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探析

2023-05-29 11:02李桂芳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文本

李桂芳

统编教材中选入了大量革命文化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努力挖掘课文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同革命文化,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明确革命文化的教学内涵

革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制度文化的统一体。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互相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学习课文时无法从中感知革命文化的整体样态。教师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停留在一篇篇课文带来的印象上,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就需要学习《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中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注重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选择反映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事迹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感悟英雄模范的崇高品质,在陶冶情操、坚定志向中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伟大的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结合文本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对接点,切实把革命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二、梳理革命文化的教学要求

对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进行梳理,能够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革命文化教育的要求,使革命文化教育在不同学段得以有序推进。

从数量上看,革命文化类课文有近五十篇,占到整个课文数量的近十分之一。这样的占比说明革命文化类课文适合作为体现小学语文双线组元中强化人文主题这一条线索的重要抓手,必然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机渗透,将学生所受革命文化教育列为教学评价标准。

从类型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体现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的榜样故事,算起来有三十多篇,是革命文化类课文中最多,也符合《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体现革命领袖的经典故事如《八角楼上》等,体现英雄模范的故事如《一个粗瓷大碗》《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刘胡兰》《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二是体现革命精神的课文,如《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三是体现党与人们群众血肉联系的课文,如《为人民服务》《桥》等。这样就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加强对小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

从编排上看,一至三年级革命文化类课文是以单篇的形式随不同主题安排在不同单元中;四至六年级也还有单篇安排的,如《小英雄雨来(节选)》,更多是以单元群文的形式安排,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志向与心愿”为主题。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选择革命文化的教学路径

由于革命文化类课文表达的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时代存在距离,导致学生不容易理解文本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路径,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革命文化。

首先是在课文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还要学习课文中体现的革命文化。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描写了某七连六班战士面对强敌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崇高品质,这也是课文革命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这样的精神当作标签直接贴出来,而要融入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实践中。具体地说,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对这个英雄集体从“战士”到“壮士”这一称谓的变化,看上去只是一字之差,却是最能够探究英雄人物精神世界的有效路径:作为战士,他们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原本可以追上部队,但为了彻底将敌人引开,他们决定将敌人引上绝路,正是这样的决定使他们开启了由战士变成了壮士的壮烈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就能够从英雄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壮士之“壮”的不同凡响,使学生在接受震撼心灵的教育中产生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与爱戴之情。

其次是在课程统整中提炼革命文化主题。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每篇课文所呈现的教育价值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单元有限,不能全面体现革命文化教育的丰富内涵,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采用统整的策略,将相关课文聚集在一起,提炼革命文化主题。如英雄主义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编教材中没有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单元。为了让学生集中学习英雄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用《黄继光》一课的学习为体会英雄主义的出发点,组织群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刘胡兰》《小英雄雨來》《我的战友邱少云》,思考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确定英雄的特点后,再进一步体会英雄人物身上的不同品质和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内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英雄产生敬仰之情,懂得英雄在面对敌人时能够做出最勇敢的选择,体现出崇高的品质。

四、探索革命文化的教学策略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文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宜的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是采取创设情境的策略。针对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创设适合文本内容的情境,如模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演一演课文内容,把文本中静态的文字转换成人物动态的言行,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革命人物的形象与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革命文化教育渗透在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如学习《刘胡兰》一课,学生可以演一演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诱惑与恐吓时的表情与语气,体会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其次是借助多媒体呈现。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内容多数是革命人物故事,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在文本中是隐性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这些资料,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八角楼上》,教师可以播放井冈山会师的资料,体现当时艰苦的革命环境;学生由此想象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忘我地工作,进而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总之,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培养接班人的高度,通过在课文学习中渗透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党,逐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使革命文化教育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