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实践范式与价值意蕴

2023-05-30 11:32邱淑瑜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闽南研学旅行

邱淑瑜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社会化、实践性学习的需求。由此,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如何有机融合,变“研学旅行校外活动”上升为“校内学科课程”,发挥共同育人的功能?聚焦小学培养目标及研学旅行特点,运用项目学习理念进行创新实践,以追寻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

一、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实践范式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强调驱动性问题源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将“看见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联系起来,用“为什么这样”驱动学生不断去探究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被动单纯的“看见”学习转向探寻跨越时空的过去或将来的“模样”,作为一种深度的探究活动,它的实践范式既要有符合研究逻辑的模式引领,又要重视探究过程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项目研学旅行中获得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模式引领:研学旅行中的项目学习设计

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学习容易受外界干扰,难于对看见的或听到的“知识”深入学习思考或探究,最终“游而不学”效率不高。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是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实施的实践性课程,其最大特点是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主张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项目研究以“行中学,学中知,知中行”为研究逻辑,因此,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重视问题驱动,系统规划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研究方法等支持引领项目学习进程,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标地学习,聚焦任务精准体验与学习,形成个性化的成果输出,让研学旅行真正有研味,并在多元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在项目学习中,为提高项目学习质量,手册编撰都要精心设计卷首语以触发学生学习启航;设计行前了解、行中任务、行后研习三个板块,低段主要采用“我们的约定—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收获”的感知式项目学习模式,经历梳理研究任务,行中观察了解,行后成果展示的项目学习过程;中段采用“知多少—我发现—我创造”的操作式项目学习模式,经历以任务驱动促了解,合作学習促收获,反思改进促创造的项目学习过程;高段采用“了解—探究—畅想”的设计式项目学习模式,经历了解是什么,体验怎么做,畅想再创作的项目学习过程。

案例:认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事件火爆全网,新能源汽车被推上风口浪尖。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它与传统汽油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与汽油车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带着问题学生走进了厦门市金龙联合汽车工业基地,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参观智慧展厅,了解新能源车的工艺流程与智慧功能;走进金龙客车生产车间,探索轻型客车生产,了解自动化工装设备,并同一线劳动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轻型客车的组成与构造,同时思考轻型客车与新能源客车的区别,然后畅想未来新能源汽车新功能。

动态生成:研学旅行实践中的项目化学习运用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将熟悉的常规问题动态生成对新问题的创造性思考,运用学科知识将脑中的想法变成一处处“看得见的风景”,用脚步丈量或动手体验操作,使每一个场域都是学习和体验,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不断迭代生成新的经验与知识,在自我启动思考、创生理解中反思,促进能力一次次跃升,在生成项目成果过程中核心素养成为“走得到的景点”。

案例:在体验新能源汽车时,学生对轮胎的生产、原材料、种类、轮胎上的花纹作用都有所了解。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难免出现漏气、爆胎等情况,那么面对突发状况,我们如何及时补胎换胎呢?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动态生成相关研学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补胎换胎,有的小组太急,没有按照要求对补胎的地方进行按压,导致补胎贴松动,补胎失败,操作的失败创生新的感悟“欲速则不达”,做事需要耐心与细心。

在畅想新能源汽车活动中,在团队协作中,个性化的创作生成新的研学认识:有专为女性设计的“鸡尾酒”概念车,车辆色彩灵感来源于鸡尾酒,微醺的感觉更加适合女性;有车身仿造海豚设计的新式车辆,外形简约又兼具灵敏性,利用车身弧度减少阻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还有体现环保理念的环保车,造型大方,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了环保的理念。想象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在项目研学中得到提升,科技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价值意蕴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以景点作为课程资源,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借助导优或同伴资源,借助研学手册作研究指引,自主探究,链接学科知识与景点文化贯通的桥梁,以多元化的问题、多样化的方法、个性化的成果创新实践学习,以此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在目标定位上,注重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呼应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改变单纯依赖静态文本的学习方式,主张在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的活动中,将抽象化的隐性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身心感官体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目标上,注重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呼应,重视“旅行”的具身认知功能,以身在其中的直觉体验,心在其里亲历文化现象,在实践中层层深入地展开思考与辨析到思在其中的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中,实现与文化学习相通、相融、相摄,从而获得价值认知,实现文化育人,真正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

如“诚毅少年传承美德”项目学习中,学生依次参观了“南洋巨商矢志报国”“倾资兴学情系乡国”“纾难救国民族之光”和“嘉庚现象诚毅同行”四个展厅。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以及大量的图片、文字和音像等资料,了解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事迹,领悟“嘉庚精神”的精髓。接着到归来堂,欣赏独特的嘉庚建筑风格,感受嘉庚先生的智慧与情怀。参观陈嘉庚先生故居,以他的手稿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体会其日常生活的节俭,与大手笔创建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被他“宁可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精神深深折服。通过在场体验、具身认知等方式感知、发现、理解嘉庚精神,而小组协作尝试动手设计制作一幢有“嘉庚风格特点的建筑”。搭建建筑模型,感受“穿西装,戴斗笠,东方压倒西方”的独特魅力;组建导游团队,请教导游老师传授讲解秘诀,尝试自己撰写讲解词,做景点讲解,向游客介绍嘉庚精神;参加赛龙舟活动,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走向深度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二)在课程实施中:注重顶层规划与动态生成相结合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以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崭新方式颠覆了理论灌输的传统方式,重视以动态生成的体验与创新过程取代了静态固定的知识学习,面对鲜活的社会文化生活世界,其研学目标、主题、进程会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生成、发展。

如在“访闽南古厝,探闽南文化”的研学旅行项目课程中,从以下驱动性问题出发:近年来,翔安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拆迁”成为翔安区人民饭后闲聊的话题。曾经的闽南大瓦厝在时代的进步中被拆了许多,那些记录在大瓦厝里的悠悠岁月也在慢慢消逝。那么,昔日红墙、黑瓦、燕尾脊的闽南老屋背后究竟有哪些智慧结晶和故事呢?又有怎样的文化习俗在里头呢?并设计了“查阅资料,认识闽南建筑—实地考察,探寻闽南文化—成果展示,宣传闽南文化”三大流程。

研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疑问:闽南大瓦厝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呢?通过访谈专业人士,实地查看、求证并深入了解以下问题:

闽南大瓦厝为什么都有个天井呢?这有什么作用?

闽南大瓦厝的红墙、黑瓦及燕尾脊有什么特殊含义?

闽南大瓦厝的客厅都是敞口的,非常宽敞,在客厅两侧分布着对称的房间。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大瓦厝的墙体都是泥土和木头的呢?

现在很多木头做的家具用不了几年就会被虫子蛀了,为什么那些屋子里的木头不会呢?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每间大瓦厝里都有一块高高的石头门槛,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最后基于学习收获以创编童谣、传唱童谣的方式输出学习成果,宣传闽南传统文化。

在具体实施中,要重视顶层规划与动态生成相结合,不能静态机械地完成预设的研学计划方案,学生衍生新的问题,呈现出持续性、递进性、动态性特征,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在“研”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体验、求证、探究新的意义。

(三)在學习方式上:注重空间拓展与因地制宜相协同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教学空间由静态的课堂和教材转换到自然环境,依托研学基地资源,以艺术氛围的空间环境创设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宜的身体与思维活动场域,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教育”场域中渐进提升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在学习方式上,注重空间拓展与因地制宜相协同。

如在“自信少年点赞家乡”澳头新农村变化探究中,以“鳌石”这一特色标志从时间维度(历史)发掘文化资源。

据当地的老爷爷介绍,这个石头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传说是在旁边的鳌江里面,发现了一种龙头鱼身的鱼。于是当地人就在宗祠后面的一块石头上刻下了“鳌石”,自打这字一刻上去,那只龙头鱼身的生物就没有出现过。鳌石的背后是一间妈祖庙,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人们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以艺术为切入点,以集结澳头本地元素的北欧当代艺术馆,裱在墙上,或吊在空中,或陈列造景,借每一件作品创作灵感引导学生寻找家乡的变化,感受艺术家对美丽渔村的喜爱。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变化,从空间维度、生态维度(社会)等多层面深入创造性地发掘、了解散落化、隐形化的当地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因地制宜转化成研学内容,丰富研学的主题和形式,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研学旅行课程的无缝连接。

(四)在素养达成上:注重元素嵌入与内涵渗透相联动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贯彻了回归学生生活、知行意合一和综合性学习等理念,彰显了统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取向。在素养达成上,注重元素嵌入与内涵渗透相联动,鼓励学生以“文化元素理解”和“文化内涵实践”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经验和文化信息,不断探索文化新内涵。项目学习中对蕴含的核心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赋予新的内涵,并将其渗透到研学旅行的主题式学习任务中。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学习结合现实条件,根据“主题元素”编制多个“项目”,根据“项目”维度创建多个“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元素嵌入与内涵渗透相联动,由此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提升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并最终构建起价值观念。如在“儒雅少年研习六艺”项目课程中,创建“查资料,画导图,观发展”,让文化自信根植心中。“穿华服,行拜师礼,知礼数”让礼仪文化渗透其中。“学六乐,唱南音,感艺术”让艺术种子悄然绽放。“学射艺,试体验,悟技巧,感意志”,让专注与坚毅品质的重要性渗透其里。“学六书,感历史,玩汉字,叹智慧”,让古人造字智慧熏陶其中。“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有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对“礼”的遵从。在研学中,他们主动捡拾垃圾、擦拭餐桌、关心照顾同学,留下了一个个文明的剪影,品国学经典,争做文明有礼的儒雅少年。

运用项目学习理念进行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既有项目学习的学习样态模式引领,又注重动态生成的引导实践,有效改变了把研学当作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访谈、实地体验中获得具身认知,以身在其内的直觉体验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教育”场域中亲历文化现象,渐进提升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让学生在听、说、画、做、演等多元成果实践中不断变化、生成、发展,让研学旅行学习真正发挥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闽南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