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产业发展、增长潜力及其结构演化研究

2023-05-30 13:05孙燕王伟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日喀则市区位商

孙燕 王伟伟

摘要 本文运用区位商、增长商、区域增长商和产业高度指数研究日喀则市的产业发展、增长潜力和结构演化。结果表明,①农牧业仍是日喀则市的主要产业发展类型,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或者边境县。然而第一产业的增长商较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商相对较高。另外,第三产业的增长潜力>第二产业的增长潜力>第一产业的增长潜力。②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一、二、三产业均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日喀则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慢,说明日喀则市三次产业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桑珠孜区第二、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是经济发展和要素集聚的核心区域。③日喀则市三次产业之间具有明显的高级化演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2002—2010年,日喀则市产业结构为“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说明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势凸显;在2011—201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第二产业的产值>第一产业的产值,说明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但第二、三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注重生态与绿色化的产业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增长潜力;结构演化;区位商;日喀则市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6-0001-08

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1],地方产业的演化分为前信息阶段、路径创造阶段、路径发展阶段[2],产业升级可分为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3]。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演进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第一产业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产业结构从同质化向多样化和竞争优势方面转变[4,5]。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产业相对分散;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集中到拥有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城市,实现产业集聚;随着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城市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随之扩散[6]。195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经历了2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八五”时期的以“一江两河”重点农牧业基地开发为代表的现代农牧业建设,使西藏迈上了第一个发展台阶,改变了农副产品生产和供给的状态,并显著提升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7]。第二阶段始于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使西藏迈上了第二个发展台阶,也使得西藏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

西藏是国家安全屏障、生产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8-9]。南亚大通道的建设为日喀则市的特色产业和开放型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10]。日喀则市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11]。从当前经济总量看,西藏各地市中日喀则仅次于拉萨,发展潜力较大。同时,日喀则是西藏农牧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大市、矿产资源大市、边境口岸大市和人力资源大市;从国家安全大格局看,依托中尼印经济走廊建设,将日喀则市打造成为中尼印经济走廊上对尼泊尔、印北地区具有较强经济辐射能力的重要支点城市,可以更加积极地维护西藏稳定和国家安全[12]。

日喀则市在市场化过程中发展了资源优势产业,其产业规划重点谋划发展有机种养加业、特色旅游业、天然饮用水业、绿色生态业、特色手工业、清洁能源业、南亚物流业七大产业[13-14]。一些县(区)依托产业特色、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在村委会、居委会和乡镇政府的帮助下,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建设产业园区,引进企业入驻园区,形成“园区—企业、产业—基地”的模式,旨在激发日喀则市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演化[15-16]。

有研究认为日喀则市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发展阶段,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只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区)内部比较明显[17]。但是,日喀则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尚未脱离国家的支持,当前形成以国家、对口援藏省(市)与中央企业共同援建为特征的“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面临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差异性大、难以形成带动作用等现实挑战[18-21]。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是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升级与演化直接影响着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也影响着生态环境建设質量,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劣[22]。为促使日喀则市经济发展由“输血”向“造血”转型,其产业发展、升级与结构演化是当前亟需探讨的焦点问题,包括日喀则市的产业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潜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与演化方式。因此,本文运用区位商、增长商、区域增长商和高度化指数来研究日喀则市各县(区)的产业发展、增长潜力及其结构演化[23-24]。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02—2016年日喀则市各县(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数据资料来源于2003年的《日喀则地区统计年鉴》和2016年的《日喀则市统计年鉴》。在此数据基础上,本研究分别计算2002年和2016年对应的区位商、增长商、区域增长商和产业高度指数,以研究日喀则市三次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区域发展潜力和产业结构演化。

1.2 研究方法

1.2.1 区位商法。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又叫区位系数,是比较区域产业构成的常用指数之一[23]。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j表示第i县(区)第j产业的产值,Xj表示第j产业的总产值。区位商越大表示该区域该行业的比例越高或者现状优势越明显。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表示该产业是基本经济部门;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小于1表示该产业是非经济部门。区位商大于1表示该产业达到区域平均水平以上;区位商大于1.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中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2.2 增长商法。增长商(Growth quotient,GQ)是考虑产业发展的两个时刻t0和t,基于前述区位商的区域关系[23]。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j(t0)表示2002年第i县(区)第j种产业的产值,xij(t)表示2016年第i县(区)第j种产业的产值。增长商值越大,表明第i个县(区)中第j种产业相对于整个区域同种产业的增长幅度越大或者速度越快,从而这种产业在区域中越具有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

1.2.3 区域增长商法。区域增长商(Local growth quotient,LGQ)是为了局部产业增长与整体产业增长的比较而提出的研究方法,具体表征产业的增长速度[23]。计算公式如下:

LGQ数值高于平均增长商(Average growth quotient,AGQ)表明增长速度在整个区域中高出平均水平,小于AGQ则表明相应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

1.2.4 产业高度指数法。产业高度指数(Higher index,H)是反映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24],用以客观描述日喀则市18县(区)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趋势[24]。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1、R2与R3分别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H指高度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业的区位商

日喀则市总共有18县(区),由2002年三次产业的LQ与2016年三次产业的LQ相比较可知(表1),2002—2016年农业作为基本经济部门的县有12个,占比66.66%,如南木林、江孜、定日、萨迦、拉孜、昂仁、谢通门、白朗、仁布、康马、仲巴和萨嘎县将农牧业的发展作为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经济部门。根据日喀则市产业发展现状:南木林、江孜、拉孜和白朗县属于核心农业区,萨迦、昂仁、谢通门和康马县属于半农半牧区,而仲巴和萨嘎县以牧业为主[11,25]。截至2016年,南木林、拉孜、昂仁、白朗、康马、定结和仲巴县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南木林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基础产业[26]。拉孜县以青稞种植为主要产业,并辅以畜牧养殖[27]。昂仁县是日喀则市的牦牛生产基地,其工业发展依旧是以牦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酥油、奶片加工等[28]。白朗县的农业发展以青稞种植与加工、蔬菜大棚种植与出售为主,在此基础上,白朗县通过发展城郊畜牧业助力产业发展[29]。同时,白朗县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如逐步培育和发展了果蔬业、青稞业、枸杞业、畜牧养殖业、民族手工业,这促进了白朗经济的发展与转型[30]。康马县属于半农半牧的边境县,且康马县的第一产业发展以牧业为主[31],在此基础上,康马县积极种植牧草,这也促进了康马县草业的發展[32]。定结县是日喀则市的边境县,发展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33],但是其区位因素决定了旅游业不能成为外向性经济,这也凸显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仲巴县产业发展以畜牧业(母羊、羔羊和绵羊等)为主。总之,第一产业是日喀则市的主要产业类型。

由2002年第二产业对应的LQ与2016年第二产业对应的LQ相比较可知,2个年份对应的第二产业LQ均大于1的县(区)有6个,具体为桑珠孜区、定日、萨迦、谢通门、吉隆和岗巴县。由2002年第三产业的LQ与2016年第三产业的LQ相比较可知,2个年份对应的第三产业LQ均大于1的县(区)有6个,具体为桑珠孜区、江孜、亚东、聂拉木、萨嘎和岗巴县。截至2016年,谢通门、萨迦、定日和仁布县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发展为主要特征,吉隆和岗巴县以第二产业为基本经济部门。但是这些县的第二产业以民族手工业发展为主要特色,并且工业生产粗放、规模小、脆弱且不成体系。江孜和萨嘎县以第一和第三产业为发展特色,第三产业主要由旅游业和生产生活所需的服务业组成。桑珠孜区、亚东和岗巴县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特征,这是因为桑珠孜区是日喀则市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区域;亚东县海拔低、城市化率仅次于桑珠孜区;岗巴县具有岗巴矿泉水相关的生产企业。总体而言,农牧业仍是日喀则市主要经济发展模式,这源于西藏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城市化率低等发展现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或者边境县,但是日喀则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生产规模小和生产技术依赖于手艺传承等粗放性特征,如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民族手工业发展,具体民族特色工业品有竹编、藏装、唐卡、藏饰、木碗、金银器、卡垫、乐器、藏刀等[34]。日喀则市第三产业的发既是为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也是围绕日喀则市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相关服务业。

2.2 产业的增长商和区域增长商

增长商(GQ)和区域增长商(LGQ)分别表示了产业发展的速度与相对速度,也反映了产业的增长潜力。从计算结果可知(表2),日喀则市18县(区)第一产业的GQ均小于1,这说明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速度较低,增长潜力具有路径依赖性。日喀则是以农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其本身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对口援建,而国家、对口援藏省市与央企的支持主要基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服务设施项目等的投资与建设,相应的技术、人才等流向了二、三产业。当前日喀则市面临的现实发展状况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并未出现实质性的产品品牌突破和大规模市场占有,由于政策对经济发展作用本身存在滞后效应,日喀则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效应不能很快地显现出来。

从LGQ来看,桑珠孜区三次产业均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而其他县区基本以第一产业为主要发展类型,这是因为农牧业曾在西藏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对当代西藏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35-36]。再加上日喀则市属于草原牧业经济区和手工业经济区,商贸经济区主要集中在桑珠孜区。这也说明在区域发展初期,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桑珠孜区流动和集聚,桑珠孜区依然是区域发展的中心[16]。桑珠孜区、南木林、定日、萨迦、拉孜、谢通门、白朗、仁布、定结、仲巴和亚东县在第一产业的LGQ大于AGQ,这说明以上县(区)的农牧业增长潜力具有稳定性。第二产业的LGQ大于AGQ县(区)有8个,具体为桑珠孜区、萨迦县、昂仁县、谢通门县、仁布县、亚东县、吉隆县和萨嘎县,这也说明以上县(区)的第二产业具有较好的增长潜力。第三产业的增长潜力较好的县(区)有6个,具体为桑珠孜区、江孜县、萨迦县、拉孜县、谢通门县和岗巴县。总之,第一产业LGQ大于AGQ县的数量最多,一方面,这说明日喀则市农牧业的增长潜力良好,另一方面,这意味着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对商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和持久,使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地位具有从属性、补充性、非支柱性和发展程度低的特征[34]。另外,日喀则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AGQ分别为0.487、0.888和1.459,这说明日喀则市的第三产业的AGQ大于第二产业的AGQ,第二产业的AGQ大于第一产业的AGQ。这意味着日喀则市三次产业的增长潜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的增长潜力>第二产业的增长潜力>第一产业的增长潜力。当前日喀则市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但第二、三产业依然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

2.3 产业高度化發展

总体上,日喀则市产业高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图1),日喀则市产业高度化趋势明显,这意味着日喀则市农牧业的主导地位在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地位在逐渐提升。具体表现为,2002—2010年,日喀则市的平均产业高度指数为1.323;2011—2016年,日喀则市的平均产业高度指数为1.555。2016年,日喀则市18县(区)的产业高度指数均大于1(表3),其中桑珠孜区、江孜县和聂拉木县的产业高度指数超过了2,而在2002年产业高度指数超过了1的县(区)只有7个,具体为桑珠孜区、江孜县、定结县、亚东县、聂拉木县、萨嘎县和岗巴县,其他11县的产业高度指数均小于1。其中,桑珠孜区2016年的产业高度指数为2.071,这进一步说明了桑珠孜区是日喀则市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也是信息、人才等最为集中的地区;江孜县2016年的产业高度指数为2.277,这是因为江孜县是日喀则市发展程度处于第2位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聂拉木县2016年的产业高度指数为2.058,这是因为聂拉木县属于日喀则市的边境县,具有口岸贸易业和物流产业,具有较好的区域发展优势。

3 产业结构转型与演化

2010年,日喀则市二次产业产值开始大于一次产业产值。2010年以来,日喀则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与演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由“三产产值>一产产值>二产产值”向“三产产值>二产产值>一产产值”转变(图2和图3)。总体来看,日喀则市的产业结构整体朝高级化方向演进,产业结构转型效果明显,这是因为日喀则市各县(区)均在“调结构”和“促发展”中下了大功夫。但是,日喀则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日喀则市第三产业进入了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35-36]。这主要是由于日喀则市本身的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工业发展体系薄弱,在国家特殊财政政策和对口援建政策的支持下为服务自身生产生活产生了相对丰富的第三产业体系;同时,日喀则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这也带动了日喀则市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但是,日喀则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依赖于国家财政投资、政策帮扶以及资源禀赋,产业升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面临“自我造血”能力明显不足的现实困境。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西藏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城市化率低,农牧业是日喀则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二产和三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区)或者边境县,且日喀则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粗放性、脆弱性、依赖性等特征。

日喀则市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较低,这说明农牧业的增长潜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对口援建。而当前日喀则市面临的现实发展状况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并未实现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规模的占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效应不明显。另外,桑珠孜区三次产业均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这说明日喀则市的生产要素处于集聚阶段,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桑珠孜区流动和集聚,桑珠孜区依然是日喀则市发展中心的区域。

总体上,日喀则市第三产业的增长潜力大于第二产业的增长潜力,第二产业的增长潜力大于第一产业的增长潜力。虽然日喀则市当前以农牧业为主要发展特色,但是第二、第三产业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日喀则市产业高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产业高度化趋势明显,这意味着日喀则市农牧业的主导地位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地位逐渐提升。2010年,日喀则市二次产业产值开始大于一次产业产值。2010年以来,日喀则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与演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由“三产产值>一产产值>二产产值”向“三产产值>二产产值>一产产值”转变。但是日喀则市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与演化存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4.2 对策建议

4.2.1 提升产业竞争力。日喀则市应逐步突破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提高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商。一方面,日喀则市应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与科技研发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另一方面,禀赋的变化内生驱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故应根据日喀则市各区域实际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条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挖掘区域发展潜力以进一步塑造区域产业发展品牌与特色,提高区域增长商,进而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37]。

4.2.2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四五”时期西藏产业发展的主线,日喀则市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统一[38]。一方面,充分发挥对口援建投资、中央财政投资的拉动作用,加大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相关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并形成带动能力强劲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促进日喀则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另一方面,根据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中央政府、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单方面的援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培育特色产业以切实促进日喀则产业的高级化与现代化发展。

4.2.3 注重生态与绿色化的产业发展理念。日喀则市产业发展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降低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对资源的依赖性,同时,降低产业转型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应通过绿色发展模式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4,39]。在此基础上,加强日喀则市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日喀则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对接,进而不断推进经济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40]。

5 参考文献

[1] 贺灿飞.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J].地理研究,2018,37(7):1253-1267.

[2] MACKINNON D,DAWLEY S,STEEN M,et al. Path creation,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offshore wind sector [J]. Progress in Planning,2018,130(5):1-136.

[3] MORRIS M,STARITZ C.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in Lesotho's apparel industry:global value chain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market diversification[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17,45(3):303.

[4] 李虹,鄒庆.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J].经济研究,2018,53(11):182-198.

[5] 王龙杰,曾国军,毕斗斗.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J].地理学报,2019,74(2):366-378.

[6] 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65(10):1218-1228.

[7] 樊杰,钟林生,李建平,等.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西藏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9):932-944.

[8] 尕藏才旦.试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途径[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8-13.

[9] 周勇.构建西藏融入周边经济圈战略路径——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1-7,153.

[10] 德吉央宗.西藏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面向南亚大通道基本思路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138-143.

[11] 温军.西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地理研究,2000,19(2):202-208.

[12] 卢伟,申兵.把日喀则建成中尼印经济走廊重要支点[J].中国发展观察,2018(16):50-52.

[13] 贺灿飞,刘作丽,王亮.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地理学报,2008,63(8):807-819.

[14] 马学军.新常态下日喀则市扶贫产业发展思路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2):28-31.

[15] 贾诚先,刘淑滨,李逢时,等.“一菊一草一青稞”擘画产业造血体系[J].奋斗,2018(18):34-36.

[16] 杨永春,孙燕,王伟伟.1959年以来日喀则市发展与空间演化的尺度逻辑[J].经济地理,2019,39(12):48-61.

[17]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1):1-6.

[18] 李国政,杨峰.西藏“非典型”产业演进路径研究——基于中央财政补贴的视角(1978~2008)[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6):57-60.

[19] 陈朴.民主改革60年中央总体供给模式对西藏二元经济结构改建的影响及建议[J].西藏研究,2019(2):86-93.

[20] 曹小曙,徐建斌.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地理学报,2018,73(6):1065-1075.

[21] 杨亚波,李超,连成国.西藏2016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7年展望[J].西藏研究,2017(5):61-69.

[22] 陈妍,梅林,胡宇娜.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2):20-27.

[23] 陈彦光.城市和区域产业发展分析的增长商测度[J].人文地理,2017,32(4):86-94.

[24] 杨永春.突变生长:中国(西部)城市转型的多维透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123.

[25] 温军.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5-9.

[26] 拉巴仓决.南木林县农林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4):71-72.

[27] 谭文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视域下治理效能提升研究——基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G村的观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1):34-42.

[28] 谢静宜.乡村振兴战略下西藏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以昂仁县为例[J].时代农机,2018,45(12):8-10.

[29] 卓嘎.白朗县农区畜牧业发展思路[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4):60-62.

[30] 陈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白朗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J].新西藏(汉文版),2020(1):34-36.

[31] 平措.康马县万亩人工种草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5):42-43.

[32] 刘昭明,拉巴顿珠,吴海艳,等.康马县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当代畜牧,2018(32):7-8.

[33] 张丽丽,卓玛.日喀则定结县陈塘镇夏尔巴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贸实践,2018(9):16-17.

[34] 马学军.新常态下日喀则市扶贫产业发展思路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2):28-31.

[35] 李姝睿.藏族传统生态经济伦理观探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35(3):87-89.

[36] 张晓飞.藏族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7(2):56-60.

[37] 汤学敏.产业升级与技能溢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3-6.

[38] 梁岩.“十四五”时期邢台经济增长潜力和相关结构性指标变化趋势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1,36(6):28-32.

[39] 周立华,刘洋.中国生态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报,2021,41(8):3306-3314.

[40] 柳彦君.产业梯度视角下的广东省产业转移研究[J].商业经济,2021(2):36-39,188.

(责编:张 蓓)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01229);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1192932001)。

作者简介 孙燕(198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转型与发展,旅游管理,城乡的发展、转型与规划。

猜你喜欢
日喀则市区位商
日喀则市唐卡传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效与农区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发展
西藏日喀则市近30 年日照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