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书记的家国情怀

2023-05-30 23:27陈雨
时代报告 2023年3期
关键词:党旗书记红色

陈雨

在河南卫辉胜利路北段有一座16号院,院街门头上悬挂着四个金色的大字“红色茅庐”,门边右侧墙上挂着“新乡市终身学习品牌”匾额,院内矗立的9米高的旗杆上常年悬挂着鲜红的党旗,这里就是我们本文的主人公,卫辉市退休老干部80多岁的老党员韩旭亮书记的“红色茅庐”。

走进红色茅庐,过廊两侧悬挂着几十幅韩旭亮书记亲笔书写的红色文化书法作品:毛体“为人民服务”,行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习春风润卫城,百姓庭院现乐情”“坚持改革开放,人民幸福安康”等,整个小院充满了浓浓的红色文化墨香,房间里每个地方,墙壁上都张贴着韩老自己写、自己装裱的红色书法和绘画作品,用自己的余热传递红色文化基因,参加公益事业,义务免费向各界人士赠送红色文化书法作品上千幅。在红色茅庐受教育的人员达1万多人,传递正能量,为党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位退了休的老书记的光辉形象。在职为党鞠躬尽瘁,离职不忘初心,为党增光的家国情怀,用自己一生的勤勤恳懇的努力工作书写了一名党员的精彩人生。

阳春三月,在韩旭亮书记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大山深处,走进韩书记工作过的每个地方,在卫辉市大池山乡的20多个村村落落里,重温韩书记那些年代的艰苦岁月,展现在职时为党鞠躬尽瘁的生动场面。

“这是1972年冬天,为解决7个行政村群众吃水比吃油还难的吃水问题重打的一眼井。”韩旭亮站在猴头脑村后的那眼吃水井台上告诉我们。

山里人吃水难的问题,长久挂在当时作为驻村乡干部的韩旭亮的心里。看到猴头脑村、黑炭窑村、小池山村、春树沟村、西安岭村、凉水泉村等几个行政村群众常年要走六七里山路挑一担水,井里的水还不够挑,用瓢舀一会儿就要停一会儿,有水了再舀,回到家,一瓢水要分几次使用,洗过菜的水,澄清几次轮回用,孩子渴了都不舍得让喝。韩旭亮在群众家每次看到这种情景,眼里的泪花就会滴下来。

“一定要让群众吃上水,重新打井。”韩旭亮下定决心,不能让群众天天为吃水发愁。韩旭亮带领村支部书记刘友池、村会计刘友仁、六队队长刘友海、五队队长刘友生、七队队长徐泽生及村民共12人上了山。记得那已经是数九寒天了,还飘着雪花。时间不等人,说干就干,在原来的老井下铲土,凿石,一钎钎土,一筐筐石头,用粗麻绳捞到外面,凿石铁锤碰烂了手,捏些黄土按一下,继续干;吃住在山洞,一干就是十天半月,终于9米深的水井打成了,丰盈的水清澈透明,村民们可以随时取水,解决了几十年吃水困难的大问题,过上了一个有水的年。回到村里,群众给韩旭亮送来了鸡蛋,拿来了小酒,喝着新打井里的水,围着书记有说不完的话……

解决了群众吃水的困难,又遇到更大的问题,几个村群众的几亩山沟薄地,长年累月靠天吃饭,遇到那年大旱,就会颗粒不收。没有机井浇灌,吃饭粮食成了韩旭亮心里的大病。他多次召开村“两委”干部会议,研究对策,寻找办法,能让群众浇上地,让农业增收,多少个日日夜夜寝食难安。

韩旭亮带着村干部徒步走过一道岭,翻过又一架山,渴了喝一口自己带的凉水,饿了啃一块硬棒子面馍。测量,研究,探寻水源,寻找水平点。没有水平仪,韩旭亮自己创造制作土法“水平仪”,一盆水,一根细筷子,选择一个点……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水源,于是公社党委决定在流谷寺建一座扬程直径高达200米的中小型提水站。吴金印书记亲自指挥,韩旭亮具体负责筹建和施工。他带领群众上了山,整日里开山凿石,和群众一样抡起大锤锻石,拿起铁锤一个一个石眼敲打,一不小心锤落在了手指头上,起了泡发了黑,停几分钟继续,一干就是三个月,三个月他没下过山,没回过家看望他70多岁的爹娘及家人。妻子红梅不放心他,放弃家务,抱着不满1岁的孩子,带上几根黄瓜和馍到山上看他,徒步行走七十多里羊肠小道,边行走,边打听路,直到傍晚,才走到了大深山沟猴头脑村。夫妻一见面,就情不自禁抱头大哭起来。看着丈夫黑瘦的身体,妻子不忍心;韩旭亮看着妻子带病携子,行走70里峭壁山路来找他的深厚情谊而感动。为了极其可怜的革命老区百姓种田没有水,吃水困难而痛心,两个人的眼泪流在了大青山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韩旭亮带领群众几个月的战天斗地,引水上山,水渠修成了。放水那天群众自发来到水渠两岸,欢欣鼓舞,一股股清水流向田间,从此几十亩山地成了水浇田。

韩旭亮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白天在工地,夜晚抽出时间为群众剃头理发,还自学医术为乡亲针灸看病,分文不收,自己还掏钱买药配药。在抵鹿泉村,利用老煤矿孔师傅的缝纫机,办裁剪缝纫班,教村里妇女学习裁布缝衣。提起韩旭亮,当年的年轻人已成为了老爷爷、老奶奶,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天下的好人,当干部不摆架子,对人善良厚道热心。难怪当年,为感谢韩旭亮,群众自己吃的是酸姜菜汤,给旭亮端的是石鸡蛋(当地方言,草鸡蛋)玉米粥。

韩旭亮在水利战线工作一干就是8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已成为他的习惯,有时候徒步几十里,有时候骑自行车,带领水利技术人员,深入几十万亩沟沟山山,走进施工现场,严格把握工程质量和有效进度,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赏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为卫辉市的水利工程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韩旭亮出生在1942年,母亲40岁得子,他没有兄弟姐妹,是一棵独苗。一生下来,母亲因饥饿造成无奶,是小米汤和蔓柠饭喂养他长大。父母一生勤俭持家,辛苦劳动,行善至上,深明大义,给他留下深刻的影响。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韩旭亮6岁就随父帮牛下田,12岁就开始碾场放磙,犁耙耕地,14岁跟父亲学会了木工技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亲戚家小孩子剩下的旧衣服,父母勤劳善良的为人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深深扎根,自幼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16岁被选拔为公办小学教师,步行30多里到外乡任教,那年他所教的年级在全学区年终统考中名列全区榜首。他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韩旭亮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从此几十年如一日,时刻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名党员的光辉形象,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用自己的言行在群众中树立起党员的威信。

在双兰大队党支部工作期间(自1962年至1972年),他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使一个沉睡多年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县第一个红旗大队。在奠定了一定政治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他毅然放心地离开了这个奋斗了10年的故乡,走上了另外一个工作岗位。

采访中村民原德臣说:“韩旭亮书记是1976年春天来到我们三类大队山庄村的。‘罗衣着破前香在,红薯瓜菜谁能改,犹有两行闲暇泪,此情深处盛满怀是他在我们这里工作的真实写照。”看到村里贫困造成的局面,他充分认识到派自己来这个村的任务,就是要靠新政策、新办法调动群众积极性,方可驱除贫困。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敢想敢干,冒风险实行了更进一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短期土地承包到户。经过努力工作,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才有了山庄“一年巨变”的崭新局面。新乡地委书记王久书亲自带队,在山庄召开了全新乡地区公社书记以上的现场会。汲县简报、新乡平原晚报、河南日报分别进行了“一年巨变”为题的专题报道。一年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45万公斤猛增到93万公斤,汲县县委书记樊林英兑现了原来的承诺。第二年来春时,县剧团在山庄唱三天大戏,庆贺粮食大丰收——“一年巨变”。

他当过公办小学的教师,任过卫辉市太公泉公社吕村中心校教导处的副主任,当过太公泉公社党委干事,任过双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参加过农业生产。同时,他当过倪湾乡党委书记,任过卫辉市黄开办主任。

韩旭亮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是一头老黄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一心为党、一心为民、艰苦朴素。在倪湾乡8年奋斗中,他带领乡党委一班人,凭借大禹治水、武王伐纣之才智和勇气,依靠群体的伟力和胆识,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奋力拼搏,实事求是,在倪湾乡的天地里实践着人生的价值,逐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使3万亩低产田改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400公斤提高到800多公斤,人均达到1800公斤,对国家贡献粮食多年来全县人均最多,全新乡市排名第一。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几年的奋斗成功了,人民富裕了,但是他依然在那个十分简陋的办公室工作,那个破旧桌子陪伴了他8年,穿了40年补了又补的补丁棉袄至今还穿在身。

他曾经在狮豹头乡和吴金印书记一起工作,他说:“吳书记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金子般的精神感染了我,我决心要像吴书记一样,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无论韩旭亮更换多少个工作岗位,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为党鞠躬尽瘁,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为党奋斗一生,没有辜负入党时的宣誓。

1998年,韩旭亮同志退居二线。他说:“人退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退,党员的思想不能退,在职时为党鞠躬尽瘁,不在职时更要发挥余热,为党增辉。”韩旭亮经常给老伴儿说:“咱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给的,咱不能忘记入党时的誓词。”

退休后的20多年里,韩旭亮坚持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捐钱捐物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几年前,他又投资几万元,将自己的家打造成“红色茅庐”。家里墙上到处悬挂他创作的充满正能量的书画作品。时常有各界人士到家中参观,大家盛赞韩旭亮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共产党最忠实的信仰者。

几年来,每逢“七一”,韩旭亮就带领全家面向立在院里9米高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每当这洪亮的宣誓声响起时,韩旭亮总是老泪纵横,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天大没有党恩大/艳红难比党旗红/党旗常年庭院飘/怀念入党六十冬/穷苦农奴得解放/我祖本是清贫生/红苗秧插润土地/子孙不忘初心情/无数先烈献身躯/鲜血换来党旗红/特色社会红旗展/莫忘江山血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党旗唤来众英雄”,这是韩旭亮去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所作的诗词《党旗颂》,与党的那份感情情深义重。韩旭亮自己的生日记不住,但入党的时间却在脑子里烙上红色的印痕,红印伴随着他入党63年。

采访当日的下午,在家里客厅,穿戴一新的韩旭亮神色庄重,面对党旗带领我们举起了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并与我们合影留念,从韩旭亮的身上看到了他那高尚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党旗书记红色
红色是什么
党旗
党旗
红色在哪里?
读书记
党旗在心中 创新在路上
集书记
追忆红色浪漫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党旗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