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气·灵气·大气

2023-05-30 18:03曾小敏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工科素养改革

曾小敏

“双新”课程改革从2019年正式启动,转眼间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如何将“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校本化实施策略,最终落实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教师“双新”课程改革的行动力、执行力?

笔者认为,实施策略和行动变革的关键在于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认知。在“双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恐新者”认为教材新、难度大、课时紧、要求高,实施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穿新鞋走老路者”认为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新教材新理念新名词”与己无关,“改革”临于前,“我”自岿然不动;“孤芳自赏者”认为教育改革就是要各扬其长,独自美丽,殊不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在三年的“双新”课程改革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立足学校的办学历史传统和优势,关注教师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形成了关于“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共识,即:“双新”课程改革不是白纸一张,教育改革应该有“底气”;“双新”课程改革不是亦步亦趋,教育改革应该有“灵气”;“双新”课程改革不是孤芳自赏,教育改革应该“大气”。学校以此为行动出发点,开展了相关的校本化实践探索。

一、“双新”课程改革不是白纸一张,教育改革应该有“底气”

改革不是對以前教育实践的否定,而是站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的守正创新。课程的多元化丰富性、课堂的互动化灵动性、教师的学生观专业性,都是学校一直在探索的内容。如何提纯已有的成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精进?学校着力从“三点”出发,在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信心的同时,勾勒出课程改革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一)课堂:基于课堂教学,寻求落地的生长点

以语文学科的两道题目为例,引导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改理念,寻找课堂变革的生长点。

例一:【原问题】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教改后问题】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同学们看了以后说:“有深意,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老师笑笑说:“我看不见得。”结合材料自拟题目,谈谈你的认识。

例二:【原问题】见图1

【教改后问题】人们常说“凡事贵在坚持”,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你对此怎么看?

分析:教改前很多问题质量较高,但导向比较单一,是运用线性思维引导学生往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教改后,在理解吃透改革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问题中有价值的因素,呼应教育改革的理念,对题目做些微调,培养学生非线性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反思、追问,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发散思维等,对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二)学科:基于学科实施,寻求研究的着力点

学校以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精神,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研究推进新教材全面实施路径,制定并实施了学校“双新”实施工作方案。为将实施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学校依托学科教研组,以学校工作方案为依据,立足学科教学特点,进行了学科子课题研究的开展(见表1),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三)学校:基于学校优势,寻求推进的切入点

学校打造智趣课堂,形成“兴趣驱动、主动学习、学科融合、环境支持”四方面的课堂教学实施要素,明晰其内涵与策略,并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优势,将新工科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和培养学生“新工科”志趣的主阵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兴趣驱动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学习助力智能开发、学科融合优化认知结构、环境支持拓展学习时空”的学习策略,逐步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勤于交流、勇于实践、乐于展现的优秀品质。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切入口开展实践探索:

一是技术赋能教学。学校鼓励教师应用最新的教学技术,努力打造“智慧+兴趣”的智趣课堂。2019年9月,一节“借数字化之力,享‘悦读之乐”的语文拓展课通过平板“墨水瓶”的操作,以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了《三国演义》中第34回到54回中诸葛亮的形象。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趣味电子抢答、思维导图讲解、互动点评推优等环节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师生借助现代化手段走进名著,品评人物。

二是拓展教学时空。在信息化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更智能的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校园的多元化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信息智能化,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先后开展了“强底蕴、宽视野、育情怀”为主题的统编三科教材教学实践研究、“融合信息技术,助推智趣课堂”主题教学研讨和展示活动。激“智”引“趣”活化课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化难为易,从而通过形象直观的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生成学生思维品质,打造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高效融合课。

三是传承发扬学科优势。数学学科是储能中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联合上海市兄弟学校举行了“聚焦核心素养,助推‘智趣课堂”高一数学新教材“同课异构”研修活动。基于“智”“趣”开展教学,“趣”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源泉,“智”让学生有满满的收获,有无限的期待,智趣课堂着眼于开发学生智力,生成学生智慧,是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课堂,也是情趣与理趣相互交融的课堂,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课堂。

四是打造“智趣课堂”特色。“智趣课堂”教学围绕“三动——动脑、动嘴、动手”特征,设计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提供学生动嘴表达的机会,开辟学生动手实践的途径。课堂教学立足既有温度而又有深度、既有活动又有学习,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理性表达、专心探究;通过“四导——导读、导思、导研、导行”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见表2)

二、“双新”课程改革不是亦步亦趋,教育改革应该有“灵气”

面对课程教学改革,是故步自封,还是以开放学习的姿态迎接变化?这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从理念到课堂行动,从课堂行动转化为学生素养能力提升,至关重要。教学改革呼唤乐意学习,锐意进取,拥抱变化的教育人。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循循善诱固然可贵,但是面对墨水瓶、电子白板、AI+5G技术,若能游刃有余,更加令人敬佩。在“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理念、拓展教学时空、探索学科规律的教师,将是更富有灵气、更能呼应时代关切、与时俱进的教师。学校重点从构建信息场和实践场两个层面来提升教师的课程改革的“灵气”。

(一)灵感源于信息場

1.“飞young”团队点亮了信息场

学校自2019年1月创建“飞young”青年教师工作室,通过构建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困惑中学习、在研讨中反思、在领悟中创新”的原则,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方合力,引导学校青年教师树立整体形象,奋发进取,追求卓越,弘扬正能量,并进一步激发整体教师队伍的内驱力和活力。从2019年至今,“飞young”已经开办了三期,全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都是工作室学员。工作室的建设较好地发挥了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把握了教师成长的关键阶段以及基本着力点,促进和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各级各类培训拓展了信息场

提升理论水平围绕“新工科素养”“大中小一体化”等主题词,利用《普通完全中学“新工科”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等成果,结合当前最新基础教育研究现状,引导教师关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优秀项目案例集》《面向世界一流的新工科改革》等著作。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与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密切相关,教科研室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分享。

举办主题研修学校组织开展“强底蕴、宽视野、育情怀”“从‘新启航,多维渗透”“融合信息技术,助推智趣课堂”“新课程新教学:促进育人方式的改革”“中学教育科研离你有多远”“减负——‘少布置一题研究”等全员研修主题活动,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头脑风暴,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高中育人模式的变革、高中阶段“新工科”素养课程实施路径、课程保障体系、课程评价等,探讨教育科研的意义、指导教育科研的各环节,并结合经典案例做了针对性辅导,思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探索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或实施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业,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

拓展学习时空学校开展了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新工科素养视角下学校特色课程的实践培训,参加上海理工大学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论坛,开设上理工新工科讲堂,举行首届上理工新工科课程实验班揭牌等活动;通过“云微·微讲堂”系列课程、上海理工大学在线课程《碳中和与先进能源技术科普教育》,提升教师应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依托格致教育集团平台,学习格致中学“双新”实施工作方案《转变育人方式助推“双新”实施》,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等专家关于“双新”开展的相关报告,通过教研组长带动组内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举办“储能师说”校骨干教师展示交流活动、思维沙龙、专家点评等形式,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素养”以及“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理念、策略与路径。

(二)灵动源于实践场

引导教师在把握住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导向、解构新教材内容结构与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并利用当前线上新教材视频课资源建设的成果,将之转化为校本新课程新教材系列培训的资源。学校聚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开展专题研究,以“围绕单元核心内容,基于以学定教理念,实施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等主题,借助区、集团协作项目和主题教研平台,引领学科实践研究团队,着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托教情学情,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

近年来,学校依托“新工科”特色课程构建和“智趣”课堂打造,努力探索在必修、选修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新工科”素养,营造“新工科”特色办学氛围。近期,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融合“新工科”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了系列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教师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学生参与进来,课堂灵动起来。

三、“双新”课程改革不是孤芳自赏,教育改革应该“大气”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其实天地何谓大,何谓小?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底无私,天地就大。这里的大,往大了说,就是大境界大情怀大格局;往小了说,就是有一种分享、协作、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将“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相结合,体现了教师之间基于教学学术研究进行协作教研的明确走向。跨学科、跨年级、跨校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应该成为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交换、促进、共享的重要动力源。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新要求,面对一个个信息技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学生新情境,需要建立分享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才能迎接挑战(图1)。大而化之、难而易之,分步骤、找重点、有阶段,通过同仁之间的智慧分享,分工协作,教师的教育生活才能既充满挑战又信心满满。

四、结语

此次教育改革要求之高,教育改革力度之大,教育政策文件颁布之多,每一位教师都要慢慢消化。笔者借由这三个关键词“底气、灵气、大气”梳理了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想法,更加明确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做了什么,学校正在做什么,学校将要做什么。相信每一个投入到“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人,都能用自己的底气、灵气、大气,再加上勇气,去迎接“双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猜你喜欢
工科素养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