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在小说教学中的培养

2023-05-30 00:26王欣怡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祝福形象思维

王欣怡

内容摘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增强形象思维能力。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以《祝福》为例来设计教学,首先是为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获得对小说语言、人物形象的直觉体验,再次运用想象和联想来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小说中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最终来丰富学生情感经验与语言表达。

关键词:形象思维 小说教学 《祝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①思维发展与提升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是基础,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通过体会小说的语言形象性、人物的形象性来进行培养,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形象获得直觉体验。小说阅读教学是体现文学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

一.形象思维概述

1838年,随着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寓于形象的思维”的提出,直接奠定了俄国“形象思维”概念的基础。1931年,“形象思维”这个概念正式传入我国。

1956年,霍松林发表章《试论形象思维》,是我国第一篇全面系统论述“形象思维”的学术论文。他认为形象思维是一个观察、研究、评价、选择、概括生活事实,创造典型形象的复杂过程。②此概念提出后在我国社会各界都展开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二.形象思维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上的应用

1978年,张本富《形象思维与讲读教学》、朱子南《形象思维与语文教学》两篇论文都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顺应作者的形象思维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引导学生来体验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具体形象。③在知网以主题“语文形象思维”搜索文献,共有289条结果,其中181篇是在初等教育领域,这说明形象思维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应用较丰富,成果较多,是促进初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基础,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语言作为外壳,在人们认知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是作家在进行文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形象思维体现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是作者形象思维的具体产物。二是教师要在文本细读中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跳出传统教师带领文本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关键处的引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形象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主要是运用作者的主观意识对社会现象或社会心理现象的概括,或者根据事实材料的推断,以及对真实事实的再现,启发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作这一作品时的情感活动,想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感情和心理活动,想象作品里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去思索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联想则是通过比兴、烘托、映衬、象征来体会作者在文学作品渗透的感情色彩。

形象思维用感性材料组成活生生的形象以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始终不离开感性材料。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就是以鲁镇的社会生活现象为基础,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构成了作品中典型人物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同时,在对闰土、杨二嫂、我等主要人物和大大小小的情节描绘中建构了一幅包含生活气息的社会生活的画卷,形象地反映了农民小手工业生产者、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些不同社会阶层在辛亥革命前后经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④

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选入小说《祝福》祝福为例设计教育教学,希望学生能通过分析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描写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获得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三.以《祝福》教学设计为例,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祝福》收录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第五单元文学鉴赏,这一单元课文以小说为主,都是作家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面貌,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和传递对人生的感悟与思索。

《祝福》就是通过对祥林嫂神态、动作、语言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受封建思想压迫致死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通过对文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锻炼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一)課前

1.制定教学目标

(1)运用对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2)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揭示小说封建思想害人的主题。

2.确定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3.布置预习任务

关注学生第一感知。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词语及句子。记录自己的第一感受。如下图所示。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感知就是对文本的直观体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对主要人物的不同方面描写,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留下对人物形象的具认识。这就是形象思维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阶段。所以在上课前教师要有意识搜集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情况,了解并结合学情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和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

课堂创设真实情境。在学生真实阅读基础上,老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现实生活以及文本三者之间创建联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文本。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以三种描写方法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探究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原因,揭示小说主题。

1.分析肖像描写

例如小说第三自然段中对祥林嫂出场的肖像描写,是学生最容易找到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从头发颜色、年纪、面部颜色和动作这几方面分析此时的祥林嫂是落魄的、不成人样的,课文在这一段肖像描写旁配了赵延年先生作的《祥林嫂(木刻)》插图,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和视觉两个角度来解读祥林嫂出场形象的描写。增强学生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出场形象的印象。

祥林嫂出场即退场。“我”也不知这是见祥林嫂的最后一面,和她交谈的最后一次机会。本应该是热闹,喜庆,祥和的祝福,却因为祥林嫂的死亡而变得不一样,她真如四叔口中说的是个“谬种”?不尽然,她在四叔家做工时无可挑剔,在试用期就已经被确定下要做长工,她干活种类多且熟练,一人顶多人的劳动力,却因为在祝福这个时间段死去,而变成一个坏东西,说明从一开始祥林嫂就受到大家不公平的对待,她表现出来的优点都是人们觉得她应该具备的技能,而她没有做到的则是她的罪,人们强加在她身上的罪。

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后文祥林嫂年轻时第一次做工出现在四叔家里、第二次在四叔家做工时、以及捐完门槛后做工的三次肖像描写做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祥林嫂肖像描写的印象,梳理祥林嫂在遭遇一系列不幸中的反抗和妥协的表现。

抓住文中祥林嫂变化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第一次“脸色青黄”说明生活条件艰苦,但红润的脸颊依旧显示出她的年轻,有力气和能力抗下生活的重担。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内心善良和性格温顺的体现,但是也已经从心理上选择默默承受生活苦难,给自己戴上了枷锁。第三次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是她长时间内心和身体承受苦难的烙印。祥林嫂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但一次次的打击已经让她丧失了年轻的斗志,甘愿变成一个精神崩溃的“行尸走肉”。在对这些关键字词的仔细分析中,学生就会对祥林嫂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有更深切的体会。

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对祥林嫂眼神的描写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祥林嫂是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内心变化过程。

在对祥林嫂第一次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与之后的出场进行和对比分析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总结。她是一个普通、善良、质朴、勤劳的农村妇女,却在人生尽头受封建思想禁锢失去身体和灵魂变得麻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探究与思考,也可以写进学生的课堂感悟。

2.分析动作描写

从祥林嫂几次做工时的动作描写以及在反抗改嫁时的动作描写进行分析。

第一次外出做工的祥林嫂是第一次进行反抗的祥林嫂。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就是她从第一任丈夫家“逃”出谋生,结果被捆了带回去。第二次反抗婆婆逼她改嫁,结果只能是头撞破被粗暴对待被迫接受改嫁,成为不守贞洁的唾骂对象。但是改嫁后的平静日子又被第二任丈夫去世,孩子被狼吃打破。于是,活着的人连对她抱有同情心都觉得多余,直接将这些本不是祥林嫂造成的悲剧都归在了她身上。让她来承担这些行为的后果与责任。反而逼她改嫁的婆婆和族人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谴责者。祥林嫂的动作从第一次逃到鲁镇,到反抗改嫁都是被动出现,不是她主动要求出走,要求二次改嫁去追求个人的幸福。所以她并不应该接受附在她身上的罪,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接受了。那在现实社会中你会在反抗无用甚至情况变得更糟的情况下,你会像祥林嫂一样屈服吗?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深入思考。

3.分析语言描写

祥林嫂的语言是比较丰富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重点对祥林嫂反复说的一句话:“我真傻,真的”进行分析。这是在向旁人讲述自己孩子被狼叼去吃掉的开场白。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和含义,以及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小说情节猜读,体会没说完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从文中描写众人听完她这句话后的反应进行分析。第一次祥林嫂向众人完整讲述自己孩子被狼叼走全过程后,“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⑤待她后续几次再说,人们就没有了第一次的耐心,一次次的唠叨,已经得不到鲁镇其他人的丝毫怜悯,只有厌弃与躲避。没有同情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人情冷淡,但用死去的孩子引起的新趣味,又让祥林嫂变成了鲁镇人们茶余饭后的新谈资。久而久之,祥林嫂也变了……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后,我们可以探究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她自己走向了灭亡吗?还是如文中那短工说的是穷死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

(三)探究祥林嫂悲剧原因,课堂回答展现学生思维过程

1.封建礼教以及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他们都嘲笑和歧视过改嫁后出来的祥林嫂,这些身边的旁观者不但没有给祥林嫂精神上的慰藉,反而造成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和祥林嫂同在四叔家做工的柳妈,正是柳妈告诉祥林嫂捐门槛可以让她死后少受折磨,缓解了她的精神,给了她最后生的希望。也是因为因为捐门槛这种封建迷信给了她精神崩溃的致命一击。

鲁镇的其他人。他们对祥林嫂不幸遭遇表现出的凉薄与冷漠,对苦难的“赏鉴”和玩味,熄灭了祥林嫂内心最后一点光。

“我”。被变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而我的内疚也只是短暂的。

2.被迫改嫁。婆婆是一个自私,冷漠,为达到自己功利目的将祥林嫂再卖给其他人,毫无同情心的人。婆婆卖儿媳可以看出她并不将祥林嫂看做自家人,而是家里有价值的生育工具,当她没有利用价值时人就和一件可以随时可以抛售的廉价商品一样。婆婆也是族权的长辈代表和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当族权代表的家长都在行苟且之事时,这个社会的道德也在沦丧。

3.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将祥林嫂置身于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響。首先要看到这个典型人物的一次次反抗,要认清她不是一开始就主动接受身上的枷锁和束缚。她有自己勤劳、善良的底色,但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不幸让她不得不产生迷信思想,做出捐门槛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好受,才能成为旁观者眼中的“正常人”。同时,我们也要在她身上看到当时广大农村妇女思想的愚昧。祥林嫂思想的愚昧,一方面是社会环境中缺少先进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是社会中缺少解放广大劳动妇女思想的先进代表。

以上观点的提炼都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获得自己的答案。建议学生在分析课文,总结课文时抓住人物的形象描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置身于鲁镇这个生活环境中去体会祥林嫂的内心想法,把这些真实想法记录下来,形成课堂感悟和教学案例,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笔

在课堂尾声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练笔使学生与文本产生联系。让学生以“我”的口吻再回到祥林嫂的出场,去回答祥林嫂问我的问题。让学生在练笔中充分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9-20

[3]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社会科学版),2010.10.3-10

[4]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0-91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②③林晓芝.1931年后我国形象思维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05):46-52.

④张本富.形象思维与讲读教学[J]. 辽宁师院学报,1978(01):第77-80页.

⑤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第102页.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祝福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