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一味讨好,走向自我关照

2023-05-30 21:49贾昊宇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1期
关键词:萨提亚亲密关系特质

贾昊宇

日常交往中,你是否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不会拒绝,做什么事情都小心谨慎?是什么导致我们掉入“讨好”他人这个旋涡?我们该如何“自救”?

沐沐(化名)在学校里不属于朋友特别多的那类人,他时常为此烦恼,想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

最近,班里有几位同学主动邀请沐沐加入他们的团体。沐沐一开始玩得非常开心,但慢慢发现,和他们相处中自己会被开一些玩笑,而这些话有时会让他感到不舒服。可想到他们是自己的朋友,沐沐又觉得自己小题大做,也担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每次都尽力去迎合,甚至下意识地讨好他们。

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沐沐感到很苦恼,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和改变。

近年来,各大网络媒体上涌现出了许多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现在,人们愈发重视对自我心理的剖析,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但在心理学领域关于人格的分类研究中,尚未将“讨好”定义为一种明确的人格类别。心理学者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其论著中将讨好称之为取悦症,可见“讨好型”人格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流行性比喻,其内核还是个体心理表征的一种呈现。

对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讨好行为的讨论,最早可追溯至家庭治疗领域的先驱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通过对各类家庭的咨询发现,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大致可分为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这5种状态。在其著作《萨提亚家庭治疗实录》中,作者将讨好的画像描绘为一个人单膝跪地的祈求姿态。在个体讨好他人时,我们忽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

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現,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接纳。然而,讨好与表里一致性地与他人愉快相处截然不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别人——我们是不重要的感觉。

 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与三等分的圆

通过萨提亚的研究以及我们当下对于“讨好”话题的讨论可以发现,在各类亲密关系中,个体“讨好型”的表征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处于讨好一方的个体往往有着“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不行”的言语表述,并进一步折射出其内心的“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我的价值需要他人给予”这样的心理感受。就像案例中沐沐所遭遇的情况,他虽然会因同学的玩笑而感到不适,但在相处中却刻意忽视自身的真实感受,而去迎合同学们的玩笑。其讨好姿态的背后就是用笑意去力求满足他人。这种相处的模式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充满了欢愉,但讨好的一方却时时刻刻在对自我进行着内耗,欢笑的背后蕴藏着矛盾以及自我的迷失。

在明确了关于讨好的相关表征之后,大家需要进一步理清拒绝讨好代表着什么,并基于此来认知人与人相处中的边界问题。

首先从对讨好行为的反思中,我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个体一味地向他人进行讨好换来的不是关系的良性发展,而是自我的解构迷失。但会有很多像沐沐一样的青少年觉得,拒绝一味地讨好他人这一步很难迈出去,担心同学们会因此生气,甚至害怕这会让自己变得不合群。

其实,在我们对讨好表征所进行的剖析中能发现,个体对他人讨好的姿态只是营造出了一种表面上和谐相处的状态,但其内在烙印着不对等的关系视角,是以自我的低姿态和价值否定所换取的。而当我们开始选择不去进行一味讨好时,便会以全新对等视角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对自我内在“讨好”的改变并不会让我们走向离群索居,相反,平等的交往才是走向真正合群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讨好”相关问题的探究,会进一步涉及该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边界。是否具备适宜的边界感,是创造理想相处关系的重要前提。如果个体在关系中处于讨好的姿态,便是在对自我的边界进行切割,同时将他人置于自我之上。拒绝一味讨好会让我们重拾对于自我的把握,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开始深入理解同他人关系边界的适宜状态,并重新建构自我的人格特质表达。

高登伯格等学者所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中明确指出,大约有5种特质可以涵盖个体的人格,包括了宜人性、开放性、外倾性、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当个体调整过往讨好的姿态明确关系的边界,就会主要在宜人性特质上得以呈现。宜人性的高分特质会表现出有原则地利他、移情和对他人的信任。不去一味讨好会让我们明确自我边界的原则所在,从而更好地在对自我把握的基础上去进行与他人适宜的相处。

关于如何改变当下青少年生活中存在的对他人讨好的心理和行为,我们需要回归对于自我与他人这一基本关系的省思上进行调整。最早对讨好现象进行论述的萨提亚也指出,拥有幸福生活的核心是正确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关于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治疗中,她会用一个三等分的圆来表示关系的状态。其中,自我、他人和相处中的情境构成了关系中的三大要素。在“讨好型”的姿态中,讨好者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但却会忽视他或她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萨提亚看来,我们理想中的关系应该是一种表里一致的状态——自我、他人和相处的情境都得到适宜的呈现。这种表里一致首先会表现为具备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和悦纳,有着乐于相信自己和进一步相信他人的意愿。其次还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且接纳他人的自由,能够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通过对这种理想状态进行探讨可以发现,作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在反思关于讨好相关的问题时,需要认识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从对自我的体认出发,一切良好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和肯定。我们需要摒弃只有讨好别人,他们才会和我做朋友的看法,当我们具备了足够的自尊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此外,还要在对自我进行理清的基础上与他人进一步建立联结。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是依靠牺牲来乞求友谊,当然也不能抱有去控制他人或情境的想法,而是要在关系中达成表里一致,这种关系上的一致性意味着我们要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人相处。当在与他人交往中感到不适时,不要羞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要以合适的方式向朋友表明你的感受,建立起适宜的边界。最终实现能够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当前情境的角度上,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

勇敢地接纳并表达自己吧,这样“讨好”的旋涡将会消失,原本失衡的天平也将恢复,我们的世界也会焕然一新。

猜你喜欢
萨提亚亲密关系特质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