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向枝头系丹心

2023-05-30 01:18牛泽群
共产党员·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种质果树辽宁

牛泽群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漫山遍野向阳开呀啊格呀呀呆……”

1982年,黄土高原上17岁的农家少年刘威生第一次坐上火车,告别桃李杏梅葱茏掩映的家园,去往他乡求学深造。就像家乡民歌里翻山越岭的“憨哥哥”,刘威生一路拼搏、一路逐梦,坚实的足迹渐行渐远,科研的道路越走越宽——在山西农业大学读本科,在沈阳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在中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赴挪威、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开展访问交流或合作研究。然而,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的初心,促使他“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扎根僻处海滨小镇的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30多年,将忠诚与梦想绽放在李杏枝头……

到农村去:为了科研的进步

对很多人来说,无论是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还是位于此地的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都名不见经传。而在全国各农业院校果树专业师生心目中,这里却是“圣地”——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辽宁果研所”)是我国建立最早、科研队伍人数最多、研究领域最全的果树研究机构,在苹果、李、杏、蓝莓育种与资源研究方面领先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产业影响和社会影响。

正因如此,1991年,刘威生从沈阳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研究生毕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僻处乡镇的辽宁果研所工作,是该所第一位硕士。爱才的老所长张加延看他是一棵好苗子,便将他安排在自己担任带头人的李杏课题组亲自培养。

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就交给刘威生一项重要任务——担任一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副主持,建立李、杏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体系。不同于以往仅对李、杏品种进行大小、颜色、糖度、酸度等表观性状的鉴定评价,此课题希图深入研究李、杏的抗盐性、抗寒性、抗旱性等生理性状,一切都要从零起步、从头开始。

为了建立系统、科学、精准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进而解锁选育李、杏新优品种的“成功密码”,刘威生过上了宿舍—实验室—大棚“三点一线”的生活。实验设计方案需要反复摸索修改,各种人工控制条件需要科学设置,各项实验需要定时观察……历经3年苦心孤诣的研究、3年早出晚归的实验,刘威生向辽宁果研所、向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课题圆满结题,为进一步选育新优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砥砺奋进:为了果农的笑脸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刘威生发现,李、杏在我国种植面积大、分布广,但产业化程度低,主要原因是没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国内品种(第一代品种)好吃但不耐贮存,从国外引进的品种(第二代品种)耐贮存但不好吃。因此,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培育出鲜食品质好、着色佳、耐贮运的新一代(第三代)李、杏新品种上。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辽宁果研所的优良传统和特色。30多年来,刘威生先后作为辽宁果研所李杏团队的骨干和带头人,与同事一起发扬传统、并肩奋斗,在系统地开展李、杏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李、杏育种路径图,建立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攻克了果树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的世界性难题。他带领科研人员以“金太阳”杏和“龙园秋”李等为骨干亲本,配制李、杏杂交组合152个,从9440余株杂交实生苗中,突破性地育成适于在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的“国色天香”“国馨”李和“國之鲜”杏等15个新优品种,其中9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在辽宁和山西、陕西、宁夏、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湖北、江苏、北京等省区市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刘威生成为李杏团队的负责人并成长为全国李杏研究方面的领军者。在此前后,刘威生相继成为辽宁果研所第一位博士、第一位博士后和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2018年6月,在全国最高端的进口水果批发市场——上海辉展,一场特殊的测试正在进行。在来自意大利、智利和新西兰等国的国外同行,来自贵州、山西、江苏等地的生产单位代表和高端水果经销企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刘威生团队培育的“国馨”李,在硬度、可固含量和味道等方面,测试值都超过了美国某进口品种。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国馨”李是国内自主育成的果树种类品种中,唯一优于国外新品种、可以做全球开发的品种。

辽西北的北票市,年平均降水量100-200毫米,相当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如今,这里的800亩荒山秃岭种植了刘威生团队培育的“国之鲜”杏,不毛之地变身杏林花海,春天有“杏花节”,夏天有采摘节,“杏府生态庄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经济品牌。当地种植户王国栋高兴地说:“好管理、卖价高,‘国之鲜杏子的收入是一般果树的5-10倍。”

刘威生告诉记者,李、杏生性“乐山”,不占平肥地,耐干旱、耐寒冷,不惧风沙,在生态脆弱地区尤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四川攀枝花海拔1800米以上的彝族聚居区,刘威生团队的杏成为当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大法宝;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安顺,刘威生团队的“国峰”李已覆盖了逾万亩荒山。

2022年8月,葫芦岛兴城市药王乡李子种植户杜丙艳让儿子代表全家给辽宁果研所上级单位——辽宁省农科院写了一封信,感谢辽宁果研所专家团队帮助他家通过种植李子脱贫致富。信中说:“四年间,家里的百亩山坡梯田,由一片黄土慢慢地变成了如今郁郁葱葱的果园,今年秋天更将迎来成园后的第一个丰收年。” 目前,李杏产业已成为兴城市特色农业产业。

踏遍千山: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如果说品种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品种的“芯片”。李、杏新优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首先得益于辽宁果研所长期以来对李、杏种质资源的系统考察、收集、鉴定和评价。

1995年6月,刘威生代表单位到福建省福州市组织召开“第五次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交流会”,切身体会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此前,辽宁果研所李杏团队在福建沙县、古田等地的大山深处发现并科学鉴定了一个珍稀的李树品种,将其命名为“奈李”,收集保存在辽宁果研所的国家李杏资源圃,为奈李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后,在福建省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福建开始大面积、产业化发展奈李产业,目前全省已种植奈李60万亩,成为全国特色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典范。

这次学术交流会,是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召开的,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峡两岸的21个省(区、市)105名代表参加。会后,“福建模式”开始在全国推广。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调研时,指示长江经济带要科学规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此后,重庆市巫山县委慕名派人来到辽宁果研所,邀请刘威生等人去巫山县,协助规划、指导当地脆李产业发展。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时任巫山县委书记的李春奎汇报了巫山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和提前脱贫的成绩。总书记多次插话,特别提到福建奈李和巫山脆李,指示要发展规划好巫山脆李这个“摇钱树”和“致富果”。

如今,辽宁果研所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资源圃保存着世界各地的李、杏种质资源1600余份,是世界最大、我国唯一保存李、杏种质资源的专业圃,为打造世界级李杏种质资源基因库奠定了坚实基础。仅2021年,辽宁果研所李杏团队就深入云南境内横断山脉,收集珍稀、濒危、特异种质资源101份。

如今,已经年近花甲的刘威生仍在为李杏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利用到处奔忙。“不忘初心,服务‘三农,我们有信心将李杏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团队打造成民族种业自信的一个标杆。”这位农业科学家的拳拳报国之心,如同李杏枝头的累累硕果,那样红,那样艳……

人物简介:

刘威生,1965年12月出生于山西原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李、杏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技术的领军科学家。现任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兼任国际园艺学会杏工作组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杏地区间合作网国家协调员、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理事长等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制定地方标准4部、行业标准6部、国家标准1部;主持选育出15个李、杏新优品种;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李、杏田间基因库——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资源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猜你喜欢
种质果树辽宁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怎么解决施肥引起的果树烂根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