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扶贫新闻的编辑手法及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2023-05-30 10:48黄登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黄登

关键词:扶贫新闻;编辑手法;乡村振兴

扶贫新闻的三个立足点

我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极发挥新闻扶贫的推动作用和精神激励,新闻编辑手法的成功实践主要立足于三个目标的实现。

对一线扶贫实践的有力推动

扶贫新闻可有效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便利和示范效应。各级党委、政府对地区贫困现状和转变进程提供了全面、客观的一手资料,为扶贫政策的精准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因交通、通信欠发达,而产生地域屏障,特别是在媒介技术和人才支持更加不足的深度贫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很难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造成地方的发展不充分;扶贫新闻除了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和动员,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媒介触角对挖掘地区发展潜力有着重要意义,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基础,激发外来资源和技术投入,实现对当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丰富地方产业形态和价值,促进产业扶贫。

扶贫新闻设置专栏对贫困地区开展连续报道,一批“扶贫农产品”也坐上了信息直通车,省掉了巨额广告费和平台经营费;扶贫新闻的编辑与报道成了“土”产品信息交流的桥梁,更像是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开设了一档权威广告栏目,吸引了全国各地对当地特色产品的关注和采购。贫困地区的资源通过新闻报道这种有效的对外宣传手段,将备类资源变成极具价值的资源,并额外提供了招商引资快速通道,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立足对民族地区文化的挖掘发展

我国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深度贫困区的主要集中地,这些地区交通相对闭塞,对外联系较少,人们思想还比较传统和保守,很多民间风俗和优秀的文化瑰宝得以完整保存。比如土家族的哭嫁,贵州苗族的对歌节等,在新时代媒介技术的广泛参与下,向世人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别具特色的人间烟火气,对现代社会稍显枯燥、乏味的社会常态来说,更像一股清流,引人向往。扶贫新闻立足于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效实践,应促进一些落后、守旧的文化在与先进文化的碰撞中告别,更会在扶贫新闻的价值导向上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将扶贫新闻视为一种扶贫策略规划到总体扶贫实践当中,体现出扶贫新闻在把握导向、推动发展、凝聚共识上的特殊意义,拓展运用可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立足对精神文明层面的丰富创新

从新闻传播的历史研究中不难发现: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文化传播带有明显的思想意识影响功能特征,这种影响既是基于政治的需要,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体现。故此,贫困地区的人们借助扶贫新闻可最大限度地丰富个人知识视野,构建个人价值意識形态体系,塑造个人独特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从内心产生不竭动力,驱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在大量的扶贫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自生动力是重要的潜在主线之一,这理所当然是我们国家所提倡和希望实现的。因此,扶贫新闻的编辑和报道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刺激是潜移默化且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对交通闭塞的山区而言,精神上的充实远远比物质上的富有更具现实意义。

勤劳致富、艰苦朴素的珍贵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扶贫新闻的融媒体视角为我们塑造了太多人物和故事,为我们更加容易找到身边的先进和典型,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十八洞村”“巴渝巧姐”的故事,已成为扶贫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同时,扶贫新闻作为集多元形式为一体,覆盖群体广、内容多元、针对性强,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提炼和观照的作用,扶贫是我国在重要历史阶段完成的战略性任务,扶贫精神本身就是从民族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宣传扶贫精神,对我们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有着长远意义,向世界人民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综上,中国扶贫新闻的编辑与报道,不仅是新闻编辑在扶贫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更为新闻编辑工作者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是扶贫新闻的编辑充分反映了中国媒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领导,做党和政府宣传引导的关口、前哨。二是扶贫新闻的编辑充分反映了我国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把新闻事业聚焦广大偏远贫困的农村,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公平、共同富裕的积极支持和宣扬;新闻编辑能够服从于国家战略的安排和调整,并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三是扶贫新闻的编辑也充分反映国家注重对农村最真实面貌的反映,高度肯定了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培育与发扬,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扶贫新闻的编写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

扶贫新闻不断运用着最新数字技术手段优化着对报道内容的全景式整合、特色包装和互动平台的搭建。随着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过渡,愈发成熟的扶贫新闻编辑手法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多。笔者以湖北省恩施市洞下槽村通过扶贫新闻编写手法在展示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中对乡村面貌的刻画、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挖掘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文旅娱相互融合,创新宣传形式

洞下槽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西南部,距离恩施州城22公里,是恩施第一批乡村振兴试点。该村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终年云雾缭绕,是有名的产茶胜地。因为环境优美,生态环境无污染,风景秀丽,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和“恩施市十佳美丽乡村”。近年来,洞下槽村依托当地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了农旅融合、茶旅融合及农副产业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依靠村集体经营公司和龙赶湖农旅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了洞下槽村田园综合体;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和生态环境禀赋,打造了岛湖游乐园、荆楚特色农家乐等一批新兴服务业,不断持续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2020年9月,一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精心打造的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走进湖北恩施洞下槽村。该节目组运用全景导入、突出特色、细节刻画、工艺特写、人物访谈、直播带货等形式对节目进行编辑整理,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予以呈现。该档节目主要从侧面客观展现整村发展状况,深入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户进行互动和农事体验,探访了蓝焙·恩施玉露(茶企)的生产车间,记录了蒸青工艺,给予了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评价自由。同时,更加重视传播活动中观众的体验,构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的联动机制,形成了立体化、多样式的新闻传播体系,及时把当地特色传播给大众群体。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丰题活动添动力

恩施灯戏源于地方民间戏目的一种,是恩施市洞下槽村家喻户晓的文化传统。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恩施灯戏也成为洞下槽村一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对于实现当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具有丰富内涵。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报道的更多介入,外地游客不断增多,“恩施灯戏”已经走出恩施,大有走出湖北,走向全国的美好前景。

2020年11月21日,“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湖北站采访团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借助新闻传播的形式,将恩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灯戏推广给大众群体。为更好地照顾“用户体验”,此次活动编辑采取历史发展介绍、人物访谈和作品展演交叉进行的方式予以呈现,既化解了小众剧目的枯燥风险,又最大化挖掘了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此次网络主题活动,为该村打造地方资源整合平台,并向全社会大力推介相关信息提供了重要活动经验。

2021年以来,湖北卫视、浙江卫视各档综艺节目也相继到洞下槽村采景拍摄和现场直播,为当地聚了人气,也把恩施灯戏这一非遗传承文化以大众化、偏娱乐化的形式推向了全国各地的观众。

搭建信息整合平台,贴近受益群体

新时期,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工作之一,我们在综合运用扶贫新闻编辑报道经验的同时,要重新找准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调整适合现阶段的应对策略。首要任务是对当地的发展政策和发展实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精准洞悉扶贫以来的阶段性成果,适当预测一个时期的工作最新进展,在大力宣扬脱贫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同时,加大力度挖掘新阶段的先进典型,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高效推进。在实施就业扶贫的过程中,各地就业需求量和外地用工量也成为扶贫新闻编辑关注的重点,新闻媒介平台通过与贫困群体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帮扶和指导,搭建外出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些新闻信息内容的发布有效深入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方面面。

新闻传播的自我革新与使命担当

古人云:“辨方位而正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取得很大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积极主动顺应时代要求,精准把握阶段性任务,在不断调整和探索中,坚持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伴随着“5G+”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作为党和国家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新闻从业者也要积极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和业务要求,特别是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更加关注新闻编辑的中国视角,塑造好大国形象。

立足国情,践行“四力”为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做好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关口,我们的编辑工作在思想上要守正,在内容上要创新,在行动上要坚决。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立足人民至上,把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与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结合起来,用充满正能量的优质内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持续推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融媒体重点报道。“好新闻都是用脚跑出来的”,这句话在融媒体时代更为适用,要以践行“四力”为着力点,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综合运用融媒体采编手段,结合立体式、多样式的传播体系,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让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报道更好读、更好看、更真实,从而确保党和政府的号召力更强,声音传播得更远。

紧跟时代,创新编辑形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传播手段和新闻编辑技术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更新,新闻媒介平台的深刻变革带来了报道形式的巨大变化,人们关注新闻的形式逐渐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向微信、微博、抖音等客户端转移。因此,编辑工作作为新闻传播报道的重要关口,要密切关注传播环境变化,细化接收群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专业性,针对性地运用好最新的技術和科技手段推动新闻报道,要从实际出发,使用多样性的报道形式,满足广大阅读者的阅读习惯,推进新闻行业的进步。用好科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

立足全球,传递中国声音

新闻编辑、报道要更加适合中国基本国情,使之能够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理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立足于制度本身。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贯穿到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更要在世界大潮中挺起民族胸膛,传递中国声音,把我们的制度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还原客观真实的中国社会。因此,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一定要立足乡村振兴的战略实际,将正确的科学的新闻理念践行于实际工作中,媒体从业人员也应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政媒体的主流报道要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统筹力量,聚力推进重点工作和重大战略的有效实现。延续扶贫新闻的手法对乡村振兴进行聚焦宣传,中国框架内的主流媒体基本遵循了上下交互、文娱融合、平台拓展等新时代新闻报道的原则,这种编辑手法的创新势必为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最坚强的精神动力和宣传动员。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