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孝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学习策略管窥

2023-05-30 10:42邵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孝文化综合性课文

邵侠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科书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成为了整套教材的两大核心支柱,使得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有着明确的能力训练,即“语文要素”,同时文本资源中也散发出浓郁的内蕴,即“人文主题”。这就给语文教学基于单元视角,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可能与空间。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是什么”:借教材之本,解构“孝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更是践行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性资源。要基于整体视角,解构编者遴选的教材资源和编排方式,相机研制“学什么”,确定适切的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基于单元导语页的设置,可以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确定为“感知孝文化,常怀感恩心”。

1.梳理内容,感知“孝文化”的内在意蕴

教材单元一体化的原则,决定了单元中所有内容和资源,都不是随心所欲选择的,一篇课文、一个栏目,无论是主题内蕴,还是蕴藏的能力点,都是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回照与对应。这个单元编选了三篇课文,分别为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吴冠中的《父爱之舟》、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贴合单元“舐犊之情”的人文主题,而口语交际和最后的习作板块,设置的主题分别是“父母之爱”和“我想对您说”。

如此细致解读,我们不难发现编选的资源,都对应了单元人文主题,将“舐犊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慈母情深》一文主要描写了母亲在工作辛劳、身体疲惫的艰苦条件下,仍旧省吃俭用,在困难的条件下,将购买书的钱送到了“我”的手上。作者梁晓声对母亲工作环境的细致描写、对母亲工作状态的细致刻画,加上自身情感的无痕融入,将内心对母亲的不舍以及愧疚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实施“孝文化”的好素材。《父爱之舟》一文,则以具体的时间为序,回忆了年轻时代,父亲在“我”求学和生活中,对我疼爱有加的故事,看似轻描淡写的生活琐事,却在以小见大的状态下,凸显了父爱独特的伟大与深沉,有助于在实施“孝文化”时,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看待、理解父爱。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是借助父母双方对于孩子作品迥然不同的评价,展现了父母在对待孩子时的智慧之爱,为开展“孝文化”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不同维度的资源。

经过如此梳理,学生不仅理解了单元课文的内容,感受了内容之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在统整对比之下,明晰了异同点,把握了单元文本人文主题的内涵,初步感知了“孝文化”的内在意蕴。

2.聚焦视角,体悟“孝文化”的独特体验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将学习的权利以及广阔的自主空间,全部交还给学生,以便于将学生聚拢到课堂最中央的位置。这个单元中的三篇课文,以赞扬父母真挚、伟大、智慧之爱为用意,并不是直接为了教育人,甚至转化人而创作。从本单元中提炼出来的“孝文化”主题,是教师基于文本特质、编者用意以及个性化解读之后重组、创造的结果,是“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视角,在理解内容、明晰内涵的基础上,将自己看成是课文中的“我”,运用具身体验的策略,走进故事情境,直面故事中的父母,形成真切、直接的情感体验,为落实“孝文化”蓄积情感基础。

基于此,教师以综合性学习为抓手,教学《慈母情深》时,可以采用角色场景浸润法,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与文中的母亲这一角色正面“交锋”,借助文字,亲身体验母亲工作环境的嘈杂,感受工作的艰辛以及对“我”的关爱,真正蓄积作者内心的愧疚不安与不舍,让“孝文化”的实施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法,引导学生“化声为文”,将父亲深沉之爱对“我”的冲击转化成为文字,真挚地顺势流淌出来,为落实“孝文化”储备匹配的情感资源。再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可以借助最后一自然段作者的真情告白,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汇聚而成的爱,对于“我”的影响展现出来,以作者成年之后的视角,感恩父母当年的智慧之爱。

任何学习活动的提出和设置,都不是空穴来风,更不能想当然,教师要充分考量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波动,依照学生内在情感的发展趋势、顺应思维方式运转的路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形成就势下坡之效。

二、“有什么”:借整合之机,架构“综合性”的类群资源

1.统整联系,筑牢“孝文化”传承的立根之基

经历了上一板块的资源储备,学生已然从教材编选的板块中,初步感知了“孝文化”的内涵。由于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感知,仍旧停留在单篇逐一而行的层面,综合性学习就需要统整联系课文资源,组织学生在异同辨析中创造性地重组资源,豐富对“孝文化”的深刻感悟,形成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基础。

鉴于此,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三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基于单元整体视角,以综合性学习为抓手,设置单元主问题,从学生“本我”的视角开展综合性探究:“从三篇课文中我们能够读出怎样的‘舐犊之情?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面对自己的父母?”在这一统整性问题的引领之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相同点入手,感受三篇故事中父母言行之下所渗透出来的浓郁之爱,辨析这种爱在方式上、特质上的不同。《慈母情深》重在凸显“慈”字,以具体可感的一言一行,将母亲的柔软之爱、善解人意,浸润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父爱之舟》则以“舟”字为意象,以父爱的深沉,展现了独具魅力的关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形成了巨大的认知反差,制造了鲜明的矛盾冲突,在不可思议之中父母的良苦用心凸显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架构了综合性学习对教学资源统整、重组的要求,学生对于单元内容所渗透出来的“孝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细致的把握。

2.同质拓展,延展“孝文化”传承的广阔素材

综合性学习的特质,首先在资源的“综合”。教材中的选文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是其所指向的具体类群的典型。学生可以从教材课文中先“得法”,但要想实现学习效益的质变,则需要进一步拓展类群资源,以形成类群合力,丰富“孝文化”综合性学习的素材资源。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古代、身边、网络中的“孝文化”故事,拓展“综合性”活动传承的类群资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素材,比如将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纳入到“孝文化”的资源体系之中。同时,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于资料素材的收集范畴,可以是来自于国外的“孝文化”资料,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提炼出“孝”元素,丰富“孝文化”。

由此一来,实施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就形成了更为丰富的体系化资源,有的来自于教材中的单元课文,有的则穿越了时间的樊篱,从古典文化体系中继承而得,有的则跨越了地域的广度,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点,为积极开展实践性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支撑。

三、“怎么做”:借活动之道,架构“传承性”的践行板块

1.汲取:角色置换下的“孝”之故事会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作为一种道德认知层面的教学归属,教师不能以机械的要求对学生发号施令,而要创设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思维高速运转的同时,将意识浸润于活动实践中。鉴于此,基于“孝文化”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我们可以开展“孝文化故事会”的活动,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借助人称的转化,汲取资源中的“孝文化”因子,将“孝文化”悄然渗透进学生的意识之中。讲故事可以分三个层次展开。

(1)教材课文层面。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课文为蓝本,借助教材前期设置的复述要求,积极转化课文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帮助学生在理解、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思维介入到教材之中,接受“孝文化”的滋养。

(2)拓展资料层面。教师可以在层次一的基础上,组建班级的“孝文化宣讲团”,组织学生讲述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与教材中的三篇故事进行统整与关联,在不同维度的对话中,扩展对“孝文化”的理解,并邀请宣讲者和聆听者说说自己的感受,丰富学生的解读成果。

(3)身边故事层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如果所学的素材和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脱钩,学生可能会自动开启屏蔽模式,而源自于自己或者同学身边的故事,往往更具有感染力。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了解的“孝文化”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凸显“孝故事”的真实感,甚至可以邀请故事的当事人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独属于他的“孝故事”。

无论是表达还是倾听,学生都不是置身事外的人,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者,他们以故事为载体,联系自我、观照自身,在角色置换下,汲取“孝文化”的营养因子。

2.内化:情境扮演下的“孝”之情景剧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以直观性思维、形象性信息为主要感知对象,因此视觉层面的资源能够对学生形成最有利的思维冲击。综合性学习要打破传统教学下的学习方式,以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为平台。基于此,在推动“孝文化”主题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孝”之情景剧活动,将活动开展和推进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从扶到放、迁移运用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内化角色体验,将“孝文化”得以传承。

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点拨者和引领者,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二十四孝”传统故事之后,构建合作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并指导学生将原本的记叙文改写成为剧本;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和组织的效能,让每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阅读剧本,内化语言,将自己演化成为故事中的角色,感故事之所感,孝人物之所孝,从一个客观的阅读者转变成为一个积极的构建者。

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契合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定位。“人文性”的落实与传递,绝不是简单的告知与粗暴的灌输,而是借助语言感知理解、悦纳积累和迁移运用的过程,应大道无痕地落实融通。整个情景剧的表演,涉及到学生对故事的深入阅读,对剧本的创作改编,对语言的吸收内化,对语气的调整把握,这些都对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形成了有效推动。同时,学生在紧扣语言的过程中,故事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虑,都流淌进了心田,“孝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悄然得到了落实。

3.传承:基于生活下的“孝”之表白场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传承。依循综合性学习的样态和特质,教师要基于语文课程的特质,创设属于语文的实践性活动,将“孝文化”的传承,以“软着陆”的方式展开。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教材中“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搭建向父母表白的“孝传承”现场,最终将综合性学习活动推向高潮,达成“传承”的综合性学习目标。比如借助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可以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时机,让父母回忆、描述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将自己感恩、感谢的话语融入其中,用最真诚的话语践行“孝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将整个过程拍摄成视频,作为重要的温馨时刻永久保存。再比如教学习作“我想对您说”,就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形成想要对父母所说的话,通过写信的方式,抒发自身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让父母能够聆听到来自于孩子内心的聲音,我们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创设“孝”之表白的现场。在活动进入高潮之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说一说:面对父母的一言一行,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看待?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践行孝道文化?

从心中所想的口语交际,到落于笔端的习作,从在家中向父母表达感恩,到班级的集体表白,从语言倾吐,到行为实践,本单元“孝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也逐步达到了高潮,并通过系列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程的滋润下、在语文方式的支撑下,获取言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2022年版课标强调:“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与时俱进,摈弃传统教学中机械灌输、生硬训练的模式,紧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属性,创设可感情境,设置明确任务,以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践行孝文化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JY14L-27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丰县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孝文化综合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背课文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