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学段小说单元的教学策略

2023-05-30 06:59陈玉静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神态

陈玉静

小说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统编教材中系统地学习小说主要集中在第三学段,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教学中,小说类课文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以该单元的课文为例,谈谈小说单元的教学策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读书者要善于思考提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教师研读文本,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对小说的题目进行质疑

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教学之前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桥》是一篇短小精悍并在结尾设置悬念的微型小说。上课伊始,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课题“桥”在文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不是仅仅指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从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理解“桥”的多元含义。

2.对小说的人物关系进行质疑

小说对人物关系的安排可谓独具匠心。在《桥》这篇文章中,有些情节会让读者对文中的人物关系产生质疑。比如,老汉从人群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并命令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又如,当群众都已安全撤离后,老汉用力将小伙子推上木桥。读者心里会有疑问:老汉怎么会知道小伙子是党员的?为什么一开始让小伙子排到后面,之后又将小伙子推上木桥,他们是什么关系?文末最后一句话交代了两人的关系,原来,这是一对父子。在党性面前,老汉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给别人;而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样的人物关系,深化了人物形象,让读者受到了震撼,感悟到小说的魅力所在。

1.关注环境描写

小说《桥》以环境描写开篇,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語言渲染了那一刻恐怖、紧张的气氛,突出了雨势之大和山洪的凶猛。肆虐的洪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此时此刻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人们唯一的求生之路,于是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奔去。场面一下子混乱起来。这为后面描写老汉舍己救人的壮举做了铺垫。《穷人》的第一自然段也是环境描写,既有室内环境描写,又有室外环境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了主人公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

2.关注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人物在小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故事情节的中心。《桥》这篇小说中写老汉的情节有三个:慌乱中镇定地指挥、人群中揪出小伙子、桥塌前推小伙子上桥。在这些情节中,作者都恰当地融合了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

我们学习小说时不必逐字逐句地去分析文本。有些长文,教师必须短教。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

《金色的鱼钩》是该单元的略读课文。很多学生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了解不多,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穷人》一文中,渔夫与桑娜一样,都有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沉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思考在这两次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次,把她的想法写下来。有的学生写道:“桑娜沉默了,她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丈夫身上。可这两个孤儿很可怜……我要劝说他,将孩子留下来……”通过练笔的方式,学生补全了桑娜内心的矛盾,丰富了对桑娜这一形象的理解。

总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读故事中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神态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
神态描写有妙用
细致刻画神态,生动塑造人物
细说体育教学中的“观与察”
怎样写好人物的神态?
分析人物形象,从揣摩人物心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