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3-05-30 03:11李梓烨杨璇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法情境创设

李梓烨 杨璇

【摘要】本文以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大树的故事》教学为例,论述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创设情境,加深学习印象;分层练习,突出学习主体;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 分层教学法 教学设计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4-0072-04

在课程新理念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实施美术教学要基于美术学科本质,指向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美术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既符合学生元认知阶段的发展特点,又符合美术课程设计的要求。分层教学可扬长避短,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式,为美术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为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下面,笔者以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大树的故事》为例,谈谈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分层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留意生活之美,感受创作之趣

小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好奇心强。美术教师可根据课前所了解到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中创作的既好看又有趣的作品制作成视频,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示范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小学低学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不超过20分钟,因此,教师要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争取在课堂的前10分钟讲完新课的知识点,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发散思维、动手创作。

(二)设定目标分层,形成学习梯度

为了防止学生存在“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笔者设计《大树的故事》一课时采用分层教学的设计思路。课前,笔者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适应能力、学习悟性、表达能力、兴趣特长等展开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大层次。A层次学生对美术学习具有很高的求知欲,同时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造力;B层次学生对美术学习有兴趣,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有一定的可塑性;C层次学生对美术学习完全没有求知欲,美术基础为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采取先降低难度、后逐步传授方法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采用动态化管理的方式管理学生。例如,有些学生绘画能力强但手工能力一般甚至很差,那么在绘画课可把他们放在A层次,在手工课则划分到B层次或C层次。这些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会根据学生能力是否提升而升降层次,这便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后接着再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A、B、C层次的学生。这些组别只会在学生层次升降后出现,只有缺少其中的某个层次时才会进行重新分组。

上述分组标准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变化和自我定位的转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不能局限于各自的风格类型,而是让各组成员在组间的交流影响下,进行交叉补偿,使其他同学的作品能为学生理解和定义课程内容提供不同的视角,最终使课程内容得到丰富。最后,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以及每个层次学生的美术兴趣点的差异和绘画风格的差别,对《大树的故事》设定了三个层面的目标:其一,要求C层次学生掌握大树的造型特点并绘制出来;其二,要求B层次学生除了掌握大树的造型特点,还要运用色彩或者图案丰富画面,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其三,要求A层次学生发挥想象,以个性鲜明的方式独立完成创新作品。这样设计分层目标,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标,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分層教学的实施流程

依据本课设定的分层目标,笔者主要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创设情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关系到整体教学进程的推进和展开,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体验。通过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情,笔者多次调整与修改教案,最终决定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在《大树的故事》教学中,笔者用课件出示了常见的大树图片及教材中的大树作品。

师:谁知道图中的是什么?

生(全体):树,大树。

师:我们可以在哪看到大树?

生1:窗外就有。

生2:操场上。

生3:路上。

生4:山上。

......

师:是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大树。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幅作品,谁能给大家讲讲它们的故事呢?请发挥你们的想象。

生1:第一幅画讲的是小兔、小鸟还有大树是好朋友,他们开心地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出去玩;第二幅画讲的是蚂蚁们在大树底下过生日,他们手上拿的东西很像我吃蛋糕的叉子。

生2:第一幅画讲的是小兔、小鸟、大树一起出去春游,和我们前几天春游一样,手拉手排着队出去;第二幅画讲的是蚂蚁们在搬家,我之前在大树下看过蚂蚁搬家,可好玩了。

以上教学片段,笔者利用教材中的作品,以及日常随处可见的大树作为教学导入材料,引发学生联想,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去观察和发现,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加深学习印象。

(二)分层练习,突出学习主体

1.了解造型特点

了解大树的造型特点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讲述大树的基本结构及其颜色、种类等特点,以及引导学生表现大与小的关系之后,便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教学情境和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不同的树木形态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动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大树。

师:老师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树(指定三名学生)。其他同学在纸上画。时间为3分钟。

(学生上台作画)

师:好了,时间到,请大家停笔。小眼睛看黑板!我们先请台上三名同学介绍他们画的大树。女生先说,她说完下一个接着说。

生1:我画的是柳树,它的叶子长长的,像我的头发一样,树干是细的。

生2:我画的是椰子树,因为椰子树长在美丽的沙滩上,高高的椰子树上还有好吃的椰子,而且椰子树的树干都向大海倾斜,它们应该和我一样向往大海。

生3:我画的是我住在树洞里,这个树洞和我的房间一样。

师:听了这三名同学的介绍,你们觉得他们画得好不好?你们喜欢哪棵树?

(学生纷纷说出心中最喜欢的树)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三名同学!请你们回到自己的座位。在画树之前,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组成大树的五个部分,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刚刚那三名同学画出了哪些部分。

生(全体):柳树和椰子树画了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最后一棵树画了树叶、树枝、树干、树洞。

师:大家真棒!那你们再看看自己画出了什么,自己标注一下。

以上教学片段是在学生了解造型特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笔,进行作画,让学生对造型特点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2.分组合作攻克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大树的故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这对C层次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攻克教学难点,即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分成若干组,让各组成员在组间的交流影响下,进行交叉补偿,共同完成课堂训练。教师进行故事拓展并示范作画,引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竖起来!

生(全体):好!

师:(边讲边画)有一天小熊来到树林玩耍,它不小心迷路了,到天黑也没找到回家的路,于是在树底下哭了起来。这时,小熊耳边有个声音响起,原来是大树。大树对小熊说:“小熊小熊你别哭,要不你就在我这里住下吧!你看我家多宽敞,我们还能每天一起玩耍,多好呀。”小熊听完大树的话,停止了哭泣,迟疑地问道:“真的可以吗?”大树:“当然,我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的好朋友,到时候可以邀请他们来和我们做邻居。”小熊:“那真是太好了!”小熊就这样住下了。过了几天,小熊的朋友猫头鹰先生来到了大树和小熊的家,小熊邀请猫头鹰先生住下来和他做邻居。猫头鹰先生也住下了。小熊每天都会走着楼梯上楼与猫头鹰先生玩耍,他们三个人开心地生活在一起。故事讲完了,老师还把刚才的故事画了出来(出示教师的绘画作品),看到这棵树,大家有没有觉得有点眼熟?

生3:老师,我刚刚也有画住在树洞里。

师:对,老师刚刚看到你的树,想到了这个故事,待会儿你也可以想一个更精彩的故事,然后画下来。接下来,请大家看黑板,这里有三道练习题,第一道题是和老师画一样的大树故事;第二道题是仔细观察老师投影的三张照片,请根据图片画出你们的大树故事;第三道题是请同学们自行想象、创作自己的大树故事。大家可以挑选其中一个练习,老师给你们15分钟的时间完成。6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全体):明白了。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生动的故事情境融入课堂练习,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地、轻松愉悦地完成练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要求,在设计课堂训练时,笔者认为有两种做法可实现分层训练目标:一是让学习小组自行挑选训练内容,二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布置训练内容。结合教材內容的特点,教师最终选择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训练内容。

3.做好分层辅导

各层次学生的实践内容要分层次,教师的辅导也要分层次。在课堂巡视中,笔者做了以下分层辅导:一是及时表扬A层次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其作品的期待,从而更有自信,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越发浓厚;二是对B层次的学生,先询问学生的想法并给其建议,让学生大胆地展现自己,拓宽学习思维,激发创作力;三是动手给C层次的学生做示范,重点讲解大树造型特点可如何用笔,让学生基本掌握课程目标,逐步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虽然分层辅导的效果明显,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容易产生分身乏术之感,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此,笔者采用“小先生制”的方法,即每个小组都包含A、B、C层次的学生,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分成若干组,让各组成员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共同完成课堂练习。“小先生”一般由A、B层次的学生担任。在课堂训练中肯定会有多名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小先生”就是教师的最佳帮手。教师鼓励有问题的学生先向组里的“小先生”寻求帮助,而教师则根据实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又可以防止那些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学生开小差甚至捣乱课堂。在此过程中,如若“小先生”也无法解决,教师则会重新讲解这一知识点或者以组为单位进行示范辅导。

师:我们共有6个学习小组,请每个小组推选或自荐一名较有想法、画得较好的同学为“小先生”。

(学生推选“小先生”的过程略)

师:现在请大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大树的故事。有问题可以请教组内的“小先生”或者举手问老师。(教师巡查,观察学生的创作)

师:(5分钟过后)你怎么一直坐着?是还在思考么,还是不知道怎么画?

生1:不会画。

师:不会画什么?

生1:不知道画什么。

师:那你会画树吗?

生1:会。

师:你先把树画出来,画完之后,再想一下在空白的地方可以画什么。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画,你可以问一下你的组员,看看他们有什么好主意。

(有学生举手提问)

生2:老师,我想画松树但不会画。

师:有没有问你们组的“小先生”呀?

生3(本组的“小先生”):老师,我也不记得松树长什么样了。

(有好几名学生举手向老师求助)

师: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先问“小先生”或组内的其他同学,等下还有问题再举手问我。“小先生”帮老师管好组内的纪律。

师:(示范画松树)我们先画树根、树干,松树的树干是直的,然后画树枝、树叶,它的树叶细细的、尖尖的,而且是一束一束的。好了,大家试着画一画。

生(全体):好。

(教师继续在教室巡查)

生4:老师,我画好了。

师:你画得很不错啊,是你自己想的还是有同学帮你?

生4:这个小木屋是“小先生”帮我画的,其他都是我自己想的。

师:好,很棒,继续加油。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小先生制”,不仅解决分层辅导中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小先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组织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

(三)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倡导多元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对线条、色彩、造型的表达能力。多元评价重在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过程性、创造性等进行多方位评价,有效发挥评价的整体性、民主性、激励性等教育功能。因此,笔者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A、B层次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了解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对C层次学生,不做学生间的比较评价,只要他们的作业比上一次有进步,教师就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师:现在请六位“小先生”上台给我们讲大树的故事。

(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作品)

师:掌声送给他们。现在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按组别顺序贴在黑板上,请你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大树故事,但不要选自己的,然后告诉我们挑选的原因。

(学生互评)

师:六位“小先生”都选出自己喜欢的大树的故事。第2组的“小先生”的大树故事获得了最多同学的喜爱,很棒!老师给你一个小小的奖励——一支大树形状的笔。接下来,老师挑选我最喜欢的大树故事。这几幅大树图,形态大小都画得很好,但是第2、3、6组的“小先生”画得更加有趣,色彩运用也比较好,老师最喜欢第6幅是因为该同学的视角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他的想象很大胆,他画的是大树的局部——树根底下蚂蚁搬家的故事,而且构图也很好。老师也给你一个小小的奖励——一支大树形状的笔。现在请你们拿好自己的作品回到座位上。所有同学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大家的作品完成情况。

(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

师:哇,大家都很棒,都画出了自己的大树的故事,大家给自己掌声。

(走下讲台,对学生作品进行逐一点评)

师:你的作品只差上色就完成了,这次动作快一点了,有进步。你这次的构图比上次好很多,但是下次要再大胆点再画大点。

(生1开心地点头)

师:这次上色比上次好很多,你这次是不是先上色再勾边?

生2:对。

师:很棒,所以这次上的颜色没脏,整体看起来比上次好看很多。

……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以此促使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间互评作品,引导学生用直观法互相评价,使学生在评价别人作品的过程中也和自己的作品做比较,从而取长补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后教师进行分层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本课教学采用分层教学法,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多元评价为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分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力求让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玲.关于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9,8(25):41-42.

[2]李彩芬.分層教学:构建有效的小学美术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86(5):40.

[3]潘秋月.小学美术课堂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476(9):42.

[4]张银根.让美术课堂精彩“分层”:小学美术结构分层教学初探[J].考试与评价,2014(3):58.

[5]肖三岭.小学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64(18):16.

[6]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王媛媛.探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分层[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注:本文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加强中小学教师知识可视化能力培养研究”(2022YJSPY0201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梓烨(1997— ),广东揭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美术学科教学、艺术设计;杨璇(1975— ),四川成都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法情境创设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