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中国》的“物”与“物感”

2023-05-30 10:48张厚刚
百家评论 2023年2期

张厚刚

内容摘要:《快递中国》是献给千千万万快递行业从业者的首部“快递”诗集。关注快递从业者的生存状态、精神情感状态,使他们的劳动与尊严被“看见”,是这部诗集的主题。“东河西营”这一诗歌地标已经成为诗人王二冬观察理解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生活、中国与世界的起点。诗中的“物”附着上了人的体温和精神选择。借助于“快递”之物性,“快递诗歌”成为当下这个时代情感、时代心灵的载体。

关键词:《快递中国》 王二冬 东河西营

90后山东诗人王二冬,近年来成长迅猛,先后获得过中国红高粱诗歌奖、草堂詩歌奖、陈子昂诗歌奖等,参加了《诗刊》社组织的第36届青春诗会并出版诗集《东河西营》。王二冬的诗,引起了诗歌评论界的关注,著名诗歌评论家赵目珍接连在《文学教育》刊文,肯定王二冬的“乡愁”书写的意义,康建军博士运用空间理论解析了王二冬诗歌中的“家园意识”。王二冬近年来投身于快递行业,这是他的诗歌新的增长点,也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一翼新的生长可能性。著名诗人、文化学者西川有一个观点,一个构成意义的诗人必须处理自己当下的时代。王二冬所处理的“快递中国”,正是中国当下的时代现实。

一、看见新的“物”

人类的分工与合作,离不开物质和情感的传递,但今天意义上的“快递”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的“邮递”时代,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新民俗。“快递”,成为中国速度的代名词,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快递重塑了中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快递重构了人间思念、人际温暖的内涵。每一个快件,在历史的时空里穿梭几番,最终成为宇宙的一件尘埃,它自己快递自己,自己存在自己,又自己虚无自己。

“快递”这个行业,无论中国经过多少“科技”的卷入,最终都是由一个个快递员来完成的交接与传递,每一个“快件”中,都必定含有快递员的“手温”与“凝视”。由于快递行业的人工用量大,从业门槛不高,劳动密集,这一群体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情感,诗人为我们呈现出这“非虚构”现实环节。在这本诗集中,有专写一个快递员的《北京梦——兼致快递员宋学文》《春海》《每个人的赛场——兼致快递员栾玉帅》,其他的进入诗歌中的快递员名字有《找北》中的尚明远,《英雄》中的快递员阿力,《运动排行榜》中的老王,还有《百岛女站长》中的女站长,《播种者》中的老马……这些快递员各具特性,但王二冬发现他们都是“奔跑者”。在《乡村使者》中,活跃穿梭在乡村里的快递员,使人想起曾经活跃在城乡大地上的身穿绿色制服的邮递员,进入新世纪以来,写信已经被微信、电子邮件取代,这是时代的进步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现代性,快递小哥也成为新的乡村使者。快递本身是一种物质交换,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期待的达成,爱的递送和延展。

而关注快递小哥的生存状态、精神情感状态,使他们的劳动与尊严被“看见”,也是王二冬诗歌的重要主题。这些快递小哥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以“快递”为生。《英雄》中的快递员阿力,倒在了送快递的途中,这个场景实在是过于悲壮,没有人能猜出阿力为什么倒下,是过度劳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是资本逻辑下的盘剥与压榨,还是自我防护不够精细,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谁来关心快递员的身心健康,在一味的催件、在无限的速度的诱力下,快递员的甘苦有谁能知,这首诗带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的思考,把冰冷的速度和效率置于人性之下来拷问。《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写道:“他没有休息一天,31天,434个小时/5890个快件,银行卡显示到账9760 元/房租900元、饮食700元,剩8160元/昨天中午,他还花160块钱请合租的兄弟”“最后的7000块,在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轻盈又沉重起来:大儿子明天要到城里上初中/妻子的工作还未解决,岳父中秋节生日/老两口虽然从没说过什么,可他心里都清楚……”诗中最后写道:“尤其是中年男人,他们藏在心里/用肩扛着、用手拽着,踉踉跄跄奔向前方”。这些快递小哥,“尤其是中年男人”,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踉踉跄跄奔向前方”成为他们的生活状态,王二冬以“新写实”的方式,为快递小哥塑造了艺术群像,这也是诗歌介入现实的有效途径。

二、以“东河西营”为元点地标,

构建诗学空间

“东河西营”是王二冬的出生地,这是个位于黄河三角洲上的一处安静小村。王二冬曾以“东河西营”作为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的名字,可见,王二冬对这一诗歌地理坐标的重视。作为诗歌地理坐标,“东河西营”已经从现实的故乡——无棣县东河西营村,迁移到诗歌意象中来,我们不能仅仅把“东河西营”视为诗人讴歌故乡的承载物,这一地标概念已经成为诗人观察理解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生活、中国与世界的起点。海德格尔曾经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东河西营就是王二冬的还乡之乡。在《乡村使者》这首诗中,出现的“东河西营”,也是《快递中国》中第一次出现这一地名。

“东河西营”在《快递中国》这部诗集中出现在18首诗中,占诗集篇目的五分之一,分别是《乡村使者》《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分拣女工》《打包月光》《世界》《工号00577977》等。在《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打包月光》一诗中,“东河西营”是作为乡愁的承载出现的,而《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中,“突然想起东河西营的老房子,今夏雨水多”,老房子成为一个中年快递员的爱与责任。但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东河西营”,这一诗歌地理坐标,都是相对于城市出现的,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的融合中,作为乡愁本身就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在融入与拒斥中,乡愁起到了平衡功能。

“东河西营”倔强而骄傲地生长在王二冬的诗歌领域中,“我们都来四面八方,比如我/出省,就是山东的;出市,就是滨州的/出县,就是无棣的;出村,就是东河西营的”,“东河西营”成为王二冬的精神高地,在王二冬的诗歌世界里,“东河西营”成为他的世界的中心,并以此来辐射到世界、辐射到宇宙。在《遥远的包裹》中写到,“嫦娥一号是优秀的快递小哥”,“等待接收一百三十七亿光年外的快件”,诗写至此,“快递”的不再仅仅是“中国”,也脱逸出“地球”的范围,而是获得了一种“宇宙意识”。总有一个东河西营在背后抵偿所有的城市疲惫,乡愁抵押使得“城愁”得到的纾解,诗和远方,实际上就是故乡和童年,就是宇宙和理想,就是爱情和希望。

三、关注时代重大事件,

是诗歌的使命之一

快递在抗击疫情中,以其专业精神、组织性、科学性,发挥了良好作用,《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守护封控区》等,都体现了重大事件的诗歌迁移,这也是王二冬诗歌现实关怀的强烈部分。《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不要挂念我,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与万家/不熄的灯火,与所有逆行的人/一起守护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母亲,你见过那么多渴望春天的眼神吗/每一个口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世界/——恐慌、悲伤、焦灼、平静/怀疑,或又满含生命向上的力量”这首诗写于2020年2月14日,正是武汉疫情方炽,在人类从未有过的巨大未知的恐惧面前,以穿梭在武汉街头送快递的形式,参与这具有重要意义的防疫时刻,显得悲壮而勇敢,完成了一次对“防疫英雄”的塑造,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精神。《守护封控区》中,“你抬头,遥望迢迢星河,又躬身摆放快件/换算人间疾苦。大地上,萤火微茫/每个人都闪着光,每一刻都应充满希望”。

在时代重大主题的书写上,王二冬以向母亲倾诉的方式,表白了自己对于疫情中的责任担当、恐惧克服、希望重生的诗歌力量,这也是最早构成广泛影响力的一首诗,发表在2020年第7期《诗刊》上,这也是诗歌“出圈”并产生影响力的良好个案。

四、“物感”与时代

王二冬的诗中,“物”已经不再是作为冷冰冰的客观实体,已经是经过人的上手,附着上了人的体温和精神选择,快递之物,初始和最终指向的,还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负载和传递。海德格尔认为“所有作品都有一种物因素”,他所讨论的物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是谁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诗歌艺术所处理的不再是“物”本身,而是“物感”,即“物”给人的内化于己的感受。

借助于“快递”之物性,显示其与人的关联,王二冬使“世界”敞開,使“存在”显现。每一个构成意义的诗人,都必须处理他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精神、时代情感、时代焦虑。王二冬是在这个意义上,使诗歌成为这个时代情感、时代心灵的载体。这是王二冬处理时代的才华显现。

作为90后诗人中的领军人物之一的王二冬,在诗歌之路上,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希望他更强劲地拥抱生活、投入生活,拥抱诗,投入诗,发掘并超拔于物,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之诗——这个时代的脉搏与体温,眼泪与呼吸,奋腾与喊叫,写出活的中国的灵魂与血的蒸气,写出奋进中国的时代光泽与风华。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