,对泸水市2021 年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展开全面分析。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基本概况

泸水市有关部门在2021 年征占用林地植被建设规模1000 亩,包括古登乡亚碧罗村278 亩、腊斯底322亩、加夺玛400 亩。在林地的树种选择上,主要选用本土树种华山松,每亩计划投资800 元,共投资80 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种苗、整地、种植、抚育管护等。

1.2 技术方案及管理措施

具体来看,在本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为纯林造林模式,项目条件特征及主要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条件特征及主要技术措施

另一方面,在管理措施上,当地有关部门主要针对华山松的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主要包括以下3 种情况:①针对松叶锈病,在秋季孢子堆出现时喷施敌锈灵200 倍液加以防治。②针对松落叶病,采用喷施70%敌克松500~800 倍稀释液的方法进行防治。③针对华山松球蚜,采用杀虫优油剂1 号150~500 倍超低量喷雾防治方法[1-2]。

2 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正面影响

整体来看,在该项目投入实际运营后,对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等带来的正面影响尤为突出,具体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根据理论计算可知,本次种植的1000 亩林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6.72t、释放48.024t 氧气,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较为突出。与此同时,该项目投入运营后,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也较为突出。根据相关测定结果,随着该项目的不断建设和林木的不断生长,当地空气污染指数显著降低。特别是在“可吸入颗粒物”这项指标上,较以往相比,下降近40%左右,证明这些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与清除作用也较为显著[3]。

(2)提升当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华山松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项作用。对泸水市域而言,其地方性气候和小气候特点较为突出,夏季受到季风影响,多强降雨天气,存在着相对较高的洪涝风险。而在该项目得到有效落实后,洪涝风险得到显著降低,这主要得益于项目中种植的大量华山松所具有的吸水和保水能力。根据相关部门的水文资料显示,在该项目投入实际应用后,相关区域的关键节点在夏季水位明显降低,水位高度同比下降15%左右,证明了该项目在降低洪涝风险和避免水土流失方面的优势[4]。

(3)该项目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本次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项目中,华山松林木的经济作用较为突出,这与项目规划将华山松林木资源面向市场适度开发的目标也高度契合。具体来看,首先,华山松木材在韧性和纹理方面的质量较高,在家居产品、电力工程和土木工程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加工过程中剩余的锯末等副产物也可用于纸浆原料;其次,华山松树干和皮层内的油脂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生肌止痛、燥湿杀虫之功效;再次,华山松的种子粒大,含油量近43%,蛋白质含量也在18%左右,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同时,由于油脂成分大部分为干性油,因此在化学工业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价值;最后,华山松的针叶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用于造酒、制隔音板、造纸、人造棉毛和制绳,也可打磨成粉用于动物饲料。因华山松具有以上应用价值,因此其面向市场的适度采伐能够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巩固当地的脱贫攻坚成果。除此之外,由于华山松植株自身的美观度较高,因此其也能够打造独特景观,从旅游观光业角度带来更多的额外经济效益。

(4)该项目有效提升了泸水市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该项目的1000 亩华山松全部种植完成后,当地的小型森林生态系统初具规模,该林地对当地的小气候调节发挥突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使得大量动植物逐步在区域内生存,以此提升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生态系统稳定程度。不仅如此,由于华山松为当地山区的本土树种之一,因此其对环境适应性较强,使得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环境抗性与自恢复能力,且在后期的维护成本也较低[5]。

2.2 负面影响

虽然在该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项目建设后,对泸水地区整体的正面影响较为突出,但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项目建设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了少量的负面影响,具体来看,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施工作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进行土地清理、整地、栽植,导致造林初期土壤的稳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土体表面的覆盖物被全部清理后,受到降雨冲刷,出现了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

(2)病虫害防治环节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该项目的运营维护环节中,为避免病虫害,使用了一定量的化学农药,虽然这些化学农药毒性较低,但仍会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杀伤林区内的部分有益生物,其影响不容忽视。

(3)对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本项目的造林初期,为避免杂草等植物与苗木争夺阳光和养分,工作人员采用了严格限制林区内个体数量的措施,这种高强度的集约经营模式导致林区内基本仅存在单一的华山松植株,给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一定影响,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存在一定相悖之处[6]。

2.3 整体影响综述

从上述分析内容可知,在本项目中,正面和负面影响同时存在,其中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项目投入实际运营后,而负面影响则主要表现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当然,上述负面影响因素并不突出,且能够通过后期干预使之消弭于无形。因此,从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所造成的环境损失。项目对环境的正面影响是全局的长期的,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当然,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要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将负面影响压缩至最低水平。

3 进一步提升该项目实际效益的有关建议

3.1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为最大程度上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项目的正面作用,以达到经济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在林地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则是应当首要考虑的一项内容。具体来看,①针对林地的定期整地环节,在整地完成后,对于铲除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应将其枝叶等充分覆盖地表,避免地表裸露;同时针对沟谷、河流周边的天然次生植被,应当对其加强保护,避免人为活动对其造成不利影响。②相关单位应当做好对区域内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群分布和大致数量的调查,尽量控制后续的补植补造环节与上述生物的种群分布地点之间互不干扰,同时在补植补造环节中,应当优先采用人工作业,尽量避免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地表原生植被,降低植被的破坏度。③针对该项目后期林木养护环节涉及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应当优先研究生物防治技术,深入调查林地内存在的危害性生物,并通过引入适量天敌的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针对前期使用的部分化学农药成分可能存在残留的情况,可对当地的土壤和水样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投放适量有益细菌的方式对残留成分进行降解。④针对林地的施肥需要,应当在满足林木快速生长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农家肥,避免使用化学肥料,以保证土壤肥力,避免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等情况。⑤对于林地内因生物代谢产生的枯枝落叶,以及以枯枝落叶为养分的地被植物等,应当做好保护,原则上不进行清理;而对于林地内宣传保护环境和防火等的宣传牌材料,则要选用木质材料,避免混凝土和塑料材料等的应用[7]。

3.2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为确保本次征占用林地制备恢复项目在环境影响上做到“扬长避短”,在项目运营与维护过程中应用各项新技术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具体来看,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以下技术应当予以优先考虑:①积极推进GIS 技术的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软件加以实现,对林地的各个辖区进行精准划分,并以此指导精准高效的林木采伐和补植作业,避免对周边的其他天然植物造成影响。②要积极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林业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结合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单位可寻求与IT 企业的合作,将自身需求与其进行有效对接,以打造功能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林业环境监测、林业数据信息、日常巡查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对林地的实时监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人工巡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得林业项目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3.3 对项目管理工作予以优化

为确保本次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项目在后期能够得到有条不紊地运营,当地有关部门需要对项目管理工作予以优化。首先,要基于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修订地方性管理条例,对实际运营管理中涉及的采伐、种植、养护等内容予以明确要求。其次,要在相关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应用GIS 技术的勘查结果,对项目内的1000 亩林地进行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林长制”,确保各个区块均有工作人员参与日常巡查和管护工作。同时也要实行成本管理,面对当地养护经费较为缺乏的现状,要从多方面入手,如适度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高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4 结语

整体来看,在泸水市2021 年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项目的建设中,整体1000 亩华山松林地的建设基本按照预期进行,并已经基本高效完成,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也已经初步体现了优势所在。当然,对该项目的深入研究也发现,该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是多元化的,需要以辩证的视角加以看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扬长避短”,以“天然”的理念指导林业项目的建设,尽量降低人工要素的影响,以切实发挥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项目的优势,从而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华山松林地植被
华山松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探究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华山松大小蠹的一种高效引诱剂
《华山松》国画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小型无人飞行器用于林地监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