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培育视域下中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研究

2023-05-29 23:49付英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付英华

[摘要]人文素养培育与马克思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涵高度一致,马克思曾对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社会属性寄予希望,包括人的本质需要、自由意志、社会交往能力及个性。人文素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中学高校思政课程的人文素养培育,可以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中学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收到立德树人的良好实效。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到中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具体路径有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的思想指导,二是优化中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的内容,三是改进思政教育衔接的评价。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培育; 中学高校衔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9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16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是对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中学与大学时期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之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与统一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旨在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熟人格,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格特质;高校阶段的人文教育旨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在中学思政教育基础上,培育中学生关于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及自身与国家、民族等重要问题的科学价值观念。总之,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与人生理想:学生认识自身能力、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与条件;理解社会本质,个体与社会共同体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明确以何种方式与路径将自我与社会联结,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社会集体价值之中。中学与高校要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方针,取得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效,不仅需要人文素养教育的持续引领,更要加强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对人文素养的一贯制培育。

一、人文素养培育应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不论是中学还是高校都要明确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价值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1]。因此,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提升學生人文素养是内在统一的。不断提高新时期新一代青年人的人文素养,就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思政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就是要全面地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人文素养培育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高度一致,马克思寄予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社会属性以希望,包括人的本质需要、自由意志、社会交往能力及个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质更突出地表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教育。人文素养培育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育新人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其体魄、健全其人格,以实现个体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既能提高人创造物质生产的能力,又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科学的、人文的引导。可见,思政教育应与人文素养培育同向同行,并在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衔接中重视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和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生等诸多问题。

二、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时代价值(一)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时代新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加强高中与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以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时代新人、统筹推进思政课内容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统领中学与高校学生思想成长,促进价值感统一

目前,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自我认识迷茫、自我价值感知与社会认同程度不一致等问题。对此,人们习惯于从大学内部找原因,很少从大学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这一角度进行深入思考[2]。事实上,这些学生自中学阶段就已经产生了关于自我人性的感知偏差,缺少对自我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能力,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仰,遇到问题容易绝望。在中学至大学的思想成长过渡阶段,如果学生没能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共同体建立有意义的联结,就容易产生以损害集体利益、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并不能完全归责于大学,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中学时期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过渡阶段价值追求的偏差。因此,应该以高校与中学思政衔接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引领学生的思想成长,顺势合理地推进学生价值感的统一。

(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质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一再强调个体通过自由的活动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能够自由的活动意味着主体拥有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个性、智力、德行以及音乐、审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3]。马克思从对人本质规定出发阐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提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社会人等正确论断,论述了教育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也谈到,“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因此,在学生形成主体思想的教育过程中,只有具体的思政课程是不够的,还要在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提高到趋于人综合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本质就指向其全面发展。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加强贯彻以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引导,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

三、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衔接的实现路径

国家对思政教育一体化极其重视,特别是对中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全国各校都做了很多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如加强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合力、减少管理方面的责任分割、建立现代化思政教育体系和机制等措施和策略。同时,高校不应是人文教育的起点,有效提升中学与高校衔接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是增强中学与高校“大思政”教育连贯性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的思想指导

目前,高中思政课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4门必修课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等3门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等3门选修课程;高校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5门必修课。中学与大学思政课的教育能否实现有效衔接,与每一学段人文素养培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思政教育是面向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而人文素养培育具体应包括什么内容、如何评估、对教师的要求如何等,这些既有与思政教育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有思政教育做指导,从而保证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理论与知识。人文素养提升到相应高度,又会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理解,逐步增强中学与高校学生的政治理想和信心。因此,统筹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加强思政教育对中学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辨别真善美、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衔接过程中,将人文素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等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最终,促使学生自觉地把握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态势,从而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就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文理论、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例如,在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思想内核和精神品格、建立与自我外部的世界合理的聯结、追寻崇高的理想价值等方面,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文底蕴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滋养。具体来说:第一,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看法和观点,使其理解人的本质与社会属性。理解教育、劳动及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对实现和发挥人的本质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取人生成长的根本动力。第二,指导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高校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阶段,要着眼学生的人生修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从而筑起人生奋斗的理想。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公民责任的意识和自我认知,体会与领悟自己对于世界、国家和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的自我认知,是对国家的责任、使命和权利义务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体现作为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中学与高校阶段思政课培养公民意识,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合格公民。第三,指导学生树立人类共同体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特别强调“全球的”“世界性的”“普遍的”“全面的”“宽广的”等概念,把人置于普遍的、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之中来考察。思政教育要围绕“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指导学生树立具有世界格局的远大理想,做奋斗的青年,努力提高并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选择职业,服务社会和国家。

(二)优化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衔接的内容

优化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人文培育内容,就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发展的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自知、自育能力,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的生活提供内生动力,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根据马克思的人文观点,个体的发展与完善就是人类的发展和完善,人类的进步是以个体的成长为条件的。因此,要在中学与大学的思政教育衔接中,加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动精神的人文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其主观意识与外在事物作用而形成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一般的科学知识教育相比,不仅在于传授,更需要学生的自觉与自我意识。第一,提升学生自身个体的人文素养,拓展思政教育的整体影响。马克思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体之所以能表现自己的个性,正因为他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的人。在描述社会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时,马克思常使用的概念有“自由个性”“独立个性”“自主活动”“有个性的人”“创造性”[4]等。通过交流发言、观看视频、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完成从“被人塑造”到“自我教育”的积极转变,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主体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关注学生形成潜在创新的人文精神。只有自觉地、主动性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人。创新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凭借综合能力,依据全面发展的自主需求和社会客观需求对现有的人类认知、成果的考察,以及批判、否定与超越,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力。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为中学至大学期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思政教育要在使学生具备强烈而自主成长意识的基础上,养成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潜质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学到大学思政教育内容衔接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对于人文的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价值观养成方面,也应适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个体对于价值的理想追求,促进其创新能力的自我建设。第三,形成学生自主成长的人文思政教育模式。人文思政教育模式是基于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特性的思政教育。从中学到高校,学生思政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其综合能力是不断累积的。然而,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其内在的气质、性格、思维、智力优势等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些又是学生具备不同人文素养的根本因素,是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学生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灵感、想象和生命活力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施以启发和引导,促进思政教育的影响从外部驱力转变为内部驱力。

(三)改进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价

中学高校思政教育要建立包括人文素养培育在内的综合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真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查学生价值目标、能力水平、自我计划、合作能力、情感态度等人文素养,使思政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道德水平、学习能力、专业及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估和管理。

具体来讲,促进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衔接,注重包含人文素养培育的思政综合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一致性的评估。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应当服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需要,任何为了个人发展而以牺牲集体、社会、他人关系为代价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能够实现学生个人理想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以人文素养为载体促进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衔接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学生个人理想的确立要遵循社會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追寻,探究新事物、开发新领域,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奠定基础。评价要促进学校思政教育面向社会,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人文素养反映了历史与时代思想精华在当下对人的具体要求,个体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人们整体的人文素养相统一。新时代中学乃至高校学生作为或即将成为社会中具体的人,他们都担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历史与时代的重托。要重点评价学生在其人文素养综合水平影响下所实现的稳定的思政教育目标,如使命感、责任担当、爱国热情、乐于奉献等精神。第二,重视学生实践、社会性合作等综合能力的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表明,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也是价值的主体。社会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活动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是没有意义的。重视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的社会本质,使学生建立起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约翰·米勒提出,大多数人都与自己的身体相分离,与他人、社会、世界、宇宙法则之间的联系也被阻隔。人们需要重建这种联系,重新发现深层次的这种联结[5]。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是学生与学者求真的共同体[6],中学学校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共同体,比学校更小的共同体是班级。中学与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科学地考查和评价学生在班集体中建立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良性交往关系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和他人共同成长,使他们获得个体需求必然要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第三,立足人文,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评价青年学生思政的成熟,不仅仅要考查他们对思政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还要评价其学习动机、态度和情感等指向人内在与完整的人文因素。如同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提出的:“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7]。人文精神归根结底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尊严的关注和发扬的精神,是关于人的生命、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8]。厚植并立足于人文,科学地改进思政教育评价,才能更好地衔接中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泉葆.浅析“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J].学理论,2015(19):20-30.

[2]〔美〕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3]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玛蒂亚·森的发展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124.

[5]John P..Miller.The Holistic Curriculun [M].Toronto:OISE Press,2008:178-189.

[6]Karl Jaspers (edited by Karl W.Deutsch),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M].Beacon press,1959:1.

[7]〔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M].倪玉平,张闶,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22.

[8]洪波.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54.

(责任编辑:刘丽)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FU Yinghua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thought. Marx once hoped that education could cultivate people's social attributes,including people's essential needs,free will,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Humanistic literacy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make it become an organic part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can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receive the good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ru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nn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There are three specific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first,adhere to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Marxist humanistic theory; second,optimize the content of conn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third,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ect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linkage between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