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问题

2023-05-29 18:33谢余凤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主体性马克思

谢余凤

[摘要]马克思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社会规定性,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包含与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人的主体性根植于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确立于人的对象化关系中,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告诫我们,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我们要警惕主体性的“异化”。当前我国的高校师德建设,政府、高校等高度组织化的主体呈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而高校教师、大学生等原子化的主体,其主体性较弱。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启示我们,新时期开展高校师德建设,要在加强高校师德制度与师德规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应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下沉到由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主体共同组成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双重目标,以改善师德评价制度为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马克思;高校师德建设;主体性;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8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13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主体性是一个认识论命题,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人的主体性也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马克思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了高度组织化的主体与原子化的主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作为个体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主体性不足的问题。新时期开展高校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为指导,提升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两大主体的主体性。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非常深入,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现实的主体”这一概念,从现实的“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来讨论人的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一贯看法,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的自由程度即人的主体地位的发展程度,则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人的主体性根植于人的实践性活动中

马克思认为,主体具有自我意识和精神属性,是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象对应的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社会规定性,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包含与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实践发展的角度考察人的3种发展状态,认为人终将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人与自由的主人,并在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中创造历史与传承文明。

马克思提到,人类的本质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指的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状态,“自觉”指的是人的活动建立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基础之上。“自由”“自觉”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根本特征。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被动的,“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马克思运用蜜蜂与建筑师在工作时的差异,来证明人的活动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而是主动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和主体能力充分发挥的过程。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是人高于动物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但不是自在自为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人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作为主动改造自然的主体,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着自我。

马克思指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人类的实践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带来人的自由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在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关于人的发展的特殊的规定性。他从人的社会实践发展的角度,把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阶段、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等3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处在私有制产生之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相當狭隘,奴隶依附于奴隶主。在这种关系下,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丧失了一切的自由权利,主体性更无从谈起。第二个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人的独立性逐渐显现。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的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农民对封建土地的依赖,农民有了相对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相应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厂的建立,农民逐渐转变为工人,获得了更大限度的自由权利,个性进一步得到发展。有了自由,就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社会成员就可以从事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非物质性生产活动,人的能力和个性获得全方面发展成为可能。有了时间,人就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积极的社会交往,从中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与发展完善自己,逐步摆脱个体的、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形成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被人与物的关系所支配的,一部分人的自由的获得是以另一部分人的自由的丧失为前提。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主体相对的自由存在。第三个阶段即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态,人类进入到这一阶段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将按照个人需要分配劳动产品,每个人的自由都成为一切人自由的前提,其个性活动得到极大发展。只有到了这一阶段,才充分具备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

(二)人的主体性确立于人的对象化关系中

人的主体性不等同于人的个体性。恰恰相反,马克思认为只有处于对象性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成现实的人,才能产生人的特性与人的本质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并不能说明人是抽象的独立个体,人总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能力的发挥也离不开特定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人的社会主体性也日趋凸显。

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个人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需要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人的主体性确立于人的对象化关系中。马克思提到,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不是作为单一的个体形式而存在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实实在在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事物产生联系,每个人也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马克思看到了社会劳动在从自然界的猿猴演变为人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用“劳动创造了人”的著名论断来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产生,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决定了人的需要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劳动产生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使人脱离了贫乏的、封闭的与片面的状态,从而进入到对自我发展状态的需要。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多层次性的与多角度的,是存在于人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随着人的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创造一定的社会需要,一定的社会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以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为基础,必须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对人的发展赋予历史规定性。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考察,是建立在私有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必然的矛盾的剖析,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手段与方向等问题。

(三)人的主体性的“异化”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还创造着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发展的內在动力,同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过程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也是以需要的无限性、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不仅有生理的需要、物质的需要,而且还具有精神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三者都得到满足,人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这些需要才能得到全面满足。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是人满足自我需要、达到发展目的的本质力量。任何人的责任、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劳动在创造了人的同时,也出现了“异化”现象,导致从事劳动的人丧失了一定的主体性。马克思敏锐地发现,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在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人的贫困。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7]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8]马克思将“异化”与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认为“异化”就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9]。在私有制社会中,因为不占有劳动成果,“异化”成为劳动者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异化”了的人成为被奴役的对象,受到劳动对象及其所有者的奴役。马克思认为,消灭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者才能获得解放,人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迫从事劳动,这时人的能力与主体性才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前后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与教育论题。近年来,高校师德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师德制度与规范的制定、颁布与实施,以及师德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建设主体主要包括中央与省级政府主体、高校主体、高校教师主体和大学生主体等4类。

(一)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

政府主体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主导者,是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织主体,重在做好高校师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政府主体高度关注师德建设始于高校扩招与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前后: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4年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印发《高等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2018年颁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9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由此可见,政府主体尤其是中央政府主体,是我国开展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决策主体。

高校主体是承载着师德建设重任的行政责任主体,是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又一重要的组织主体。高校主体需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政府主体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同时结合本校情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校内制度、规范、培训、考核等相关配套措施,建立起相应的师德工作体系,规范程序、细化标准,明确各级各类岗位人员的相关责任,强化监督,抓好落实。由此可见,相对于政府主体而言,高校主体重在宣传贯彻落实政府主体相关要求,具有执行主体身份;相对于高校教师主体而言,高校主体又是本校开展师德建设的主要决策者,具有决策主体身份。

高校教师主体是自我师德建设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政府主体与高校主体的关于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方面,主要扮演着执行主体的身份。事实上,高校教师既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行为主体,兼具决策主体身份与执行主体身份,是师德规范的遵从者,是展示高校师德师风面貌的直接载体,是自我师德行为的发出者,也应当是自我师德建设的决策主体。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是社会专业中的特殊利益主体,同样,也应当是高校师德建设重要的利益主体。在当前的工作中,高校教师的自我决策主体身份与利益主体身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新时期开展高校师德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

大学生主体是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直接利益主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近些年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初心”。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被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恰恰说明大学生的利益主体身份得到了有效强调。当前,国家主要通过政府主体、高校主体与高校教师主体等外部主体保障大学生主体的利益。在现实的高校教育实践工作中,因涉及大学生主体参与相关的师德建设体制、机制、途径等尚不够成熟完善,所以大学生以行为主体身份有效参与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需时日。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特征

通过对政府、高校、教师、大学生等4类主体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参与情况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上述主体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呈现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一是政府主体与高校主体同属于高度组织化的主体,呈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导者与最高行为决策主体,政府主体掌握着行政权力和办学资源,沿用行政主导模式,在高校师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尤其是高校师德制度、师德规范与师德形象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展现了超强的主体性。高校作为师德建设的行政责任主体,既是政府主体意愿的捍卫者与执行者,其作为学术性与行政性兼具的组织,又掌握着本校学术资源与行政资源的分配权。可见,与政府主体相比,高校主体的决策范围和决策事项更具体,决策效力减弱,执行主体的身份突出;相对于高校教师主体和大学生主体而言,其决策主体身份突出。

二是高校教师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同属于高度原子化的主体,呈现出了较弱的主体性。一方面,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是师德建设的直接承载体,也是自我师德建设的决策者,同时,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天然的身份优势,理应具备较强的主体性。在当前的建设路径中,高校教师是原子化的主体,不属于行政化主体,而是执行主体,因此缺乏行政决策权,又因自身自主性、积极性与能动性相对不足,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其決策主体的身份优势。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师德建设成效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大学生群体处于关系链条的末端,且大学生的参与内容、形式、路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明确与优化,因此,大学生主体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参与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政府主体与高校主体呈现出来的强主体性,与高校教师主体、大学生主体呈现出来的弱主体性,既由我国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行政主导模式所决定,也体现了主体身份之间的不对等性。有效提升高校教师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论题。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主体性的启示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凸显了主体的对象性存在,将主体置于对象性活动与社会关系范畴中来考察,帮助我们打开了高校师德建设的社会关系与对象性视角。今天,我们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仍然能挖掘到一系列的思想闪光点,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心应进一步下沉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近年来,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等已逐步完善。师德制度、师德规范和师德形象建设等取得了较大成就与突破,作为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高校师德制度规范影响着高校教师主体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和体验。依靠高校制度建设,使师德规范产生规制、劝诫和惩罚作用,具备强制性和惩戒性的特点。整体而言,构建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师德他律机制。高校师德他律机制屏障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校教师开展自我师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规范指引。

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展示师德师风的第一现场,为我们提供了最鲜活的一手资料来源。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仅要关注师德建设的理念与制度,更要关注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向度。在有了宏观层面保障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高校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关注广大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与科研育人等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要善于运用日常工作中的一手案例,来组织与开展高校师德建设大学习与大讨论,通过学习与研讨,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对高校师德制度与规范的理解度和执行度,帮助高校教师在实践中理解要求,践行规范,提升教师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与能动性。

(二)高校师德建设应以高校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双重目标

学生发展是近些年我国着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起点,是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的初衷,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主要通过促进高校教师(道德)发展来实现。可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从上文表述也可以看出,在此语境下的教师发展,并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启示我们,高校教师发展应当是新时期我国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起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教师发展成了高教领域关注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效。与高校教师培训不同,高校教师发展更“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强调教师自我要求达到某种目标”[10],体现出了高校教师对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渴望。当前,高校教师发展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推动高校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关注度则相对不足。正是由于对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关注度不足,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师发展与师德建设工作中的内部驱动力不足。新时期开展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借助教师发展尤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来推动。从本质上讲,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是高校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即确立高校教师在高校教师发展中的事实主体身份和主体地位,使发展成为教师自我的内生动力[11]。

新時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仅要关注高校教师群体的日常工作实践,还要关注高校教师主体的服务对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提升大学生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高校师德是高校教师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行为中展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水平,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的主体性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更有利于通过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来塑造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大学生协同参与。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式的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12]。如何落实这一要求,让广大学生充分享有高校师德建设的参与权,是新时期开展高校师德建设需要积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论题。

(三)高校师德建设应以改革完善师德评价体系设计为突破口

高校师德评价是高校对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日常专业工作中所作所为的价值判断。通常由高校党政部门主导,其根本目的在于督促高校教师完善自我教育行为,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当前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立足于服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而非直接指向高校教师的自我道德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性,改革完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设计,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启示我们,高校师德评价应弱化高校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强化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这一思想与教学科研评价相似,高校通常也将师德评价进行量化,与教师的评优评价、职务职称晋升等挂钩,作为判定教师是否达到相应要求或标准的依据,具有较强的结果指向性。这种导向有效满足了管理工作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将师德考核经济化功利化了。可见,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容易使高校教师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的道路。今后,高校师德评价应由结果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应回归到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上来。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启示我们,高校师德评价应由以教师自我评价为基础,向“自下而上”的评价方式转变。当前的高校师德评价,因直接间接地与学校各类行政与学术资源、物质精神和财富挂钩,由高校的党政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通常采取自上而下统一评价的方式,高校教师成了被众多评价者评价的对象。作为高校师德的承载主体,高校教师是师德师风的主要践行者,是能动的行为主体,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利益主体,应当是自我师德水平的主要评价者。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师德制度规范要求、师德红线等有过必要的学习,有条件有能力对师德师风做出准确判断和评价。同时,高校教师还是自我道德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能够快速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等方式调整优化自我道德行为。因此,需要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高校师德评价体系设计,应该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以高校教师自我评价为基础,确保高校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13]。要避免片面地将高校教师主体理解为被动的评价对象,警惕高校教师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被“异化”。

参考文献:

[1][4][7][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139;776;51;5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0.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18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1.

[10]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01):5-8.

[11]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J].教育研究,2015(04):94-99.

[12]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409/t20140930_175746.html,2014-09.

[13]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2019-12.

(责任编辑:姜佳宏)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spiration from Marx's Thought on Human Subjectivity

XIE Yufeng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Marx believed that subjectivity is the social prescriptiveness of man as a subject,his autonomy,creativity,and dynamism,which contains and embodies the value of man himself. Human subjectivity is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as a subject and established in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objectification. The process of humans' practical activities is not only the continuous genera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but als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s. Marx warned us that before the arrival of communist society,we should be alert to the “alienation” of subjectivity.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in China,highly organized subjects such as governments and colleges present an intense subjectivity,while atomized subjects such as college faculties and students have a weaker subjectivity. Marx's thought on human subjectivity enlightens us that to carry out the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we should further enhance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systems and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norms. The focus of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unk to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ctivities jointly composed of college faculties and students' subjects,with the dual goal of students' and faculties' development,and improve the college faculties' moral evaluati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Key words:  Marx;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bjectivity; practical dimension

猜你喜欢
主体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