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缺口

2023-05-30 05:18宋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宋怡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个融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振兴体。其中“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具积极意义和能动性的因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了解到,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至63.89%,与70%的国际达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我国农村面临着“空心化”“人口结构老化”“人才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安顿人才、壮大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高校的人才资源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集中性等特征,高校的人才输送与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形成了“无缝榫卯点”,彼此的供需关系需要恒定的、持续的、长久性的链条机制来加以稳固和融合。“一阵风人才帮扶”“放烟花式技术扶持”都属于治标不治本,唯有让高校学生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创新创业,方能打破农村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高校人才帮扶;持续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125-03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1月,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意味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下要务。高校在脱贫攻坚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2011年起,教育部按照中央的要求,精心挑选44所以综合类和理工类为主的直属高校,对口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高校一直发挥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等助力基层扶贫。刚刚在脱贫攻坚中取得全面胜利的中国乡村,面临着农村人才外流、人口结构老化、基层组织管理人才缺失、“头雁”人才匮乏的困境,而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贫困与教育的关系,如“治贫先治愚”“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扶贫必扶智”“扶贫又扶志”,概括起来就是“志智双扶”[2]。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主要机构,在乡村振兴体系中承担着“志智双扶”的历史责任[3]。回顾国内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具体做法,主要为以下几类: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村”或“校企”产学研示范基地;院系与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慈善公益捐赠活动;志愿者乡村支教;校农结合农产品进校园;贫困生专项资助;派驻驻村干部等。以上做法确实见效快、易于组织、周期短且落地性强,但是对于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彻底性而言,很难产生标本兼治的长远效应。

乡村振兴,作为“三农”问题的最新战略,2050 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从整个战略要求来看是全方位、一体化、彻底性的。“捐赠式帮扶”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科研下乡”“文艺汇演”等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为此,高校应该找到发挥自身优势的“绝佳维度”,助推乡村振兴。

如何将高校人才引入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立足于乡村的发展,最终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统一。这种長效机制或者说这种“人才持续帮扶”的行为路径才是真正解决乡村振兴的症结点。

二、已有文献梳理及以往人才扶贫路径

(一)文献梳理

湖州市安吉县通过外部嵌入(吸纳)与村庄内生(培育)两种路径,形成二者相互补充和配合的乡村人才吸纳和培育机制,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提供人才保障[4]。陕西民办高校实施“两联一包”“双百工程”计划,为贫困地区输送财力、物力、人力[5]。贵州大学的“博士村长”帮扶计划、清华大学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农民”方案创新出一种“农学模式”培养农民技能等。回顾高校的人才扶贫,确实存在“同质化”“功利化”“盲目化”等实际问题[6]。很多专家也提出用创新教学的方式来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如南京理工大学“拓展式教学”“普惠式教学”“典型式教学”等[7]。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了解到高校“人才库”的资源优势很明显,乡村振兴中“人才洼地”也是现实难题。两者的结合如何做到长久、稳固、合二为一,这才是治本之策。乡村振兴中还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如基层党建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带头人才、综治管理人才等,这些基层岗位与高校院系、专业又有何联系,导入机制又是怎样的,这类问题更值得深入思索。

(二)以往人才扶贫路径

“人”是带动城乡间市场、技术、信息、理念等方面密切互动深度融合的最佳因素。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引资,也需要“抢人”,如此方能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培育和人才引进同步发力,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逐步实现以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8]。

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产业实训基地”等活动既符合教学育人的需求,也契合了农村对知识的需要。但是,此类活动具有短期性、不彻底性、不系统性等特点。通过调查研究高校的帮扶行为,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人才帮扶措施确实存在着“短期性”“表面性”“有限性”等问题,对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无法完全补足。并且,高校人才在乡村帮扶中有使用率不充分、后发优势不明显的基本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第一书记”等帮扶措施施行以来,真正坚守在农村生活和发展的人才数量微乎其微,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导致人才在工作中很难发力,工作成效不显著。这说明,人才的导入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极为重要[8]。目前在农村,空心村、留守老人以及边远山村的田园荒芜现象凸显,种植业经营人才缺乏,技术人员过于老龄化等。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本土人才不愿留在田园,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以及土地流转没有形成规模,土地的使用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还未规范化、规模化展开,经营上低小散等情况。而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管理型人才、基层组织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9]。

三、解决方案:人才帮扶的持续性路径

乡村振兴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发展产业的思维、技术、资源、市场、政府政策引导,当然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负责人的“正确带队”。二是乡村事务的统筹管理,理清日常村务、提供便民服务、整改村容村貌,提升百姓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因此,高校在人才输送方面应该是两个层面,一是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二是为优秀的大学生提供乡村就业岗位。其核心目的都是希望高校学子扎根乡村,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服务于乡村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如下职位方向,村两委(助理)及大学生村官,具有统筹、管理、策划、组织的能力;村集体经济总经理,懂市场、懂销售、懂商业运营;村合作社总经理,懂企业管理、人事管理、善于企业经营;村委宣传部,懂摄影、摄像、剪辑、有文字功底、有自媒体运营经验;村委法务,拥有法律知识、能够为村民提供法务咨询、协调邻里冲突等。

上述梳理可见,乡村振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并且上述梳理的职位方向并不全面,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需要一批拥有知识技能、有想法、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共建乡村。为此,笔者提出高校人才帮扶的持续性路径,如图所示。

图   高校人才助力乡村的持续性路径示意图

首先,将高校人才输送对象分为两类:其一为“乡村创业项目”的创业大学生,其二争取“乡村工作”的就业大学生。学校各院系及本校“双创中心”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向学生所在的乡村(原籍)进行人才推荐,工作期限为3—5年。一方面缓解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返回原籍能够让学生增加责任感、亲切感、荣耀感。高校把关生源质量,并利用由学校、地方政府、社会第三方力量组建的“双创导师团”对奔赴“乡村社会工作”的毕业大学生进行专项培训,避免大学生回乡后“眼高手低”,出现“工作不适应”等问题。

其次,针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高校联合当地有责任心的企业、NGO设立“创投基金”。针对大学生回乡创业及所选择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审核、孵化,并结合政府的专项政策,给予大学生一些补助、支持、关系协调,顺利将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落地,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另外,官方媒体需加大宣传力度,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报道一些“返乡大学生”的成功事迹,开专栏、设专项电视栏目,形成一种价值观的传达。对于主动返乡工作的大学生,通过3—5年优异的工作表现,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并且,允许他们再次做选择是留村发展还是外出争取其他的工作机会。回乡工作的大学生,每三年、每五年轮换,可将村里的大小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的幸福感也得到极大提升;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出务工的青年人也能居家就业或者回乡发展。

整个人才输送的路径在于“持续性”“良性循环”“多方共赢”。回乡工作不代表一辈子留乡,允许且尊重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利用这3—5年的沉淀能带领乡村走向更好的未来,也能培养年轻人干事创业的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返乡创业应该更多地增加“高校科研技术扶持”“社会资本扶持”“政策利好导向扶持”,让乡村产业变为精品产业、特色产业,让创业带头人嘗到甜头,让老百姓彻底摆脱“穷根”。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设立专门的、针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再培训机制。针对乡村中的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的培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干部,就由相关专业的学院(系)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以确保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个工作机制也是“高校人才持续帮扶路径”的补充和完善。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性、有效性。希望通过具体的、连贯的、可落地的、能操作的方法为高校人才帮扶的持续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启发。研究过程缺乏实证,也仅仅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推理,需要缜密的分析和计量,相信可以通过局部试点来进行理论的证实或证伪,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若能够有效实施,其复制的可能性很大。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其基本职能是教育教学,为社会培养人才。若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为社会所用、造福社会应该是最美好的一件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中巨大的人才缺口,要让乡村产业焕发生机、让乡村管理优化且规范,导入人才、扎根乡村是根本要务。

参考文献:

[1]   陈坤生.浅析高校人才资源服务农村发展的优势和方式[J].就业与保障,2020,(23):16-17.

[2]   燕连福,马亚军.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92-98.

[3]   蒋红霞,熊威.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扶贫的使命与行动[J].教育文化论坛,2019,(6):57-62.

[4]   张胆琼.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治理中的人才吸纳与培育研究——以安吉县三村为例[J].教培,2020,(4):180-182.

[5]   朱艺丹,等.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及经验总结[J].大众标准化,2021,(5).

[6]   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3):43-46.

[7]   陈岩松.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双创”教育的价值旨归[N].中国科学报,2018-05-22.

[8]   邹永帅.依托人才引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J].专题研究,2019,(4):24-25.

[9]   方守红,张浦建.浅议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引进和培育[J].新农村,2018,(12):3-4.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