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小学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研究

2023-05-30 13:29邓洁琼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作品民族

邓洁琼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在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潜移默化作用下,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传承,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的策略,以期为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率、发挥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小学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

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思政教育,很可能会成为一种说教,但如果将其与民族音乐作品欣赏融合在一起,就能形成思政教育和品德培养的情感基础,与传统强制性教育相比,它的魅力在于优美的旋律蕴含着一种特殊魅力,在小学生的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具有一定的智育作用

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智力的过程中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育效果不但得到了教师的关注,而且也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实践可以证实民族音乐对学生的智力发育、智力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价值

音乐与社会文化是相互促进的,而民族音乐同时又诉说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族音乐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精神,值得大家了解。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文化形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中得以延续。在小学民族音乐欣赏课中,不管是教材中民族音乐作品的选用、编排,还是教师的授课,都是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等方式,把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民族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音乐特征也因时代而异。通过民族音乐,可以体会到各时代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地域特点,并从中体会到不同时代人民的审美和生活趣味。

(四)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价值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其本体作用也是其主要功能。任何一种艺术门类课程都有自己的美学价值,虽然它们的表现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但都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其美学标准是不一样的,其美学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音乐教育是通过把声学作为一种表现方式,把它构造成具有动态结构的审美形态,可以使受教育者能够感受、理解、欣赏、表现音乐的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具有巨大的美育价值。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小學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研究

(一)创新教学方法

民族音乐既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理解这些文化,我们才能把它传承下去。民族音乐教育主要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重视,会使得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只停留在听觉层次,无法发挥文化影响。为此,必须对民族音乐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当前文化教育和文化实践的要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民族音乐的自身特征,通过多种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融入民族音乐的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的内涵和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并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例如,教师在教授陕西民歌《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时候,用视频剪辑的方式,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充满激情的画面,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北京喜讯到边寨》以激昂的旋律,将边寨居民听到喜讯后的欢乐景象,以民间流行的对歌、对舞相结合的艺术表演方式,运用苗族和彝族的歌舞声调,营造出乐曲的音乐意象,表现边疆人民的欢乐情绪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欣赏的兴趣,是指导学生认识并喜爱民族音乐的最佳途径,使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不再限于课堂形式。培养学生欣赏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对民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求。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学校和家庭是两个主要阵地,课堂内外的良好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主要基础。家庭学习氛围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但很多家长认为班级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往往忽略家庭因素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与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影响家长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态度,让家长认同并积极辅助教师在家庭开展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如在周末时间,一家人聚在一起观看民族音乐欣赏节目《耳畔中国》和《民歌大会》。结合优秀民族音乐元素和流行文化的民族音乐节目,通过学唱模仿,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欣赏体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家庭成员情感融合,又利于养成家庭民族音乐欣赏习惯。父母是孩子学习与生活的榜样,通过以身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民族音乐欣赏意识、聆听习惯,在教师与家庭的双重引领下,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欣赏体会,加强欣赏教学的多维度实施与实践。

(三)开展多样音乐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观强调“以人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体验。民族音乐确实展现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只有在聆听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提高自己的音乐核心素养。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以人为本,既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又要在思想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思维特征,进行适当的音乐活动,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进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音乐活动难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各种音乐的乐趣,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知识抢答比赛。在竞赛中,以小组为单位,以节目或歌曲的形式展示民族音乐特色。因为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在竞赛中都能很好地完成问题,既能增加知识,又能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有着无数种风格鲜明的民歌,如古筝《渔舟唱晚》、琵琶《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真正爱上民族音乐,并将其发扬光大。

(四)感知主题旋律

音乐的中心、基调和乐思都是作品的核心。民族音乐作品中的主旋律往往是高歌猛进,节拍特征明显。如《阿细跳月》的创作是以彝族特有的四五拍节奏和色彩为特色的,它的主题是四个完全相同的旋律,每个句子的结尾都是同样的节奏,充满了舞蹈的气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民族音乐主要运用“听”和“动”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主旋律。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三二三拍的模拟动作,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四五拍子的节奏特征,然后配合音乐进行韵律训练,并记住歌曲的主旋律。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主题曲,让学生在跟着乐曲的同时,根据乐曲的曲调来绘制图谱。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主题的旋律创作出歌词,或者利用打击乐的伴奏来作为主题旋律,这样具体、有效、可行的音乐实践活动反复倾听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五)创设情景教学模式

“音乐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创造特殊的情景,并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常常依靠教材内容,很难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到多种“民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符合民族音乐内容特征的特定课堂环境,使之与情景相融合,以情感打动学生。例如,在課堂上,可以根据民族音乐所传达的内容,在表达上充分考虑情感因素,随着音乐的发展,语调和语速也会随着音乐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鉴赏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和共鸣。在音乐情景下,学生对音乐意象的掌握较好,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特征,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意象。例如,在欣赏《梅花三弄》时,可以采用图片、录像或在讲台上呈现真实的梅花,使学生体会到梅花的美丽。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要求学生通过情景化的方式来体会其意境,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使枯燥的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六)校本教科书的编写

校本课程是一种具有地方性、群众性、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校本教科书的编制与执行,要立足于校本,立足于校本教学,以学生的个性为参照。把“以人为本”的校本教材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对促进小学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要以本土民族音乐为基础,体现本土民族音乐的特色,充分反映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地方音乐相对于其他民族音乐而言,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熟悉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音乐合理地融入教学设计与组织之中,把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作品欣赏相结合,促使学生了解、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七)开展生活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提升

音乐是从生活中诞生的,在历史的磨砺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形态。所以,音乐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这些音乐源于对人生的认识与感受,是民族生活与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深刻领会民族音乐的内涵,仅凭唱和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深入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感受到生活的声音。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民族音乐,体会民族氛围,进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并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民族音乐。

例如,在传统节庆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传统节庆中观看各民族的节日庆典录像,聆听各民族活动中的音乐,引导学生找到与节日适合的民族音乐,并说出适合的原因。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民间节日,体验各种歌舞,在热情的民族活动中,体会到节日氛围,感受不同民族文化氛围。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习俗,通过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体会民族音乐表达的文化观念。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差异和联系,以此得到灵感,把欣赏融入生活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八)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的评价和课堂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欣赏教学与歌唱、器乐教学一样,不能忽略评价,因为欣赏教学目标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或标准,“教”和“学”都要遵循,所以教学目标要尽量可读、可考。此外,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遇到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挑战和得到教师的表扬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样的特点,促使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草原牧歌》中,首先设置“快乐字典”比赛板块,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知识转移,以辨别《赞歌》是长调还是短调并说出两者的特点以及区别;其次进行扩展,谈论蒙古族音乐人或歌唱家,并哼出他们的代表作;最后总结,归纳出最大的收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歌曲或舞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也越来越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鼓励,把学生的长处放大,让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成就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育是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智育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通过运用音乐作品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体验美、表达美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核心素养。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小学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研究(立项编号:2022YB088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音乐作品民族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我们的民族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