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读服务:“图书馆+旅游”的新型服务实践*

2023-05-30 16:28王雪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

摘 要: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对内容与服务进行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获得新的发展。文化走读服务满足了时代需求与公众的现实需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价值。从公共图书馆角度出发,了解文化走读服务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质量,多主体、服务形式、受众范围与公益性都是“图书馆+旅游”服务发展实践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内容。为满足受众要求,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公共图书馆需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强化普惠服务,丰富服务内涵,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服务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文化走读服务;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旅游機构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20-03

开展文化走读服务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古代传统的游学活动就是其最早的雏形,知识分子通过“游”实现了“学”的目的[1]。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推进“图书馆+旅游”文化服务模式的积极开展是适应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升读者的文化服务体验感,通过阅读与旅游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文化走读服务新模式以满足人们的学习、休闲目的为主,游客作为读者可以在参与文化走读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对文化进行全新的追求,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走读服务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做出的全新探索。

1 文化走读服务的实践价值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旅游业则为文化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条件,为了进一步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我国需要扩大文化旅游服务活动的影响力[2]。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最佳选择与发展方式,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基地,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以创新姿态引领服务模式与时俱进,以鲜活灵动的方式满足多元化的服务发展需求[3]。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走读服务还需要将知识内容与具体的场景相结合,以实现旅游与学习的紧密结合。文化走读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知识传播与文旅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可以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图书馆+旅游”走读服务活动正是践行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径。服务活动以文化走读为载体,极大地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开展,对于区域文化氛围的形成与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此外,随着社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社会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任,需要通过文化走读服务,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助力文旅融合,满足社会发展新时期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4]。立足于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角度,开展文化走读服务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需求,阅读活动与旅游服务产业相结合能够在旅游中组织深度阅读,满足群体性阅读服务活动,以个体兴趣带动产生具有社会化性质的共读行为,从而满足公众的社会文化服务需求。

文化走读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将阅读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式,根据自身的基础设施条件与人才资源优势,将公共图书馆资源与读者活动进行互动融合,全方位满足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开展,引领读者在旅游参观过程中深刻感知与体验知识内容,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在旅行中获得知识,将文化知识与旅行实践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主动的学习状态[5]。文化走读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读者在旅游中感受阅读的益处,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通过全新形式的阅读服务逐渐养成日常阅读与终身学习的习惯,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充分展现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传播职能[6]。

2 公共图书馆文化走读服务的基本特征

2.1 多主体合作

文化走读服务强调公共图书馆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图书馆+旅游”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双方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各自服务的内容深度与影响效果。文化走读服务的实践过程需要组织多类主体共同参与,地方政府、高校、知名旅游企业、媒体等都应积极参与到文化走读服务中。多主体参与能够提升服务内容的完整度,行业专家的参与可以确定科学化的文化走读路线与内容,知名企业与媒体的参与则可以提升“图书馆+旅游”服务的知名度[7]。随着文化走读服务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类发展性问题,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提供宏观指导与政策性帮助,引领走读服务长期且持续地开展。公共图书馆参与的走读服务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志愿者与行业爱好者的参与,在多主体共同参与下实现广泛与友好合作,不仅提升了文化走读服务的质量,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

2.2 服务形式丰富

“图书馆+旅游”服务模式在多主体参与下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为文化走读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公共图书馆参与的文化走读服务可以根据实践情况制订详细的线上与线下走读规划。线上文化走读活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过程中为游客展示详尽的地方风土人情,通过实时直播、视频介绍与文字图片描述为读者传递最为真实和具体的知识内容;线下文化走读服务以实地旅游探访为主,实践带来的旅游感受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8]。目前,文化走读服务大多以线下活动模式开展,主要有展览、集体读书活动等形式,线下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立体的知识信息内容,同样也可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游客自身感受。文化走读服务中的不同模式都以传递知识信息为目的,公共图书馆举办推出的旅游主题讲座在知识普及过程中达到了旅游宣传效果。此外,服务形式的丰富还体现在活动中,相较于传统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旅游”服务中的阅读内容更加丰富,结合走读活动内容可以推广更加丰富的图书馆阅读经验,在实践中通过集体导读、个人泛读等方式实现,从而丰富阅读服务内容,激发游客的阅读热情,在阅读中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深厚文化,并以此提升游客的实际体验。

2.3 受众范围广泛

“图书馆+旅游”服务模式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认知能力人群的需要。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的文化走读服务并未对受众人群进行限定,而是保证了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活动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和特殊群体需求,并对内容进行了差异化设计,如走读服务通常会对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给予特殊考虑,重点设置与家庭活动相关的内容,提升服务活动的互动性。针对阅读障碍群体,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走读服务则通过志愿者服务帮助读者了解文化知识,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实现文化走读服务的目标,真正做到差异化群体服务的全覆盖[9]。

2.4 公益服务明显

文化走讀服务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在“图书馆+旅游”服务中会考虑到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元素,为满足文化走读的多样化目标,通常会选择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众多历史场所的区域为旅游目的地。游客在活动中可以免费游览参观,切实感受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公益性的服务活动也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无论是读者还是游客都可以更加纯粹地感受文化的魅力,且在长期活动中可以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弘扬区域文化。

3 文化走读服务实践路径

3.1 普惠服务:扩大文化走读服务的受众范围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走读服务中的关键主体,其服务以面向广大民众为主。在“图书馆+旅游”服务中,公共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服务范围,积极开展人数参与多、频次高的服务活动。为了满足受众群体的文化知识需求,公共图书馆需要尽可能缩短文化服务举办的时间间隔,提高文化走读服务活动的数量。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受众范围较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走读文化本身的认知不清晰,且“图书馆+旅游”服务模式仍然有诸多内容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文化走读服务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在服务开展前提前做好路线的采风工作,为服务活动提供专业化保障。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中需要充分了解志愿者、读者、游客和专业工作者对文化走读服务活动的反馈情况,在全面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感受后,根据每次文化走读服务受众的评价结果进行及时调整,重视受众人群经常提出的内容。此外,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旅游机构的联系,“图书馆+旅游”服务模式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衍生内容,需要公共图书馆与旅游机构之间的交流顺畅,在相互协作下为受众群体提供高质量服务。提倡普惠服务,就要重视受众群体的主观感受,在提供健全文化走读服务保障后,要鼓励受众群体自主参与到文化走读中,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在走读路线、活动设计与实践内容上的意见和建议,在保证文化走读服务规划合理性的前提下,尊重游客或读者的意见,提高文化走读服务的受众自主性。

3.2 丰富内涵:拓展文化走读服务的内容深度

文化走读的内涵决定了活动质量,对于公共图书馆长期开展此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拓展文化走读服务的内容深度,从受众层面考虑内容的丰富性与指向性,确定更加具体的文化走读内容。公共图书馆受众群体范围广泛,因此在文化走读服务中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与行为偏好,如:针对成年读者,应选择具有社会价值、文学价值且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内容;针对儿童读者群体,应选择具有丰富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内容。公共图书馆还要根据阅读群体的差异性和文化走读服务的不同内容准备好线上线下阅读资料,引导读者了解文化内容,实现自主阅读。公共图书馆与旅游机构在协同中应凸显不同地区文化知识资源的差异性,挖掘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故事典籍和地理特色等融入文化走读服务中,在相互协同中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设计和利用工作,提高文化走读服务的内容质量,丰富文化内涵。

3.3 技术创新:强化文化走读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

新技术的应用为公共图书馆文化走读服务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共图书馆需要运用新技术对“图书馆+旅游”服务的内容流程进行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文化走读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技术的更迭应用极大地调动了读者参与活动、获取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需要对文化走读服务进行全方位整合,根据旅游机构的实际情况,面向读者需求开发更便捷的移动端App,拉近公共图书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需要公共图书馆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前文化走读服务人员有公共图书馆员、志愿者和旅游机构工作人员共同构成,而较复杂的人员构成情况导致人才培养工作落实不到位。鉴于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整合工作,积极与专业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对接和专业化人才的长期输送。此外,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挖掘、发现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专业化人才,以专业化考核培养内容为这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合作中共同开展图书馆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把握好、运用好、发展好专业化人才这一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泽华.困境与破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旅游创新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1):65-73.

[2] 王星星.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内在逻辑、发展模式和机制创新[J].图书馆建设,2022(3):27-35.

[3] 王自洋,陈一诗,肖雨滋.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利用策略研究[J].图书馆,2021(6):80-86.

[4] 张磊,周芸熠,方炜.文旅融合时代“图书馆+景区(公园)”发展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5):106-113.

[5] 周淑云,卢思佳,冉从敬.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理论内涵、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1(3):28-33.

[6] 刘景会.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模式与路径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1):38-43.

[7] 张巧娜.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模式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6):106-111.

[8] 陆路,秦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以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的建设实践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32-40.

[9] 双林平.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20-28.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23-02-11

作者简介:王雪超(1985—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研究课题“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2tsgxhybkt-008。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