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里面绘“乡愁”

2023-05-30 23:40王自亮
时代报告 2023年3期
关键词:长垣滩区乡情

王自亮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条滋养了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它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时,冲破千山万壑,横越黄土高原,像一条莽龙,奔流在华北平原。

姚勤然的家乡,就在河南省长垣市苗寨镇黄河滩,正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也是号称“铜头铁尾豆腐腰”的黄河的腰窝里。

每次回家,姚勤然都要到滩里的老家看看。虽然随着国家黄河滩区搬迁工程,他们村已经整体搬迁到县城黄河社区,村庄已经复垦,成为“霁麦青青”的良田,可是,他仍然要回来。站在空旷的田野上时,他眼前,幻化出一片鸡鸣狗吠,巷道交杂,还有乡音依依、稚语声声的“黄发垂髫”。

乡情,是融在血脉里的东西。每个人,不管走得再远,也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写满了不同的故事。而这个人生故事,对于黄河滩区的人,则格外沉重,对于姚勤然,亦是如此。

自小到大,贫穷,就像是挥之不去的影子,笼在他的身后。怎么摆脱穷困,吃饱肚子?就成为他日思夜盼的梦想。

姚勤然的青年时期,正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候,防腐产业正在长垣风起云涌,也奠定了日后长垣作为“中国防腐蚀之都”的根基,而姚勤然所在的苗寨镇,又是长垣防腐的重要起源地。很多人因为太穷,扔下锄头闯世界,他们从刷帆布棚大漆开始,慢慢走上了金属防腐之路。这其中,就有很多姚勤然的乡邻。

似乎是冥冥注定,姚勤然也跟着叔伯一起,加入了防腐大军。

生活总是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陌生的地方,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可现实不容他多想,就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之中。当时很多工程实行包工,三五个熟练工组成一个小组,活干得又快又好,收入又高。由于他人太瘦弱,又是生手,没人愿意带他,生怕他拖后腿。姚勤然人小志大,就憋着一股气,把剩下的“老弱”组织起来,组成了一个小组,带领大家干。他把一些低空的容易做的活给年龄大的,自己专干高的、险的。他是一个有心人,别人工余或是打牌,或是喝酒,或是闲逛,姚勤然却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他找了一些防腐书籍,晚上就挤时间研读。他还有一个笔记本,记录工地上某处用多少工、用多少材料。水泥厂的烟囱,100多米高,刷外墙,他腰里系条绳子就从烟囱顶上滑下来了。“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他说。

人最可贵的就是志气。他就是这样,凭着一股气,凝聚起一班人,渐渐成立了自己的工队。1994年,他很顺利地在绵阳火电厂签了人生第一单业务。当时他进电厂了解情况,厂里刚好计划要对150米高的烟囱爬梯、平台做防腐,包工包料6000元。现在想来,这工程很辛苦,可对于姚勤然,却是人生的第一桶金。签合同的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人穷志不能短,黄河滩里走出的姚勤然,坚持以诚信为本,质量第一,在四川扎稳了脚跟,享誉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个人根脉,也是一个人的牵挂。

无论是在外,还是在家,姚勤然心中始终梦萦着一份乡情,那就是对家乡的牵挂。游子就像是风筝,不管飞得再高再远,那线儿却牢牢拴在故乡。黄河滩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情。

一个人富不算富,富了之后还要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他吃过贫穷的苦,所以,他有能力之后就尽量帮助别人。捐助失学孩子,资助贫困家庭,只要有需要,他就把关怀送到家中。

他任长垣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并当选为长垣市政协委员,每次政协会议,他都按时参加,认真研究撰写提案,参政议政。他提出的加強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等内容的议案,都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些年,他还紧握手中的笔,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他的文字,洋溢着黄河滩的气息,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辽阔的黄河滩。他的笔下有父亲哭泣的样子、父亲刷牛的样子、父亲劳作的样子,还有那个叫何吕张的偏僻的小村庄。他的“黄河岸边有人家系列”,以深情的笔触描摹了黄河滩区人事,成为外界了解滩区和滩区生活的一个窗口。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肯定。他还成为《河南思客》的签约作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宣传家乡,推介家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长垣有一些人,在穷困时为了追求财富,吃苦耐劳,敢打敢拼;而又有的人,在拥有财富时,膨胀了、迷失了,忘了初心,沉湎享受。姚勤然,却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牵挂着、眷念着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河故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姚勤然的身上,体现了长垣创业者的奋斗精神,因为出身的贫穷,让他们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外出打拼,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与这些人不同的是,在拥有一定财富之后,他没有沉迷,而是又开始向内寻求,拿起笔,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文字营造的“风花雪月”里,憩息身心,悠然自得。

他喜欢读写,故土风情、往事回忆、乡里乡亲,都是他作品的内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倾听一个游子真挚的心音,还有他站在异乡角度对故乡的回望,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别样的视野和张力,也让乡情在更广泛的范畴里有了寄托。

像他发表在《河南日报》的《一次“盛宴”》 ,记录了一次招待友人时,原准备到饭店好好点几个菜,妻子却在家里准备了一些土菜, 妻子说她两天前就开始准备了,专门跑黄河滩去挖了一下午野菜。“你们经常在外面应酬,都不如在家自己做些家乡菜自在。”妻子的话语,让读者豁然开朗:这盛满乡情友情的菜,才是真正的“盛宴”。

尤让我感动的是《雨中的父亲》,他用深情的笔触写道:“发黄的柳叶从弯着腰的老柳树上飘落在伞上,稍作停留又随即滑落到地面。地面上的柳叶落了厚厚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雨雾笼罩着秋收过后的原野,空旷的大地显得更加冷寂。我用力裹紧身上的夹袄,目光顺着泥泞的道路往远处延伸,路边树上光秃秃的树枝在雨中疯狂地摇摆着。道路的尽头看不到父亲的影子。”

看似对景致的铺垫描述,却在这种细腻的描述中寄寓了对父亲的深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情而情,不写而写,留白出新,才是大手笔。姚勤然,无疑已得“文章三昧”。在他细腻而清隽的文字里,黄河滩的风情,童年往事,父亲劳作的场景,跃然纸上,宛若一幅工笔画,表现了一个黄河儿女对故土的回望与深情。 他的散文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小说化。他描写的场景是动态的,他特别善于使用动词,表现人物动作,这使得他笔下的风物都有一种动态美,所描写的人物也显得情节化。这可能与他喜欢研读小说有关,使他的散文具有了鲜明的特点。

与他交谈,言辞儒雅,文质彬彬,丝毫不像那些承揽工程的老板,他更多是一个文人。他妻子说,他经常在家里写呀画呀,有时候一激动,大半夜还不睡。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优秀的,也是让人信任的。在长垣乡贤人物群体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华,他也在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新时代长垣的华彩。

猜你喜欢
长垣滩区乡情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长垣市
乡情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乡情如歌
推进“厕所革命” 建设美丽长垣
一坛乡情煨酒
擂台小腰精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侨讯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