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黟村落园林空间特质研究

2023-05-30 05:00胡婕
广东园林 2023年2期
关键词:黟县徽州

胡婕

摘要:得益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徽州古黟县村落园林修建因地制宜,形式多变,徽商的资金投入、文人士子的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其发展。分析黟县地区古代村落园林的构成要素——山水、建筑和花木,得出村落建设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渗透的特征,最后从3个空间层次介绍了黟县村落呈现的“园中园”空间特质:崇山环绕、丰水潆洄的水口园林,水木清华、宁静致远的园圃村居式园林,和小中见大、含蓄深远的住宅庭园。

关键词:村落园林;空间特质;黟县;徽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59-06

收稿日期:2022-05-11

修回日期:2022-07-05

Abstract:  Benefiting from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garden in ancient Yi County in Huizhou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ook various forms. At the same time, the capital investment of Hui merchants and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literati also contributed to it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ancient village gardens in Yi County, includ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ts, and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integration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inall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garden within a garden" of Yi County are introduced at three types: the Shuikou garden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tranquil villas, and residential gardens with diverse spatial types.

Key words: Village garden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Yi County; Huizhou

皖南丰山富水的自然环境限定了徽州村落的生长。山水之间,一处处灰白相间的村落置身于其中,十里长亭,名木古树,小桥溪水。徽人常将园林置于广泛的山水环境之中,周围山水、田畴、村舍均被纳入总体考量[1],因此整个村落就是一个大的园林环境。目前学界对于村落园林的研究停留在成因、基本要素及空间体系的构成等[2~7],且每位学者各抒己见,缺乏完整、系统的分析。本文以徽州黟县村落园林的空间特质为研究重点,即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村落园林所呈现出来的有形及无形文化遗产,以期对实现生态、人文、社会、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人居环境提供借鉴。

1 徽州黟县村落园林的构成要素

徽州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历史上常指“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和设于歙县管辖六县的州府(图1)。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居山之阳,故县以山名。從区位环境上看,黟县位于四山环抱的盆地,村落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形态。据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据显示,黟县共有4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6处,有2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即西递村、宏村(图2)。后唐许坚《入黟吟》中的“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衣古观”,形象描绘了黟县的山区景色和与世隔绝的社会风貌。以下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黟县村落园林,从中汲取村落园林化的建设智慧。

1.1 山水

山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寄托。古人本能地认为自然界的山水地理形态似乎隐喻着人类的命运,为让后代能够长久兴盛,于是努力寻找理想的环境预示。黟县《古筑孙氏家谱》卷一《乡图》记载:“唯画公尖、大鄣相属脉络甄明,注于古筑孕秀七星、东山清淑……安居乐业享太平福。”黟县《湾里裴氏族谱》卷二《鹤山图》记载:“鹤山裴氏肇启之基山川林麓佳境颇多,兹修逢谱告成。”《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了西递村始迁祖士良公在道经西递时,立刻被此地“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的山形,“风凝水聚,土厚泉甘”的水势所吸引,并举家迁至此地。《屏山舒氏宗谱》记载了屏山村始迁祖伯禧公受仙人指引至“洞天福地”屏山卜居,清代舒时亨云“廿里桃源长绕绿,屏风文岭互悠悠”。徽州置村落于山水之中,深得自然之利,徽人采籍自然山水之美,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为村落园林创造了条件。

1.2 建筑

人工的建筑景观,将山水点染得更富有地域特色。徽州村落不仅有具备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民居建筑,也不乏亭、台、楼、阁等园林性的建筑,且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明清时期,徽商在侨居地致富之后,一方面,回乡购置土地,营造园宅,非主动地侧面参与了村落建设;另一方面,捐修祠堂、书院、桥路等公共建筑,主动参与了村落建设。如屏山楼是由当地富商舒志道出资修建,位于屏山村三峰矗立之处,左侧为吉阳山,右侧碧山,前有丁峰、巽峰,还有一带溪水流于楼下。据《屏山舒氏宗谱》记载,“志道公构屏山楼成,远近诸绅宦来游来歌,诗多成帙宝藏”。胡拱辰于“景泰三年由黟令赴贵阳舟次桐江,补录旧题诗寄呈舒志道”,诗云:“楼外佳山列画屏,楼中榜字袭山名。泉垂一道流千古,月到重筵夜四更。中目何须图孔雀,迁乔应好听仓庚。青云近在阑干曲,玉笋班联曲曲成”。又如桥,大多为石板桥、石拱桥、亭桥和廊桥,后两者常出现在水口处,在方便行人来往的同时还有锁住村中的财气之意。如亭,因徽州乡道迢迢,故多在道路上修建路亭、茶亭。这些点缀在村落间的亭子,成为了乡邻往来的重要场所,又为茫茫商海中的徽州人指引故乡的方向。再如塔,徽州现存的不少塔是位于水口处的“文峰塔”,在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以求兴文运、发科甲[3]。还有牌坊,不仅是空间上入口的象征,还是某一家族社会地位的彰显和封建道德观念的凝聚。

1.3 花木

黟县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正因唐代桃源洞一带广植桃树,旧时有青石刻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过桃源洞,依山而下,可见“壁立数百仞,下瞰溪潭。凿石为门,门一径仅通人”①,一出石山,就可看到田畴铺展、群山环卫、有如世外桃源的黟县盆地。

据2011年《黟县志卷六》的林业部分调查,黟县共有280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具有科学和经济价值[8]。名木古树多分布在水口处和民居庭院内,其中水口区域多以古树群的形式,主要有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樟Cinnamomum camphora、银杏Ginkgo biloba等树种,且被徽州先人予以不同的期望与含义。如枫杨的“枫”音同“丰”和“封”,有丰硕延年,封住财气、旺气之意;樟,音同“章”,纹路似“文”字,为村中祈愿文运昌盛所植;栎类树木Quercus spp.多籽,被视为是“多子多福”“福泽子孙”的象征;松树Pinus spp.谐音为“生”“孙”,寓意世代绵延不绝;榆树Ulmus pumila的籽似铜钱,被视为是“摇钱树”等等。在庭院内有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荷花木兰Magnolia grandiflora、梅Armeniaca mume、垂柳Salix babylonica、黄杨Buxus sinic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等种类的古树,但徽州地区人多地少,大部分民居庭院内常用盆景点缀。歙县的卖花渔村得名于村民世代以种花卖花为业,其中罗汉松、梅树、榆树盆景最为驰名。

1.4 要素整合

黟县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村落建设深度融合渗透。徽州先人在定居之前,就非常重视对周围山水环境的勘查和因地制宜的利用,通过占形望势选出理想的聚居地——四周山脉围合,拥有流动的河水和丰富的山林资源,并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及审美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化的村落环境。

园林化的村落环境使古人常以景抒情,通过“八景”“十景”对村落的主要景色用诗文进行点题(表1),给人无限的联想,使村落景观更具文化意涵。黟县西递村以村景入诗,更以村景入画(图3),胡光台为西递作八景诗。然不同的人对景物有不一样的感知,胡成浚则认为另八景更能凸显当地的景致。不论是哪位古人的歌颂,都是以自然山水景观为物境的主体,人文隐含为意境的基础[1]。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急剧毁坏的厄运,徽州村落园林化的环境展示出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被人们所向往,这正是引起学者们去探索的原因所在。

2 村落“园中园”的空间特质

园林化的徽州村落拥有不同类型的园林,形成“园中园”的空间特质。朱永春学者认为徽州早在晚唐时期已有造园活动,他将徽州园林分为宅园、庭园、水口、书院、寺庙、县衙或学宫、风景区和和村落景点8种空间类型[9]。对此,陈薇学者分为公共式、园圃村居式、住宅庭园式3种[10];也有学者分为住宅庭园、公共园林、村落地景3个空间层次[1]。根据实地考察黟县地区的园林空间,并结合古籍文献,总结出以下3种空间特质。

2.1 崇山环绕、丰水潆洄的水口园林

在田野间,沿着一湾溪水,发现一处处亭阁、牌坊、庙宇等建筑时,村庄的轮廓也已清晰可见了。这种空间序列的开端,将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氛围极为准确地渲染了出来。

古人认为水是财源的象征,“环流则气脉凝聚”,“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11],因此徽州古村落极为重视水口的营造,以利藏风聚气,更好地留住财气和富气。大部分村落是在水口地带原有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根据风水需要,或广植树木,或点缀建筑,如古黄村的水口建筑群包括文昌阁、武曲楼、红门祠堂、圣庙和集成书院(图4),西递水口有凝瑞庵、关圣殿、魁星楼、文昌阁、文峰塔、观音庙。个别情况如屏山村,因流经村中的吉阳溪不够“曲折”,当地舒姓人对其施以人工,最终流入长宁湖以作为屏山水口[12]。又如关麓村,因进入村落的道路并非溯溪而来,而设有一大一小两个水口,其中小水口位于村内绛下溪旁,建有世德堂,是全村的礼册中心;而在大水口处,村人挖了一口半月形的水塘,并修建了一连串的建筑物,为行旅之人指引村落的方向[13]。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营造,都需要通过适当的规划构景,才能逐渐形成聚居地的入口和标志,以此在空间上强化人们的归属感。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口园林依据文献资料或村中老人的记忆进行复原。村落以水口园林为承接点,将山水、田野等自然景观与凝结着传统思想的人文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兼具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之美[14]。

2.2  水木清华、宁静致远的园圃村居

园圃村居式园林散落在村落周围,以林木、溪水、畦田邻接自然,其空间尺度往往比住宅庭园要大。这类园林建筑的分布具体看每个村落所处的区位环境,多分布在人工的村落环境与原始林地之间的山麓地带,有些分布在山坞中。南屏村属于前者(图5),值得一提的是曲水园,“源自虎子坑,经白杨培灌田,西由曲水园入大溪”,将山上的小溪引入园中,体现了园主的巧思。南屏书屋也修建于此,《黟县南屏叶氏族谱》记载其“前有曲水园,上有魁星楼……与文会,每月会文历久不懈”,有众多文人雅士雅集于此。古筑村部分园林分布于山坞(图6),在村北部黑坞的愚公谷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村人孙元直别业,面积约8 000 m2,园内设有亭台楼阁、书院学馆、寺庵经堂、鱼池莲塘;此外还有在村东北部的华萼园(表2)。

西递村西北山麓有延青阁与看耕楼,早年已圮。延青阁于20世纪80年代在旧基上按原式复建,風貌依然。黟县三志中毛树棠的《七哲祠记》提到七哲祠右侧为楼阁庭院,“上为延青阁,霭峰遥峙,叠嶂回环,……最后一院种竹数亩,由院旁登楼,袤延数十丈,面山俯流,鳞腾绣错,梧桐杨柳,翠荫交加,名曰看耕楼”①。而今,古名已改,古树已伐,七哲祠仅存门额,只剩下西溪流水缠绕着延青阁。其空间功能从看田间劳作、品山间无限风光,变成吸引游客的抛绣球仪式。不知游人在看到楼阁下“清风明月”门额时,会对此情此景多几分思忖。

上述园林在时间的流逝下已不见昔日之光景,但从大量文献的搜集中能得出其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此类园林多为园主的别业,除了供自己修身养性,还为族内的学子提供读书之所,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山麓、山坞地带相对僻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造园活动,且对周围环境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地建造。

2.3  小中见大、含蓄深远的住宅庭园

徽州人多地少,村落各类园林以住宅庭园式数量最多,并且保存较好。这类庭园规模较小,与住宅民居结合紧密,布局规整,尺度近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得当,体现出无限的生机。不同的区位环境造就了各个村落庭园的特色。如宏村以水系独秀古黟,其水圳流经不少人家的门前屋后,有心者引圳入院,凿池蓄水,大者成塘,小者形窟,依回廊,倚亭阁,植花草,养金鳞,区区一角,自成天地。其中最饶情趣者,有德义堂的池塘水榭,可凭栏观鱼;承志堂的三角小厅,可临池弹琴(图7);树滋堂(现为树人堂)的花间小窟,可汲灌花木。一个个小巧精致的水园恰似被溪流串连在一起的珍珠,在民居建筑中大放异彩。

又如西递村,庭园为几进式的连排建筑居多,如瑞玉庭、西园、亦园(图8)、临溪别墅等;或是为主体建筑旁的附属空间,如仰高堂、桃李园、百可园、青云轩等。庭园利用矮墙、漏窗、门洞、敞厅等元素借景,使空间开阔,通过花木、方池,以及建筑细部装饰如门洞上方石匾、墙体屋檐下的插角绘画,力求在小尺度内营造出四周皆景的空间氛围。其中园内匾额最能体现主人的用心:有描写生活气息的“种春圃”“井花香处”“菜根香处”;有描写主人心境的“履道含和”“得少佳趣”“结自得游”;有望后代科举登第的“步蟾”“桂林一枝”“长寧”;还有将园外的自然景物写入园中,如仰高堂的大门上刻有“爽延朝旭”,进门左侧偏厅后通往庭园的门上有“浣月”石匾。园主人用文字把庭园空间由内到外连接在一体,情景交融,营造了悠长深远的意境。以上也反映出西递文风甚盛。

3  总结与讨论

从整体上看,古黟县村落园林以聚落整体景观生态为基点,其山水、建筑、花木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非完全出乎自然,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设计和持续建设,最终形成兼具生产生活、游憩休闲、怡情养性、审美教育等功能的园林环境。

由于时代的发展,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徽州村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正在失去人与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直接的、和谐的联系。因此,如何有效的保护与发展村落园林,对当代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针对黟县地区园林的现状,提出以下两点想法。

第一,保护整体的村落园林。这里的“整体”指的是园林本身、园林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及园林与当地风土人情的整体。如西递水口于2011年完成园林景观建设、古驿道修复、西部园林改造等修缮工作,但由于交通、生活方式等发生的巨变,这些举动没有对周围村民及游客带来影响;在2021年12月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在西递水口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石窟型民宿等项目。笔者认为,不论是在原址上的修缮,还是新建展示馆等,都只是停留在水口这块区域,应该整治整体环境,让游客在水口处进行游览,沿着古道慢慢走向村落民居,使其充分感受整个村落空间发展的肌理。

第二,村落园林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建设。自然环境是村落建设的客观基础,文化精神是村落发展的灵魂。重新激发当地优秀的文化精神,如“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的家族意识,乐善好施、造福乡里的桑梓情怀,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个人精神,比开发一些陈年旧俗的表面仪式更有价值。设计应与文化相结合,利用当地文化营造园林意境[15],使处在其中的人被环境传递的乡风民俗所感染;还可以将一些历史文化进行现代转译,加入现代的科技手段,构建更好的体验。

注:图3来自《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西递村图;图5改绘底图来自《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南屏村图;图6改绘底图来自《古筑孙氏家谱》古筑村图;表2图片来自图5~6;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章婷婷,李沛,朱建宁. 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J]. 中国园林,2023,39(1):134-138.

[2]刘沛林. 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J]. 寻根,1997(4):25-28.

[3]李端杰. 中国古村落园林初探[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7-61.

[4]陆林,凌善金,焦华富. 徽州村落[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刘阳. 徽州古村落园林化探析[J]. 江淮论坛,2010(4):189-192.

[6]夏淑娟. 明清徽州村落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4.

[7]郭明友.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J]. 中国园林,2017,33(7):85-88.

[8]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黟县志·上[M]. 合肥:黄山书社,2012.

[9]朱永春. 徽州建筑[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0] 陈薇. 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陈薇建筑史论选集[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254-261.

[11]贺为才. 徽州村镇水系与营建技巧[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胡时滨,舒育玲. 屏山:徽州风水第一村[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13]陈志华,李秋香,楼庆西,等. 关麓村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4]张云,夏淑娟. 徽州古村落水口营建探析[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1,29(6):93-98.

[15]朱纯.《瑶溪二十四景诗》的山水园林文化机理[J].广东园林,2020,42(4):76-79.

猜你喜欢
黟县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徽州绿荫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功能更新及活化利用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