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务共享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2023-05-30 10:48黎精明曹泰舸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享模式基础理论财务共享

黎精明 曹泰舸

【摘要】针对财务共享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务发展问题, 采用规范研究方法, 构建财务共享的基本理论框架, 并对财务共享的客体、 主体、 范围、 模式等核心要素进行理论剖析, 借此探寻财务共享发展的内在规律, 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财务共享的主体和客体都有极大的扩展空间, 特别是非竞争性财务资源定当成为未来财务共享的重点对象, 目前流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本质上属于组织或集团内部B2C型财务共享范畴, 可以预期, 对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排他性财务资源进行跨界整合共享, 将是财务共享发展必然的大趋势。

【关键词】财务共享;财务资源;共享模式;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04-0012-7

一、 引言

当今社会正快速步入共享经济时代, 从共享单车、 共享充电宝、 共享汽车, 到共享雨伞、 共享厨房、 共享床铺、 共享办公空间, 再到共享数据、 共享知识、 共享技术……俨然万物皆呈共享之势。与此大环境相适应, 财务领域的共享也在蓬勃发展。近年来, 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积极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并且财务共享的深度和广度仍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在学术层面, “财务共享”也成了近年财务领域研究的高频词汇之一, 以“财务共享”作为“篇名”或“题名”进行精确检索, 结果顯示, 截至2022年8月底, 维普资讯、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分别为6922条、 9981条、 9024条。将这三个数据库中重复文献剔除后的测算结果表明, 近八年“财务共享”文献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2%。这充分表明, 财务共享既是财务实务发展的主流方向, 也是财务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观现有文献可见, 有关财务共享的学术研究涉及财务共享模式构建与实践(刘明朝和杜洋,2019)、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李闻一等,2017)、 财务共享的经济后果(刘娅和干胜道,2021;李闻一和潘珺,2021;周婷婷和王舒婷,2021)、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杨寅和刘勤,2020), 以及RPA、 区块链、 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在财务共享实践中的应用(吴文静等,2021)等诸多方面。从研究范式看, 多数文献是以行业或企业为例进行个案(或案例)研究。冷静分析不难发现, 既有文献基本属于应用研究范畴, 其所关注的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 仅有韦德洪和陆韵佳(2020)等少量学者的研究触及财务共享的主体、 客体、 路径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换言之, 目前有关财务共享应用层面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 但有关财务共享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理论是实践和应用的基础, 在推动财务共享事业发展的进程中, 不仅要“埋头犁地”, 更要“抬头看天”, 前者要求我们扎实做好财务共享的实践和落地工作, 后者要求我们深刻把握财务共享的内在规律, 并借此研判财务共享的发展趋势。由此观之, 补齐财务共享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短板, 对于准确把握财务共享发展规律、 深入推进财务共享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鉴于此, 本文拟对财务共享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相应探究。

二、 财务共享的基本理论框架

作为财务共享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需要对财务共享概念进行科学界定, 而其核心是准确认知什么是财务共享。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不妨先对“共享”的概念进行相应考究。虽然“共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但是其定义不完全一致。“共享”在《英汉辞海》中的解释是: 对于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 由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分享其价值, 以求更充分地发挥其效用的业务安排; 在《英汉西方经济管理辞典》中的解释是: 资产所有者在不影响自身对资产使用或受益的情况下, 将资产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让渡给他人的经济行为; 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 “共享”又被称为“分享”, 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或分享的活动。上述有关“共享”的定义虽然在文字表述上不尽相同, 但具有两点相通性或内在一致性: 其一, “共享”作为一个行为动词, 其宾语(共享的对象)是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 其二, 将共享的当事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共享能够增进当事人的整体福利。

以上述“共享”概念甄别为基础, 可以给“财务共享”做出如下定义: 所谓财务共享, 是稀缺性财务资源的所有者, 为更充分地发挥该财务资源的效用或使用价值, 而将其所拥有的产权束中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其他利益主体, 或者与其他利益主体共同分享其价值或使用权的经济安排。由此观之, 财务共享表面上是对特定财务资源使用价值的共同分享, 实质则是对财务资源相关产权(如使用权、受益权等)进行交易或再配置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提升交易参与者的整体效用和福利。由上述“财务共享”的定义可以看出, 任何有关财务共享的经济安排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四个重要的基本问题: ①共享的对象是什么?即共享的客体问题。②跟谁共享?即共享的主体问题。③在多大范围内共享?即共享的范围问题。④如何共享?即共享的模式问题。这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共同构成了财务共享的基本理论框架, 如图1所示。

三、 财务共享的客体

所谓财务共享的客体, 亦即“财务共享对象”, 它反映的是财务共享动宾结构中, 其宾语“是什么”以及“理应是什么”的问题。前文已经述及, “共享”的宾语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 自然地, “财务共享”的宾语理应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务资源”。由此观之, 包括人、 财、 物、 知识、 技能、 信息等要素在内的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务资源, 从理论上说都可能成为财务共享的客体。由于有价值的财务资源通常具有明确的产权归属, 其产权主体既有权力也有能力根据自身意愿将特定使用者排除在外, 即现实中的财务资源通常具有排他性, 这进一步意味着, 财务共享的客体通常是具有排他性的财务资源。对于现实情景下的企业来说, 其具有使用价值的排他性财务资源众多, 这就决定了财务共享的客体名目繁多, 可将其归纳为竞争性财务资源和非竞争性财务资源两大类别。

1. 竞争性财务资源。所谓竞争性财务资源, 是指当一个利益主体正在使用时, 其他利益主体就不能同时使用的财务资源。此类财务资源主要涉及人、 财、 物等要素。竞争性财务资源通常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 不同利益主体只能串行使用(串行共享), 而不能并行使用(并行共享)。换言之, 新加入的共享主体只能在其他利益主体不使用期间(该资源闲置期)使用。这意味着, 此类财务资源在共享时, 其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当该资源被若干利益主体满负荷使用(无闲置期)时, 其共享程度即达到极限状态。第二, 任何共享参与者(含该资源的所有者)对该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 此类成本要么表现为付现成本(如共享付费), 要么表现为机会成本(由于使用而失去的机会收益), 并且在同等条件下, 其成本额度通常和资源使用时长成正比例关系。

在竞争性财务资源中, “人”是指从事财务相关业务的各层次人员, 他们广泛分布在会计核算、 成本管控、 税务办理、 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财务分析、 资本运作、 审计鉴证、 资产评估等财务相关业务领域, 既包括一般财务人员, 也包括各层次财务管理人员。“财”是指货币性财务资源, 其核心是资金资源。事实上, 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以尽可能地避免资金闲置, 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 这本身就是财务共享的主要诉求和原始驱动力之所在。“物”是指一切具有空间形态的实物性财务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用房和办公场地、 财务相关设备(如电脑、 服务器、 扫描仪、 影像智能识别系统、 财务机器人、 OCR设备等)、 有形财务平台资源(如财务共享展示中心、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

2. 非竞争性财务资源。所谓非竞争性财务资源, 是指当一个利益主体正在使用时, 其他利益主体也能同时使用, 且增加使用主体不会显著降低原使用主体的使用效果和使用质量的财务资源。此类财务资源主要包括知识、 技能、 信息等要素。非竞争性财务资源通常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 零边际成本。此类财务资源建立或形成之后, 使用者(共享者)的增加并不会导致资源生产成本的增加, 资源生产者(维护者)无需增加额外投入来确保供给。换言之, 新增加一个使用者的边际成本近似为零, 共享不会带来“成本拥挤”问题。第二, 可并行使用。对于此类财务资源, 不同利益主体既可以串行使用(串行共享), 也可以并行使用(并行共享), 还可以混行使用(随机共享)。因此, 相较于竞争性财务资源而言, 它具有巨大的共享承载能力。第三, 耐用性。此类财务资源不同于实物性财务资源, 其价值不会因为使用而衰减或减损, 具有显著的耐用特性, 因此无需进行折旧。第四, 无形性。此类财务资源虽然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 但对于产权所有者而言, 其构建或形成本身是有成本的。因此, 此类财务资源虽然具有非竞争性, 但通常具有排他性, 其形成或构建成本可以(而且应该)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摊销。这进一步表明, 随着共享主体的增多和共享范围的扩大, 资源的形成或构建成本将逐渐被摊薄, 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由此观之, 非竞争性财务资源属于无形资产范畴, 相对于竞争性财务资源而言, 它具有更大的共享潜力和更广阔的共享空间, 将成为财务共享的主要客体。

在非竞争性财务资源中, “知识”是指由财务行为主体探索或发现的, 并被检验或验证是正确(或科学)的财务经验、 财务规律的统称。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信息对称性程度不同, “财务知识”又可以被分为通晓知识和专晓知识, 通晓知识不具有排他性, 通常处于自然共享状态, 因此它不在本文论述的“共享”范围之列。本文所述的“知识”特指具有排他性的“专晓知识”, 此类“知识”能为所有者或共同分享者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 是企业重要的财务资源。“技能”是指财务行为主体通过学习、 实践、 钻研等方式习得或形成的, 能科学高效地开展特定财务活动或完成特定财务任务的方法、 技巧、 能力的统称, 它本质上属于当事人的无形资产或知识资产, 包括但不限于财务软件、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接口技术、 数据加密方法、 系统维护方案等。“信息”是指财务行为主体通过搜集、 调查、 访谈等方式汇集而成的有关财务经济活动或其结果的, 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财务数据, 它包括但不限于财务会计数据、 管理会计数据、 税务数据、 财务分析数据、 绩效评价数据等。事实上, 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共享, 这本身就是财务共享的原始动因和核心诉求。

四、 财务共享的主体

所谓财务共享的主体, 又称为“财务共享参与者”, 它反映的是和“谁”共享的问题, 这個“谁”即为财务共享的主体。诚如上文所述, 财务共享主体能够从共享活动中获得稀缺性财务资源的使用权, 进而为其创造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 财务共享的主体必然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换言之, 从理论上来说, 对于特定财务资源, 一切对其具有使用需求的利益主体, 都可能成为其财务共享主体。对于表现各异的财务共享主体, 可以将其归纳为下述类型:

1. 个人或家庭。任何财务资源最终都必须由“人”来支配, 财务资源的价值就在于其对“人”具有有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 个人(自然人)或其家庭是财务资源共享最微观的主体。从自然人(或其家庭)角度来看, 他们通常对货币性财务资源(尤其是现金资源)具有同质化需求, 对实物性财务资源(如电脑、 场地)以及财务知识、 技能、 信息等非竞争性财务资源具有异质性需求。在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是: 对于货币资金(无论其所有者是自然人还是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性组织), 当某些个人或家庭缺钱时, 他们对其就具有切实的使用需求, 这些个人或家庭便可能成为该货币性财务资源的现实或潜在共享主体; 再比如, 若某人是财务领域从业人员, 那么他对有用的稀缺性财务知识、 技能、 信息等就会有切实需求, 进而他也可能成为标的财务资源的共享主体。

另外, 对于企业内部各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从业人员)来说, 他们均是个体意义上的“人”, 很显然, 其也是财务资源共享的常态化主体。一方面, 他们作为“企业人”, 为了胜任岗位职责、 增强业务能力, 对相关财务知识(如财务经验、 财务规律等)、 财务技能(如RPA嵌入技巧、 数据接口技术等)、 财务信息(如预警指标、 实时数据等)具有切实需求, 是此类财务资源的现实共享主体; 另一方面, 他们作为“社会人”, 为了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 在特定时期或环境下, 对货币性财务资源(侧重于现金资源)、 实物性财务资源(如扫描仪、 OCR设备等)、 技能性财务资源(如税务筹划方法、 估值技巧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需求, 因此他们也会成为相关财务资源现实或潜在的共享主体。

2. 组织内的部门或机构。对于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或机构而言, 由于其专业特点或职责分工存在差异, 现实中难免存在两种情况: 其一, 资源非对称配置。虽然任何组织都希望资源达到“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的完美配置状态, 但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都存在资源非对称配置情况, 即当A部门或机构在特定时点需要使用某财务资源时, 该资源却归属于B部门, 且暂时闲置或处于低效使用状态。其二, 信息不对称。组织内的任何部门或机构对自身信息了解的充分和准确程度相较于其他部门通常更高, 即它对自身具有信息优势而对其他部门或机构具有信息劣势, 因此组织内的部门或机构之间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现象在单位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表现得尤为显著。上述现象会不同程度地引发机构或部门之间的误解和摩擦, 进而增加组织运行成本、 降低组织运行效率。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组织内不同部门或机构之间便产生了资源共享需求, 即将人、 财、 物、 知识、 技能、 信息等财务资源进行跨部门和跨机构共享, 借此更充分地发挥财务资源的效用。在此诉求驱动下, 组织内的部门或机构必然(而且也确实)是财务共享的常态化主体。

3. 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作为经济系统的微观单元和行为主体, 也是包含财务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的运营主体。换言之, 它既是人、 财、 物、 知识、 技能、 信息等相关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和产权主体, 也是相关财务资源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现实中, 企业对财务资源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不确定性和非均衡性, 这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 其一, 企业在全生命周期内所需要的所有财务资源不可能全部自我构建或自我拥有, 这必然要求企业从外部取得相关财务资源的使用权, 即与外部利益主体共享该财务资源; 其二, 企业自我构建或拥有的财务资源中, 竞争性财务资源通常很难在其效用期内满负荷被使用(无任何闲置), 非竞争性财务资源更无边际成本约束, 为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使用价值, 企业期望在不影响资源自我使用的前提下对外释放其使用权, 即与外部利益主体共享该财务资源。由此观之, 企业是财务资源共享最活跃的行为主体之一。

对于由若干企业构成的企业集团来说, 它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增强在资源配置博弈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通常也会以集团为单位对外开展资源再配置活动, 即与集团之外的利益主体进行财务资源交换或共享。在此模式下, 企业集团便成了举足轻重的财务资源共享主体。

4. 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现代财务学认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有资金运动的利益主体都需要开展财务管理, 而且也必然会存在财务管理。据此, 除前述利益主体之外, 各级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如红十字会、 各种学会或协会等)自然也需要开展财务管理, 与之相匹配, 其也需要人、 财、 物、 知识、 技能、 信息等相关财务资源。虽然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同, 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对财务资源的需求与个人和企业(集团)存在差异性, 但他们对财务资源的需求依然存在交集。比如, 货币性财务资源、 实物性财务资源既是个人和企业所需要的, 也是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所需要的。因此, 此类财务资源完全可能进行跨组织共享。另外, 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所需的财务资源(如财务知识、 财务技能等)存在更大的交集, 它們之间也可以进行共享。由此观之, 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同样是重要的财务共享主体。

五、 财务共享的范围

由上述有关财务共享客体、 财务共享主体的论述可以进一步发现,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对财务共享进行多角度分类。比如: 按照共享的财务资源品种不同, 可以分为单资源共享和多资源共享; 按照共享主体类别的不同, 可以分为同类主体共享和异类主体共享; 按照共享主体业务的不同, 可以分为同业共享和异业共享……有关财务共享更多的分类在此不一一赘述。在有关财务共享的诸多分类标准中, 财务共享范围是其中的重要视角, 因为它不仅涉及财务共享的实践和现实进展, 更关系到财务共享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财务共享范围的扩展路径和趋势看, 财务共享的范围可归纳如下:

1. 组织内部财务共享。组织内部财务共享主要存在于特定组织(如公司、 政府、 学会等)内的部门与部门之间, 以及部门与员工之间、 组织与部门之间、 组织与员工之间。比如, 某擅长财务系统维护的专业人才, 完全可能被公司的会计核算部门、 预算管理部门、 成本控制部门等多部门共享。 再比如, 通过业财税一体化建设, 完全可以实现财务信息在公司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间的共享。事实上, 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如办公OA系统、 ERP系统)、 集中学习和业务交流、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等, 本质上都是在推动企业内部资源(含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综观企业实践, 组织内部的财务共享已非常普遍, 并且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2. 集团内部财务共享。对于很多大型企业集团而言, 其下属子公司在推进公司内部财务资源共享的同时, 集团为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财务协同效应, 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目标, 也会以股权为纽带推进集团内部财务共享进程, 从而使集团内的财务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从目前的实务进展来看, 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从而将原来分散在各子公司、 各职能部门的基本财务业务抽离出来, 通过业务统一处理、 规模化运作、 高效信息传输, 为集团内部成员提供标准化、 流程化、 高效率、 低成本的财务服务, 进而显著提高财务从业人员、 资金、 财务办公场地和设备、 财务知识和财务技能、 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等财务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并增强集团的整体竞争力。正因如此, 推进集团内部财务共享已呈方兴未艾之势。

3. 跨集团财务共享。从财务共享的动因及功能来看, 共享有助于提高财务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更充分地发挥财务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进而在不使每个共享参与者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增进全体共享参与者的整体社会福利。若此, 共享范围越宽广, 就越有助于将资源配置到最能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场域。循此逻辑, 财务共享的范围必将跨越企业集团的藩篱, 呈现跨集团共享之趋势。就目前财务共享实践进展来看, 组织内部财务共享很大程度上是组织动用行政权力指示或命令的结果, 集团内部财务共享很大程度上是集团总公司运用产权纽带策划或撮合的结果, 这两种共享都带有较强的行政特色。由于跨集团财务共享缺乏此类威权和强制力, 因此可以预期, 跨集团财务共享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跨集团财务共享虽然目前较为鲜见, 但可以预期, 这是财务共享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循着该趋势, 跨地域、 跨行业乃至跨国界财务共享必将不断涌现并成为财务资源配置的新常态。

六、 财务共享的模式

本文第二部分已经论述, 财务共享是稀缺性财务资源的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产权束中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其他利益主体的经济安排, 其本质是对财务资源相关产权的再配置。从产权视角看, 财务资源所有者通常拥有该资源的完整产权, 包括所有权、 使用权、 受益权等, 其中, 所有权是这一系列权利束的核心, 使用权和受益权由此派生而来, 但不同的权利可以分开行使。事实上, 正是这种特性为标的财务资源实现共享提供了可能性。所有者在拥有财务资源所有权的前提下, 可以将其部分或全部使用权及与之相对应的受益权长期或阶段性让渡给其他利益主体行使,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 使稀缺性财务资源得以优化再配置。所谓财务共享模式, 是指财务资源所有者和需求者(共享主体)围绕标的资源进行产权再配置的组织形式及实现方式。根据财务共享实务进展并辅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可將财务共享模式概括为下述四种类型。

1. C2C型财务共享模式。C2C型财务共享是指财务资源所有者保留其对资源的所有权, 通过共享平台寻求资源潜在需求者, 在确认供需匹配后, 资源所有者在一定期限内将资源部分或全部使用权及相应受益权让渡给需求者(共享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C2C型财务共享模式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在C2C型财务共享模式下, 共享平台扮演中介角色, 其主要作用在于为财务资源所有者和需求者实现有效供需对接提供桥梁和纽带, 进而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践中, C2C型财务共享模式有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 为财务从业人员兼职提供中介服务, 其本质属于财务人力资源的C2C型共享; 为货币资金所有者放贷提供平台服务, 其本质属于货币性财务资源的C2C型共享; 为代理记账公司扩大客源提供平台服务, 其本质属于财务资源打包的C2C型共享……由此观之, C2C型财务共享模式在实践中已较为普遍。

该财务共享模式的优点在于: 第一, 共享方式灵活便捷, 这有利于充分激发存量财务资源的活力, 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第二, 对于通用性较强的财务资源, 容易形成活跃的共享市场; 第三, 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轻资产运营, 平台运营风险较低。然而, C2C财务共享模式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共享平台不拥有标的财务资源的所有权, 它对标的财务资源的了解相对欠充分, 共享安排取决于资源所有者与需求者的谈判情况和最终约定, 显然, 这不利于实现共享服务的标准化; 第二, 财务资源所有者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景下也会成为该资源使用主体, 即资源所有者兼具财务共享主体身份, 这会导致在资源所有者自我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财务共享关系的稳固性和持久性相对较低; 第三, 此模式属于典型意义上的财务资源使用权“让渡”与“求偿”关系, 并无利益协同方面的强链接, 因此该模式下的共享参与者战略协同性相对不足。正因如此, C2C型财务共享模式很难实现财务资源深度共享。

2. B2C型财务共享模式。在B2C型财务共享模式下, 财务资源所有者通常也是资源的需求者(共享成员之一)。对于竞争性财务资源, 由其与其他需求者(共享主体)协调使用,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资源闲置,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对于非竞争性财务资源, 由其给其他需求者(共享主体)让渡资源使用权, 以更充分地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B2C型财务共享模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 在B2C型财务共享模式下, 通常并不存在起中介作用的共享平台, 财务资源使用权让渡由若干共享主体自行协调安排, 此间, 在这些共享主体中通常有一个权威性策划者(它可能是单个企业中的核心部门, 也可能是企业集团的总公司), 由其根据现实需要购建或置办财务资源, 一方面用于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给其他需求者进行使用权让渡。现实中, 由于标的财务资源对其所有者(资源策划者)具有强适应性, 甚至是量身定做, 因此通用性程度一般较低。 正因如此, 从共享范围来看, B2C型财务共享主要存在于组织内部或集团内部, 跨集团共享的障碍相对较大。从财务共享实践看, 目前流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本质上属于B2C型财务共享范畴。

B2C型财务共享模式的优点在于: 第一, 共享关系通过威权或强制力形成, 标的财务资源的品质和服务质量具有较高的保障, 共享主体间的信任成本和不确定性程度较低; 第二, 共享主体间的信息对称性较高, 它们之间容易就标的财务资源的置办、 使用、 维护等事宜达成默契或共识, 财务共享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成本较低; 第三, 能减少甚至消除组织或集团内部的重复建设或投资, 提高投资效率, 形成竞争优势。然而, B2C型财务共享模式也存在固有局限,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由于缺乏共享中介服务平台, 且共享资源专用性程度较高, 其共享主体相对较少, 共享范围比较狭窄; 第二, 共享的规模化效应较弱,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发挥欠充分。

3. C2B2C型财务共享模式。C2B2C型财务共享的基本原理是: 财务资源的所有者将标的财务资源委托给共享平台进行托管和运营, 由平台负责寻找资源需求者, 并与其商定资源使用权让渡协议并付诸实施, 如图4所示。

该财务共享模式存在两种可能性: 其一, 共享平台可能也是标的财务资源的需求者(共享主体)之一, 即共享平台自身对标的财务资源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需求。其二, 标的财务资源的所有者可能成为(或本身就是)相关资源的职业供给者。换言之, 标的财务资源并非所有者自身生产经营所需, 而是其预见到该资源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专门置办, 此时, 所有者持有标的财务资源的目的就是交易(使用权让渡)。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C2B2C型财务共享兼具C2C型财务共享和B2C型财务共享的部分特点, 但又和它们具有显著的差异性。C2B2C型财务共享和C2C型财务共享的相同点在于都存在共享平台, 且共享平台在财务资源供需对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在C2C型财务共享模式下, 平台并非财务资源使用权让渡协议的缔约方, 它仅扮演居间撮合人角色; 而在C2B2C型财务共享模式下, 平台是财务资源使用权让渡协议的实质缔约方, 此间财务资源所有者和共享主体通常无需发生任何直接联系。C2B2C型财务共享和B2C型财务共享的相同点在于共享主体(需求方)的交易对手(缔约方)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但前者的权威性主要源于行政管辖权或股份控制权, 而后者的权威性主要源自其专业服务水平及市场声誉。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B2C型财务共享主要囿于组织或集团内部,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或集团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而C2B2C型财务共享可以跨组织或跨集团开展, 其目的在于盈利和价值增值, 其提高的是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

C2B2C型财务共享模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在该模式下, 供给方仅需置办并提供财务资源, 有关该财务资源后续的管理、 维护、 使用权让渡等职责均由共享平台负责完成, 这样较好地发挥了资源所有者和共享平台各自的比较优势, 属于财务共享的深度分工模式; 第二, 在该模式下, 虽然共享平台依然不具有标的财务资源的所有权, 但其在使用权托管协议保障下, 对标的财务资源拥有很强的管理权、 控制权和共享决策权, 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共享平台在资源配置方面所具有的专业优势。

4. 整合型财务共享模式。整合型财务共享是C2C型、 B2C型、 C2B2C型财务共享模式的组合, 它是财务共享最一般的形态, 如图5所示。

在该模式下, 财务资源的所有者既可以借助共享平台的中介服务将财务资源的全部或部分使用权直接让渡给资源需求者(类似于C2C型财务共享), 也可以在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同时, 基于行政权或股份控制权给其他需求者让渡资源使用权(类似于B2C型财务共享), 还可以通过使用权托管方式, 全权委托共享平台去寻找和匹配共享主体, 并开展使用权让渡缔约安排, 而自己则退居为“甩手掌柜”(类似于C2B2C型财务共享)。

在整合型财务共享模式中, 所有者既可能是标的财务资源的部分使用者, 即共享主体之一, 也可能是标的财务资产的职业持有人, 即单纯意义上的资产持有者(持有但不自用); 共享的财务资源既可能是所有者既有的, 也可能是所有者为开展共享交易而专门置办的。由此观之, 在整合型财务共享模式下, 不同类型的资源所有者以及不同类型的财务资源, 均存在与自身环境条件相匹配的财务共享之具体实现方式。正因如此, 整合型财务共享代表了财务共享最一般的形态, 站在整合型财务共享情景下看, 前述C2C型、 B2C型、 C2B2C型财务共享都只不过是整合型财务共享的特例而已。

七、 研究总结

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趋势相适应, 近年来财务共享实务发展及其应用研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然而有关财务共享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鉴于此, 本文以“共享”概念的甄别为发端, 在对财务共享概念进行精确定义的基础上, 构建了财务共享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 对财务共享所涉及的四个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亦即财务共享的客体、 主体、 范围、 模式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 借此构建财务共享的基础理论, 把握财务共享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而为研判财务共享发展趋势、 指导财务共享实践提供相应理论支持。

通过上述研究, 本文认为: 第一, 包括人、 财、 物、 知识、 技能、 信息在内的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排他性财务资源都可能成为财务共享的客体, 它们可以被分为竞争性财务资源和非竞争性财务资源两种类型。从目前的实务进展来看, 财务共享对象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尤其是非竞争性财务资源, 由于其具有零边际成本、 可并行使用、 耐用性等特征, 必然具有巨大的共享潜力和广阔的共享空间。第二, 对标的财务资源具有使用需求的所有利益主体,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或家庭、 组织内的部门或机构、 企业或企业集团、 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都可能成為财务共享的主体, 目前财务共享主体主要局限于企业集团内的部门或分(子)公司。可以预见, 越来越多财务资源需求者成为财务共享主体将是必然趋势。第三, 从财务共享范围的扩展路径和趋势来看, 财务共享已经并正处于组织内部财务共享和集团内部财务共享阶段, 跨集团、 跨地域、 跨行业甚至跨国界财务共享将成为财务共享发展的总体趋势。第四, 财务共享有C2C型、 B2C型、 C2B2C型、 整合型四种主要模式, 目前广泛流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属于B2C型财务共享范畴, 整合型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形态, 从发展趋势研判, 整合型财务共享定当成为财务共享发展的新常态。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李闻一,潘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基于异时DID模型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59 ~ 72.

李闻一,朱媛媛,刘梅玲.财务共享服务服务中心服务质量研究[ J].会计研究,2017(4):59 ~ 65+96.

刘明朝,杜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现状与瓶颈突破——以D公司为例[ J].财会月刊,2019(S1):88 ~ 91.

刘娅,干胜道.财务共享、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 J].财经问题研究,2021(5):93 ~ 101.

韦德洪,陆韵佳.财务共享的客体、主体和路径研究[ J].会计之友,2020(23):114 ~ 120.

吴文静,鞠敏,施曾艳等.基于RPA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资金管理探索——以油田企业业财融合为背景[ J].会计之友,2021(2):118 ~ 122.

杨寅,刘勤.企业财务转型与价值创造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力场模型视角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多案例研究[ J].会计研究,2020(7):23 ~ 37.

周婷婷,王舒婷.财务共享、丝路联结与“一带一路”跨国并购绩效[ 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1(3):102 ~ 111.

(责任编辑·校对: 陈晶  喻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网状扩散机理及防控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BJY127)

猜你喜欢
共享模式基础理论财务共享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的内控深化与实施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架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