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以“戏”促“思”:指向学科育人的英语教学实践

2023-05-30 11:32刘阳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戏剧育人文本

刘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素养导向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关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应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转向与改变——从‘教书走向‘育人,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工具,思维则是语言的内涵。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应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需要和语言素养所承载的价值观入手,选择适宜的切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教育戏剧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表征是为学生创造感知体验、身临其境的参与机会和学习空间,使之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教育戏剧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基于问题,运用分析、演绎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使之获得全面提升和发展。通过教育戏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关键性“主问题”,凝练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创造、去合作;从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和主题性入手,推进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横向延伸,纵向拓展,选择适当的教育戏剧方法和范式,引导学生自然融入,自发探索,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问题的主题凝练

思维由问题产生,又因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深入的发展。关键性的“主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路线图”。戏剧学者乔·温斯顿认为:“故事因其引人入胜的人生议题而成为戏剧教学的重要题材来源。”因此,教材文本是寻找和整合关键单元教学问题的载体。兼顾趣味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问题引领的教学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逻辑体现和有序表达,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话题、感情与脉络的递进中获得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根据单元整体的教学内容,围绕大主题,解构文本,凝练课时“主问题”,设计脉络清晰、具有启发效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自觉参与课堂活动。

以牛津版英语教材2AM4 The natural world,Unit1 In the sky为例。

(一)深挖主题领域,增进戏剧理解

在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中,学习主题领域(Them of learning area)是课程设计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戏剧活动所集中的焦点和关键,值得深入探索并加深理解。本单元的话题是“人与自然”,单元功能为“询问、介绍”。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能感受到天空的美丽、有趣。模块话题为The natural world,在进行关键“主问题”提炼时,自然是学习的主题领域,通过整合单元文本内容,聚焦“人与自然”的主题领域,基于“in the sky”的单元课题,衔接第一课时“外出露营,观察天体”的语境,第二课时将文本故事的“主问题”确定为“Do you like the sky in the day or the sky at night?”这样一个选择性的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演绎和讨论,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语境,结合自身思考“喜欢白天的天空还是夜晚的天空”这一基于现实的真问题,从扮演文中人物,到结合自身和所在场景,由易到难诉说理由,层层递进,增进戏剧理解,并激发思维。

(二)基于认知层次,推动感情递进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得知,二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获得新知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本单元的语用任务是:能从名称、特征(颜色、大小、像什么)等方面询问并描述所看见的天体,介绍天空中的景象。通过欣赏天空中的真实景象,结合视频和图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moon、star、sun等核心词汇,通过情境的推动,询问所见天体。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In the day(白天)”和“at night(黑夜)”的不同和对比,在“反观他人”的基础上“推及自身”,感情逐步加深,思考白天和黑夜的不同美丽。

(三)抓住教材线索,巧设问题脉络

基于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从而得出文本的线索和脉络是关键。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厘清内在关联,巧设符合逻辑性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学生感知并理解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品格。

在对2AM4U1 P2的故事文本进行问题设计时,以關键性的核心问题:“Do you like the sky in the day or the sky at night?”为支撑,分段推进,从“Tom likes the sky at night.Why?”到“Dad likes the sky in the day.Why?”两个并列性主问题,逐步呈现本课时的三段主文本,层层推进,激发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学习。

从戏剧理论中的学习主题领域入手,明确本单元的焦点问题,扎实教学的问题准备,遵循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发展规律,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感情的递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扎实的训练,思维能力获得提升。在掌握核心词汇的基础上,内容和难度循序渐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依次设定文本的呈现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与此同时,整体对接综合知识点,横向层面重构内容,纵向层面把握难易度,从整体的视角感知、把握文本内容,将思维融入其中,彰显戏剧文本的内容和思维在整体中的逻辑关联。

二、问题的横向延伸

戏剧融入英语课堂,将赋予课堂和学生以共情力,明晰文本的知识结构和问题脉络,无痕融入戏剧范式,从而凸显文本冲突和矛盾,为学生个体提供更加立体的空间和发展。在问题的横向延伸下,学生进行洞察、思考、分析和评判,通过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解决问题。教师运用适时的戏剧范式引导学生在梳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任务活动,进行甄别、确认、提炼和表达,最终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

(一)问题引领,梳理知识结构

在英语课堂中巧妙设计关键性“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提问、解答、追问并逐步明朗。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辩证和演绎的过程。若缺乏清晰的主线和预设,就不能建构完善的课堂知识,降低教学效率。碎片化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主问题”和一系列子问题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点。熟练掌握知识点是进行甄别和评判的基础。在对比中感知差异,进行有目的的体验,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2AM4U1 P2中的问题构成为例,以问题整合并串联语言知识,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逻辑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融合,设计问题结构表(见表1)。

(二)问题切入,择定戏剧范式

以问题结构为框架,结合戏剧范式在教学环节中设置相应的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交流合作进行自主探索和尝试,以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整合文本教材,选择适宜的故事内容、情境、冲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结合相应的戏剧范式,让学生在立体化的体验中获得真实和深层次的意义,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点,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根据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2AM4U1P2主文本推进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教师入戏”“建构空间”“专家外衣”“百宝箱”等戏剧范式。首先,“教师入戏”铺开教学主文本,“建立空间”并扮演角色,学生身临其境,感知问题,结合图片、音频等直观刺激激发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大胆说出自己眼中或者心目中的“What can you see at night?How is the star/moon?What?s it like?Is it beautiful?”从而获取更多与主文本相关联的信息和内容。最后运用“专家外衣”表达自身感受,打开思路。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甄别所见所闻,对之进行甄别和评判,得出较之他人独一无二的“It?s...It?s like a /an...”语言输出。

三、问题的纵向深入

英语学科的教学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需要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素养以及理解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能力。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协商性的特征。学习具有情境性、社会性的特征。要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真实的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在情境、实践中建构知识。”通过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戏剧情境,并与教育主体的个人生活经验相关联,迁移到学生自身,给予学生质疑、尝试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涵养人文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一)问题串联,戏剧情境生成

课堂中问题的设置能够提供一条主要的“情境路线图”,将相互割裂的语言知识串联起来,推动戏剧情境的变化,促进新的语言情景的发生。戏剧情境的设置需关注问题的“真实性”,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相似和重合。在符合日常生活逻辑的语境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易于理解的对话环境和节奏中,学生能够理解、适应并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正如英国心理学家Margaret Donaldson所认为的那样:“个体的学习在与情境的互动作用下能产生最大程度的效果。”问题衍生于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方能激发其认知和情感发展。

2AM4U1P2通过戏剧内容,即Tom一家探讨各自所喜欢的大自然,Tom喜欢黑夜,他陈述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I like the sky at night. Look at the sky,I can see the star.”由于核心词汇star(星星)的相关内容较难,在问題的引领下,推动戏剧情境的转换并对夜空中的星星进行描述。Tom喜欢黑夜的第二个原因是“I like the sky at night. Look at the sky,I can see the moon.”在对moon(月亮)进行描述的过程中,Mom(妈妈)向大家展示更多关于月亮不同形状的照片,学生在不脱离戏剧情境连贯性的过程中了解full moon(满月)、half moon(半月)以及crescent moon(新月)的知识,为后续学生身临其境般体验和探索月亮的形状、大小奠定经验基础。

(二)问题追问,促成戏剧张力

“戏剧冲突是教育戏剧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戏剧的实质是冲突和矛盾。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冲突,促成戏剧张力,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当问题与学生主体形成共鸣或引发其极力反对时,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诉求较高,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关注,并对之产生强烈的期待。在进行问题追问的过程中,要考虑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也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发散空间。考虑戏剧矛盾的焦点和路径,如何从已知推出未知,弄清楚“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并列、主次、层第、因果等关系。适宜的戏剧情境、合理的问题及戏剧张力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摒弃固有思维和习惯的束缚,通过“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在迁移中进行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笔者仍旧以2AM4U1 In the sky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本课时以主问题“Do you like the sky in the day or the sky at night?Why does Tom like the sky at night?Why does Dad like the sky in the day?”呈现戏剧文本,给予学生表达不同感想的机会,衍生出“What can you see ...?How is the ...?What?s it like?Is it beautiful?”的思考。在互为因果中描述自己的理由,为学生的思维空间留白,学生在戏剧情境中建构出自己的语言框架结构并感受日月交辉、昼夜更替,大自然令人惊叹的美丽。

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和戏剧方法的有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英语教学应始终坚守育人价值的本真,稳固英语学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利用主问题明晰教学路径,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把握英语的本质,在深度思考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内化戏剧理论和方法,逐步发现语言深层和高端的美,通过课堂有意义的问题引领和行之有效的戏剧方法,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和世界中,使之成为传播知识和帮助思维的工具,最终真正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育戏剧促进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C20221081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戏剧育人文本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戏剧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