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战场:百岁女游击队员的生命足迹

2023-05-30 05:00吴光于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吕梁山巴中游击队

吴光于

86年前,吕梁山下一位名为白改华的少女加入了抗日游击队。“秋风凉又凉,谷子黄金黄,今年收成好呀谷满仓。全凭那八路军呀保住了家鄉……”今年8月,白改华将满100岁。这首唱了一辈子的歌谣如同一道记忆的传送门,每每唱起,便见烽火连天。

她是最勇敢的战士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这一年,山西兴县固贤乡甄家庄村23岁的高银洞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一是如愿参加了八路军,当上了第120师侦察连的侦察员;二是娶了同村的姑娘白改华。“男人能打日本鬼子,我也能!”白改华从嫁到高家第一天,盘算的就不是柴米油盐,而是怎么上战场。

想参加游击队的人很多,白改华至今记得那场“考试”。“部队的干部问了我们三个问题,我答得最好。”今天她仍带着几分得意,对此津津乐道。“其中有个问题是‘当兵为啥,我说的是‘保卫国家。”加入游击队,少女成了真正的战士。凭借一双灵巧的大脚和聪明的脑瓜,她很快当上了游击队长。

1940年,日军对晋西北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了让村里群众安全转移,白改华带领游击队想方设法拖住敌人。游击队能用的武器装备少,还要尽量避免正面交锋,她决定在鬼子进村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可鬼子很警觉,怎么才能诱敌上钩?白改华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她和游击队员们在一片开阔地上埋下地雷,盖好土后故意在旁边留下脚印,随后便埋伏在一旁。不多会儿,来了十几个鬼子,地上的脚印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地雷阵。“轰隆隆”几声惊雷,鬼子被炸得血肉横飞,林间被震落的树叶簌簌地落在她身上。

1944年冬天,高银洞被俘受尽酷刑,被活活折磨致死,直到牺牲也没有吐露八路军任何消息。对于白改华来说,她的青春因为丈夫的离去,戛然而止了。

她是最坚强的母亲

1948年,另一位战士杨明臣走进了白改华的生活。杨明臣来自四川巴中,1933年参加红军,后参加八路军,在山西对日作战时英勇负伤,曾经4次在战斗中受伤,右手和右腿多处骨折。组织有意撮合他们,白改华后来嫁给了杨明臣。

1955年,杨明臣由于身体不适,向组织提出退休回老家休养。带着战功和满身的伤痕,他和妻子回到巴中。从曾经硝烟弥漫的吕梁山,翻山越岭来到大巴山,白改华悉心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生下七个子女,投身柴米油盐。女游击队长的传奇故事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街坊们只知道,这位操着浓重外地口音、每天忙忙碌碌的妇女是一位老红军的家属。

1968年初,杨明臣旧疾复发,撒手人寰。那时全家只有老大杨秀珍刚刚参加了工作,最小的老七才4岁。还有一个残疾的老六时时需要人照顾,所有的重担全压在白改华身上。多年来,因为通信不便,她与远在山西的组织断了联系,她自认“脱离革命工作”多年,不好再给组织添麻烦,一家人就靠着老杨不多的遗属生活补贴咬牙度日。

生活,成了白改华的另一个战场。在大姐杨秀珍的记忆中,母亲从没有歇息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她去棉麻公司领回麻线搓麻绳。“无数个夜晚,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不停地搓啊搓,搓久了,眼睛和鼻子被煤油灯熏得黢黑。十斤麻绳要搓上一个月,妈妈一双大手上老茧越来越厚。”讲到心酸处,杨秀珍潸然泪下。

她有最赤诚的初心

1993年9月,70岁的白改华在杨秀珍陪伴下,终于回到久别的故乡。那一次,她还见到了自己当年的两位入党介绍人杨成树、甑茂源。一只断线多年的风筝,终于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杨甑二人证实,白改华于1939年4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甑家庄村委会、固贤乡政府、兴县民政局出具证明:白改华曾任固贤区妇救会主任等职,创办纺织合作社、支前服装厂,征集公粮、纺纱织布支援前线,还到一线参与送情报、埋地雷、剪电线、救护伤员等抗日救国活动。至此,白改华的英雄往事浮出水面,儿女们也终于明白,母亲不老的歌声里,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021年10月26日,巴中市委组织部同意恢复白改华的党籍,党龄从1939年4月11日连续计算。2021年11月11日,在自己家中,老人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握拳,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她的思绪又飞回到吕梁山下,当年的滚滚硝烟和血雨腥风一帧一帧地倒转,让她泪流满面。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5.15)

猜你喜欢
吕梁山巴中游击队
蒲谷香:从吕梁山走到巴拿马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吕梁山选煤厂煤泥水处理工艺优化改造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 强化创新驱动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