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邹庄喜事多

2023-05-30 09:29刘凤双董振亚
时代报告 2023年3期
关键词:移民总书记发展

刘凤双 董振亚

11年来,每隔一段时间,69岁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村民邹新曾都要骑上电动车,到16公里外的“老家”看看。

说是“老家”,其实早已沉入水底,成为丹江口水库的一部分。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邹新曾与油坊岗村748名村民一起,搬迁至邹庄村。

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库区移民,生活得怎么样?2021年5月13日下午,挂心于此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邹庄村察看村容村貌,了解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他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我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年5月13日下午,伴著时停时续的小雨,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色果园基地,实地察看猕猴桃长势,详细了解移民就业、增收情况。“总书记就站在我们干活的果树前,我激动得不知道该说啥好……”回忆那一刻,村民张光先难掩激动。

“搬迁前的老家,走的泥巴路,吃水用肩挑。搬迁之后,大家虽然住上了移民房,村里通了水和电,但人均只有1.4亩土地,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邹庄村的转变始于2016年,村里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引进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流转652亩土地发展莲藕、猕猴桃等产业,建起了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在果园务工,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在果园基地里,张光先向记者晒起了“幸福账本 ”。目前,邹庄村300余人就近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去年,人均年收入达1.38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来基地时,邹庄村第一书记凌行一直紧随在侧,汇报自己驻村工作情况。“总书记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对移民群众的关心溢于言表。”凌行对此印象深刻,“总书记看到在基地务工的老百姓后,便大步流星走过去同他们攀谈,询问收入咋样、过得咋样。”邹新曾、邹会彦父子有着与凌行相似的感受。“总书记来我们家时,我本想将总书记迎到客厅就座,没想到总书记直接进了厨房,随后又查看了卫生间、杂物间、两间卧室,最后才在客厅落座。”邹会彦回忆道,“在客厅,总书记询问我们全家的工作和收入情况,了解小麦病虫害防治和小麦、玉米价格……”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具体,这让邹会彦意外的同时,又感觉十分温暖、备受鼓舞。

“妻子在镇上的服装店上班,业余时间学做电商直播;女儿去年夏天参加高考,被南阳师范学院录取;儿子今年夏天参加高考,有望考取双一流大学;我打算腾出精力开个农家乐,每年多创收三五万……”邹会彦细数着自家的可喜变化,笑着说,“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像总书记祝福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不负总书记嘱托,

我们都铆足劲往前冲!”

走在邹庄村宽阔的水泥道路上,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洋楼分立两旁,入眼皆是忙碌的泥瓦工人,不同机械的作业声交织入耳。和邹会彦家一样,整个邹庄村最近都是喜事不断。凌行兴致勃勃地介绍说:“全村175户房屋立面改造砌墙、粉刷都已完成,村内主干道、出村道路绿化正在进行,很快还要改造电网和下水道……”

村里喜事不断,村干部忙碌不停。“你有什么直接问吧,我马上还有个事要对接。”见到记者,邹玉新语速极快地说道。刚开始几分钟的采访,数次被电话打断,邹玉新不时表达歉意:“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很多事在同时推进,边边角角都需要跟进,实在对不起。”

“邹书记,您一天睡几个小时?”“没具体算过,反正早上5点后没赖过床,晚上10点前睡不了觉。”邹玉新低头拨着电话,等待电话接通的间隙回答道。“您手上的针眼是怎么回事?”邹玉新看了看自己的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最近工作压力大,身体有点吃不消,挂了点水,没啥大事!”

停顿片刻,邹玉新有些犹豫地分享了一段心酸的经历。去年底,邹庄村启动提升改造项目,在拆除乱搭乱建的关键时刻,邹玉新的母亲因脑梗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违建拆除事关群众利益,我在医院就接到了10多个催促电话,赶回村里已是凌晨1点。”邹玉新说,再回到医院已是10多天后,他问母亲是否还认识自己,母亲“有点恍惚”的回答,让他当场落泪,心里满是愧疚。

“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们拼一拼都是值得的。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干在前、冲在前,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是我们的责任。”邹玉新兴奋地说,“总书记的嘱托,让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往前冲!”

为了落实总书记的嘱托,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淅川县今年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三面红旗”争创活动,即“产业发展”红旗、“文明宜居”红旗、“社会治理”红旗。每成功争创一面红旗,村里可获得100万元发展经费、10万元工作经费,村书记每月可获奖励300元、其他“两委”干部每月奖励100元。“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争取让三面红旗在邹庄村高高飘扬!”邹玉新铿锵有力地表态道。

“点与点连接成片,

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共享发展成果。”

“这是我的第一个成品!”3月2日上午,在邹庄村藤编扶贫车间里,村民张荣霞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刚完成的藤编工艺品。另一旁,培训老师李雄正在指导几个新来的村民。“藤编扶贫车间去年底开始建设,今年2月28日投入使用,最多可同时容纳60人用工,熟练工每天收入在70~80元。”凌行介绍说,扶贫车间是落实总书记“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嘱托的积极尝试,大大弥补了果蔬基地的季节性用工问题。

淅川县也在用力用心用情写好区域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提出建设“大邹庄”战略布局,即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动下孔、孔北、水寨等村,坚持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通盘考虑,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产业一体化发展,为邹庄村及周围移民村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绘好了,淅川县组建了一个农业农村专班,由县政协主席为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县直部门和九重镇党委政府悉数参加,各单位由一把手带班、一名副职带队常驻村里,负责“大邹庄”建设工作的推进。

2020年底,九重镇还成立了大邹庄产业发展联合党总支,由德高望重的乡贤王艾东任联合党总支书记,统筹跨村联建共同发展的具体事宜。联合党总支成立后,经多次实地调研和市场分析,引进了南阳一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近2000亩,采取“龙头公司+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模式,发展草莓和苕尖种植、加工。“预计4月底完成相关配套建设,基地投入使用后,将为邹庄以及周边村庄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王艾东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在九重镇党委领导下,联合党总支正在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系列景点,“像邹庄现在村容村貌的提升、基础设施的改造等,都是在为将来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王艾东介绍说,“将来点与点连接成片,让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宣扬移民精神,共享发展成果。”

站在水库堤坝上,邹新曾指着北方自豪地说:“这里面,也有俺们的贡献呢!”一渠清冽的丹江水,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达1277公里外的北京团城湖,润泽广阔的北方大地,给沿线亿万群众都捎来了幸福的新生活。

猜你喜欢
移民总书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签证移民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